昆曲表演艺术三题
2013-04-29徐凌恒
徐凌恒
摘 要:“歌舞”与“情感”为昆曲表演艺术重要的、且不可或缺的两个构成要素,拙文以审美角度出发,梳捋各家之言,遍加案语,逐一论之,必大有裨益也。
关键词:昆曲; 歌; 舞; 情; 表演
中图分类号:J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28-001
“戏曲者,导原于古代歌舞者也。”[1]明王守仁云:“《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2]上述引文鲜明昭示了古代乐舞成型之久矣。然时过境迁,凤凰涅槃,先民之歌舞,实已无存。而今现存之昆曲,亦当以歌、舞为其立竿见影之标识。同时,歌有歌“情”,舞有舞“情”,故而内心情感亦是昆曲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今就昆曲表演艺术之“歌”“舞”“情”三题,条举众说,遍加案语,窥其崖略,必大有裨益也。
“曲情”
其一,《曲律》:“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笔者案:昆曲行腔,依其格范。出字归韵,五音四呼,逐一讲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自古至今,概莫能外。[3]
其二,《乐府传声·曲情》:“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旦丑净,口气各殊,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观思慕,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然此不仅于口诀中求之也。《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必唱者先设身处地,模仿其人之性情气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语,然后其形容逼真,使听者心旷神怡,若亲对其人,而忘其为度曲矣。”[4]
笔者案:中国之戏曲,以曲腔为其本,故“曲之情尤重,”无可疑也。曲之声情互为表里,情以取声,声以抒情,固曰“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另徐氏所引《乐记》之著名命题,又见《吕氏春秋·音初篇》(“凡音者属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其大意与之相佐,遂可视两者为一矣。然“凡音者属乎人心者”,何也?析之,大致两层:其一,人心善感,固“心”即内心情感。其二,“感于心则荡乎音”,即情感之外化,固“音者属乎人心者”,由此,涣然冰释。
“舞情”
其一,《梨园原》举“身段八要”,次第为“辨八形。分四状。眼先引。头微愰。步宜稳。手为势。镜中影。无虚日。”
所谓“辩八形”为:
贵者:威容 正视 声沈 步重
富者:欢容 笑眼 弹指 声缓
贫者:病容 直眼 抱肩 鼻涕
贱者:冶容 邪视 耸肩 行快
痴者:呆容 吊眼 口张 摇头
疯者:怒容 定眼 啼笑 乱行
病者:倦容 泪眼 口喘 身颤
醉者:困容 模眼 身软 脚硬
“分四状”为:
喜者:摇头为要 俊眼 笑容 声欢
怒者:怒目为要 皱鼻 挺胸 声恨
哀者:泪眼为要 顿足 呆容 声悲
惊者:开口为要 颜赤 身战 声竭 云云……[5]
笔者案:“身段八要”乃昆曲表演动作核心之论。作者从简到繁、从粗到精,标明昆曲演员通用固定之规范,无论是“威、欢、病、冶”,亦或是“呆、怒、倦、困”,皆可看作对演员表演之美学要求。
其二,关于“镜中影”,详具于李开先《词谑》:“颜容,字可观,镇江丹徒人,(周)全之同时也,乃良家子,性好为戏,每登场,务备极情态;喉音响亮,又足以助之。尝与众扮《赵氏孤儿》戏文,容为公孙杵臼,见听者无戚容,归即左手捋须,右手打其两颊尽赤,取一穿衣镜,抱一木雕孤儿,说一番,唱一番,哭一番,其孤苦感怆,真有可怜之色,难已之情。异日复为此戏,千百人哭皆失声。归,又至镜前,含笑深揖曰:颜容,真可观矣!”
笔者案:“颜容可观”以人名缀以典故,实乃现身说法,亦语双关之宜也。由此可见,声腔之润泽、角色之体验,内心之情感系之甚密,而并非自逞性情,亦所不顾也。
其三,《梨园原》:“凡男女角色,即状何等人即作何等人自居。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皆须出于己衷,则能使看者触目动情,始为现身说法,可以化善惩恶,非取其戏作戏,为嬉戏也。”
笔者案:析之,角色之情感“皆出于己衷,”与上《词谑》之观点庶几近之。
其四,李渔《闲情偶寄》:“场上之态,不得不由勉强,虽由勉强,却类乎自然,此演习之功不可少也。”[6]
笔者案:李渔所言“勉强”即表演程式;“自然”即表演合乎情理,二者看似矛盾,实则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可知:
一、昆曲场上歌者、舞者、演者合为一人也。歌有歌“情”,韵调和谐,舞有舞“情”,意境隽永。
二、昆曲无论是歌或是舞,皆需深谙程式之道,不可背离,有失偏颇,又不可拘泥,被其束缚。
三、歌舞所抒之情淋漓尽致,皆本于心也。
总之,昆曲表演载歌载舞,行云流水,美轮美奂,灿然可见。其读字“开、齐、撮、合”清晰可辨,发声“喉、舌、齿、牙、唇”自然圆润,步态雍容华贵,表情细腻传神,然皆系之以情,尤讲求现实生活之观察与内心情感之体验焉。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韩启超.《戏曲形成前期的特征——戏曲形成前期音乐要素的嬗变及影响研究》(五)》[J]《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四期
[2]《传习录》(下)[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09页
[3]《曲律》[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55页
[4]《乐府传声》[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73—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