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美瓷
2013-04-29古方
古方
元
(1271 ~ 1368年)
1279年,元王朝统一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刺激了陶瓷业的兴盛。钧窑、磁州窑、龙泉窑、霍县窑等继续烧造传统陶瓷品种,其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国外。
1278年,即元王朝统一中国的前一年,元代朝廷即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得以向景德镇集中,为景德镇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人力基础。而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则使景德镇的瓷胎由单一的瓷石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成为景德镇瓷业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元代景德镇窑成功地烧造出青花、釉里红、卵白釉、蓝釉、红釉瓷等新品种,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致使全国的制瓷重心逐渐向景德镇转移。其产品不但做工精细,而且烧成工艺也较成熟,其所显示出的美学风范,既受到国内民众喜爱,也颇得异域人士青睐,产品行销国内外。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棱梅瓶
元∕高46厘米 口径6.6厘米 足径14.5厘米
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建筑工地窑藏出土(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
梅瓶通体青花装饰。肩部绘菱形锦纹装饰带,下接4个均匀分布的如意头形云肩,与近底处的4个如意头形云肩相呼应。肩部的云肩按前后、左右对称,其内分别绘麒麟穿莲花和凤凰穿莲花。近底处的4个云肩内均绘牡丹纹。腹部绘海水龙纹,波涛汹涌的海水衬托四条腾空而起、姿态各异的白龙。龙双角,细颈,长身,双目圆睁,张口吐舌,四肢舞动,四爪张开,两膊生焰,异常凶猛。龙身暗刻鳞片。胎骨厚重,釉层凝重,釉色青白。绘画笔触细腻,青花色调深沉,给人以生动古朴之美感。
当时出土了一对同样的青花八棱梅瓶,但瓶盖只出土一件,配在现藏河北省博物馆的那件八棱梅瓶上。瓶盖亦呈八棱形,盖内有柱状插榫,盖外壁绘8个莲瓣纹,盖顶置宝珠形纽。
青花云龙纹梅瓶
元∕高41.6厘米 口径6厘米 足径14厘米
梅瓶平口出沿,颈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至足部微外撇。浅圈足,细砂底上有少量釉斑。通体青花装饰。肩部绘四个连续的云肩纹,间以四组变形花草纹。腹部绘两条三爪龙穿行于祥云之中,龙双角,双目圆睁,张口吐舌,细颈,长身,两膊生焰,身上鳞片刻画细腻。胫部上下各绘八个仰覆莲瓣纹,覆莲瓣只露头部,仰莲瓣内均绘变形花草纹。肩上部和腹、胫相接处均画卷草纹作辅助纹饰。
在元代青花瓷器上常可见到云肩纹,这种云肩纹使人联想到人们使用的披肩,颇富装饰性。有学者认为这种云肩纹的范本就是元代帝王仪卫服用上的云肩。《元史》(卷七十八,志第二十八,“仪卫服色”条)曰:“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
元∕通高23.5厘米 口径4.7厘米 足径7.3厘米
执壶小口,口以下渐展,垂腹,圈足微外撇。腹一侧置细长弯流,另一侧置曲柄,柄上置圆形小系。附平顶圆盖,盖顶置圆珠纽。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通体青花装饰。盖顶绘菊瓣纹,流上绘火珠纹,柄上绘银锭、宝钗等杂宝纹。壶身绘凤穿竹石莲花纹。圈足外墙绘卷草纹。
此执壶造型规整,釉面匀净,青花发色纯正艳丽,是目前所见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孤品,弥足珍贵。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一件元代龙泉窑青釉执壶,造型与这件青花执壶相同,大小亦相若。由此可知,这种执壶在当时很可能是按照官方出示的同一样本分别在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制作的。
青花鱼莲纹罐
元∕高31厘米 口径21厘米 足径20.3厘米
罐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宽圈足。砂底上有不规则的釉斑。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海水浪花纹,肩部绘缠枝牡丹纹,腹部绘莲池鱼藻纹,近足处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青花罐以写实手法描绘鲭、、鲤、鳜四条鱼游弋在莲花水池中,青花发色浓艳,使人赏心悦目。绘有鱼莲纹的元代青花罐,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出光美术馆、土耳其托普卡匹·撒莱博物馆等单位均有收藏。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梅瓶
元∕通高39.3厘米 口径3.8厘米 足径7.2厘米
