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北大,要么死?
2013-04-29张佳羽
《兰州晨报》整版登了首届“甘肃儿童文学八骏”的报道。我和另一名中学生张元同在“八骏”里,却一面也没见过,对他个人情况不太了解,懵懂得一塌糊涂。看了这版报道我才知道,张元一心要考个顶级的大学,废寝忘食地躬耕于书之“垄上”。
报道说:“张元的理想大学是北大,其实去年他就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上了一段时间后他退学了。关于大学,在他博客中有这样的记述:‘高考,我不想说太多。要么北大,要么死。”我唏嘘了一口冷气。上不了北京大学,张元就要见阎王,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我是打死也不敢学的。
于我而言,大学必是要考,却未必唯什么什么大学马首是瞻,别的一概不屑。与张元比,我很没大志呢。
这使我想起毛泽东。“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多大的气魄呀!毛泽东凭着这股气,走进了北京,却也只在清华园的隔壁北京大学那个红楼里当了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终没当成北大的学生。他的学问,还是在湖南的地盘上熏熏陶陶,出了这家普通大学的门,又进那家普通大学的室,最后落脚当时并不起眼但师资力量很进步的湖南第一师范,完成学业。
不上北大、清华,毛泽东照样能耐不凡,出类拔萃。
这使我想起《邪童正史》的蒋方舟。9岁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引领“出名要趁早”风起潮涌。她语言随心所欲,轻松任性,如“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我这个离十八岁还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很是个性招摇啊,拥有一大批痴迷的小读者,斩获专家权威很高的评价。她其实没死盯着名牌大学不放,却是清华大学非要录取她不可。她考分不够,清华发了狠,你缺多少我就补多少。(清华对于考试优秀学生给予20分到30分的优惠,对于特别突出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优惠,蒋方舟就属于这一类,最后拿到60分的优惠!)蒋方舟堂堂正正走进清华大学。
其实清华当时不破例招蒋方舟,蒋方舟的才华依然会闪闪发光。
这使我想起孔老夫子家乡的90后才女韩雨。韩雨长在山东曲阜,沾了孔圣人的书香气,文学超长,获评“全国十佳小作家”,我算她的同奖“文妹”。因这一层关系,我对她多了些贴心的关注。韩雨的学习一直在他们学校很领先,文科类的大考小考,她毫不客气地占在前三的位置,别人的屁股挤不进去。韩雨的脸上凝着极其投入的专注,表情看起来就不那么丰富和张弛。我早早就断言,她是个善考的料,考个排名靠前的大学,应能如愿。果然,加上自主招生优惠的50分,她仰天大笑地跨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
对于学子,能像韩雨一样自然而不苛求地上清华、北大固然好,我双手赞成。不能投缘,也不坏——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道通罗马。
这使我想起《大宅门》里的白老七。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到处糟蹋人。白老七怒杀一个祸害自己亲姑姑的洋人,交了一个因厌战而被开除军职的日本人,藏了一个如花似玉的仇家人。他母亲从外地躲避战乱回来,想从头收拾旧家庭,拿他当作治家的负面典范,袖袍一拂,扫地出门。白老七临别起誓:“不混出个人样来,决不回这个家!”他从此远走济南,开辟了一片财富的天地,接济并兴旺了白家。白老七的脾气之坏,是出了名的,但他告别北京时也没有用性命作抵押。
人的性命只有一条,轻易抵押出去,是大不尊的。
毒誓结仇,林林总总,休得放肆地罗列。但我不大讨好与“死”沾边的毒誓。大学,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不是人生的归属地。名牌大学能教出人才来,普通大学也不能。
百家讲坛里的几位霸主:易中天,毕业于武汉大学;纪连海,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阎崇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于丹,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鲍鹏山,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如果他们忧愁于自己没有考进北大、清华,他们会有后来的成就吗?
能考进去固然极好,考不进去也要淡然面对,我们要干的事多着呢,别在这个门口晕乎死自己……问我考哪里?呵呵,哪里要就考哪里,没方向,不确定!
作者简介:
张佳羽:女,17岁,现为甘肃省兰州市新亚中学高中学生,中国小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最女孩》《我的绰号我的班》《千面好男生》《一只1996年老鼠的真情告白》等书,多次在《中学生百科》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