梅瓶小口,圆唇,短颈,溜肩,瘦长腹,圈足。附杯形盖。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层较厚,垂流现象明显。盖及瓶体涂抹数块不规则的紫红色斑块,足跟及底部无釉。
钧窑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该窑是首个大量使用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彩料来装饰瓷器的瓷窑。由其开创的在天蓝釉或月白釉上涂抹紫红斑装饰的瓷器,操作简单,但装饰效果很好,故深受人们喜爱,宋、金、元时期曾大量烧造。
元代钧窑瓷器素以造型粗犷厚重而著称于世,而这件梅瓶却以秀美的形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加之疏朗的紫红斑与形体搭配的相得益彰,殊为难得。
青花地拔白麟凤纹盘
元∕高7.9厘米 口径46.1厘米 足径26.1厘米
盘口呈十五瓣菱花形,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折沿上及内底边缘均绘一周卷草纹。内壁和内底均以青花地拔白技法装饰。内壁为青花网纹地留白缠枝牡丹纹,内底为青花地留白麒麟、凤凰穿莲花纹,凤凰周围衬以朵云纹。外壁白釉地上绘青花缠枝莲纹。
元代景德镇制瓷工匠敢于创新,在烧造白釉地衬托青花图案瓷器的基础上,衍生出青花地衬托白色图案装饰,俗称“拔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盘形体硕大,图案描绘精细,青花发色艳丽,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釉里红刻花拔白兔纹玉壶春瓶
元∕高20.5厘米 口径6.3厘米 足径6.8厘米
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俗称“玉壶春瓶”。通体施青白釉。肩部及腹下部各暗划弦纹四道,上腹部暗刻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形象栩栩如生。花纹空白处随意涂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增强了图案的艺术效果。瓶内口部涂抹釉里红。
玉壶春瓶属古代酒具之一,瓷制玉壶春瓶始见于北宋,盛于元、明、清。其基本形象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各个时期的玉壶春瓶又显示出其独特的风貌。一般说来,时代越晚,其颈部越短粗,腹部越丰满。其中以明代初期制品的各部分比例最为协调,形象最为优美。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器中的常见器形,其品种除釉里红外,尚见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由于釉里红瓷器烧造难度大,传世较少,故釉里红玉壶春瓶更显珍贵。以釉里红拔白装饰的玉壶春瓶,除故宫收藏的这件之外,还见有日本大和文化馆及松冈美术馆收藏的釉里红飞凤纹玉壶春瓶、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等。元代景德镇窑还烧造线绘釉里红玉壶春瓶,如江西乐平县博物馆即收藏有线绘釉里红竹林奔兔纹玉壶春瓶。
关于“玉壶春瓶”之得名,因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曰:“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唐代诗人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曰:“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秦女峰头雪未尽,胡公陂上日初低。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闻道辋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全唐诗》卷二零一之九)《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曰:“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开了泥头。”由此可见,“玉壶春瓶”之得名,很肯能与诗句“玉壶买春”和古代的一种叫“玉壶春”的酒有密切关系。
釉里红转把高足杯
元∕高10厘米 口径7.7厘米 足径3.8厘米
杯撇口,深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节式高足。通体施青白釉,足内无釉。杯身涂抹三块不规则的釉里红斑,并置一小圆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衔接,高足可以自由转动,但不能脱开。
此杯所饰铜红斑块发色艳丽,似天然红宝石般美丽,因釉里红瓷器烧成难度极大,故此杯实属难得之珍品。特别是可以任意转动之高足,更增添其玩赏性。1980年江西省高安县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元代釉里红印花塑贴蟠螭纹高足杯,其足亦可转动。由此可知,转把高足杯是元代高足杯的时代特征之一。
青花釉里红镂雕洞石花卉纹盖罐
元∕通高42.3厘米 口径15.2厘米 足径18.5厘米
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建筑工地窖藏出土(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
器腹四面以双重串珠作菱形开光,开光内镂雕洞石四季花卉,山石、花卉涂铜红釉,叶染钴蓝色,红蓝相映成辉。罐其他部位均以青花装饰。颈部绘缠枝菊纹。肩部绘4个如意头云肩,间以四折枝菊花,云头内为青花海水浮白莲花纹。腹下部绘四折枝花纹。近底处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罐附伞形盖,盖顶置蹲狮纽,盖面以青花绘覆莲瓣纹。通体内外施青白色釉,底部无釉,有浅宽圈足。此罐形体饱满,镂雕精细。与青花相比,高温铜红釉对烧成条件的要求更为严格,在二者共饰一器的情况下,要使青花和红釉均发色纯正,难度较大,此器的烧造成功,实属不易。此罐出土时成对,另一件现藏河北博物馆。传世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罐还有两件,一件现藏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另一件由日本私人收藏,遗憾的是两件罐盖均已佚。
龙泉窑青釉执壶
元∕高25厘米 口径4.5厘米 足径8.3厘米
壶直口,口下渐丰,垂腹,圈足微外撇。通体施青釉,釉质匀净素雅。壶腹一侧置弯曲长流,与流相对一侧颈、腹之间置曲柄。执壶附平顶圆盖,盖顶置圆珠形纽。
这是元代龙泉窑新创烧的一种执壶式样,其形体线条流畅,收放适度,既实用又美观。与此想同式样的青釉瓷器执壶在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中也有所见。
蓝釉描金匜
元∕高4.5厘米 通流长17厘米 底径8.5厘米
呈浅碗式,一侧有槽状流,流下附一小圆环系,弧壁,平底。内外施钴蓝釉,流口满釉,口沿其余部分芒口无釉,外底色胎无釉。内壁绘金彩流云五朵,内底绘金彩折枝花纹,围以金彩单线圈。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建筑工地窖藏出土(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
是古代盥器,多为金属制品。瓷制始烧且盛行于元代,当时南北各地窑场多有烧造,尤以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有青花、釉里红、青白釉、蓝釉等品种。各品种中以保定出土的这件蓝釉描金最为精美,其釉面晶莹,闪烁着蓝宝石般的光泽,配上熠熠的金彩,交相辉映,光彩夺目。同时出土的还有蓝釉描金小碗和盘。
《元曲章》(卷五十八,“杂造”条)载:“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二十日,御史台承奉上书省札付,钦奉圣旨:节该今后诸人,但系瓷器上并不得用描金生活,教省里遍行榜文禁断者。钦此。”说明元初朝廷曾下令不准在瓷器上描金。从传世和出土的元代瓷器看,带描金者的确很少见,蓝釉描金匣目前所见仅此一件,故愈显珍贵。
蓝釉白龙纹盘
元∕高1.1厘米 口径16厘米 底径14厘米
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花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四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一件。元代蓝釉白花瓷器除了这种小盘以外,尚见有梅瓶、罐、砚盒、和花口盘等,装饰题材有龙、海水、飞雁、飞凤、海马和灵芝等。
这种蓝釉白花瓷器以蓝宝石般亮丽的蓝釉衬托洁白的纹饰,蓝、白色彩对比强烈,纹饰异常醒目,取得较好的装饰效果。
龙泉窑青釉净瓶
元∕高48.2厘米 口径7.3厘米
净瓶直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颈下部有轮状出沿。内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匀净。
这种俗称净瓶的器物,实际上是属于“军持”的一种。“军持”是梵语“kundik ā”、兴都斯坦语“kundi”的音译,也称“君迟”、“君持”、“军迟”、“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本为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后来被佛教徒赋予宗教涵义,用于贮水,以备云游四方时饮用、净手或饭后漱口。军持大致上可分为两口和单口两种类型,质地有陶瓷、金属等。 瓷质单口军持从五代至清代皆有烧造,其基本特征是小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颈部有轮状出沿。这件龙泉窑青釉净瓶即属于单口军持。
元代浙江龙泉窑烧造的这种青釉净瓶,因其外形像个“吉”字,因此人们常称之为“吉字瓶”。元代龙泉窑青釉净瓶发现不少,但像这件净瓶这样体大且釉色精美者殊为少见。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
元∕高27.3厘米 口径16.5厘米 足径11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外壁通体白地黑花装饰。其做法是在已成型的胚胎上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遮盖住含杂质较多的坯体,然后用毛笔蘸“斑花石”彩料在化妆土上描绘纹饰,肩部绘缠枝菊纹,肩以下至足部描绘龙、凤纹。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