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013-04-29高国华
高国华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确实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健全性格的必要前提。中职师生关系有着十分复杂的表现。第一种是专制型的。教师个性强悍,师道尊严说一不二。当然在现在维权意识比较强的氛围下,这种师生关系较少。第二种是松散型的。教师与学生双方公事公办,上完课教师就算完成任务,几乎不与学生共同交流,学生也懒得与老师沟通,双方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过去过来即可。第三种是反抗性的。学生信马由缰,我行我素,不接受学校班级的管教,教师也无可奈何。第二和第三则较多。第四种和谐型的。这种关系也较少。
说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
不妨先看看师生关系这对矛盾的特性。在师生关系这对矛盾当中,双方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师生双方都有意愿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对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均衡的,教师为主,甚至有些专制;学生比较被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免会出现越俎代庖的错误,甚至粗暴专断的情况;学生则由于逆反而出现消极抵抗甚至公开抵触。另一方面,师生关系是依靠感情,共同的思想来维系的,教师无法像其它社会关系那样通过诸如经济措施、政治措施、法律措施来实现管理。师生关系的维系,只能依靠说服教育、感情投入和自身影响来实现管理目标,这样又造成了一定的软弱无力。中职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学生多数属于普高的落选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的共同语言较少,另外由于多数学生在初中时成绩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零落,或由于家庭的溺爱,只是一些学生学习品质较差,性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与其年龄不适应的地方,在这对矛盾中,“离”的成分大于“合”的成分更增加了师生和谐相处的难度。
进一步探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教师方面看,一部分教师对学生存在一定的轻视,差生,朽木,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不平等;一部分教师过于专制,以压和堵为基本方法;一部分教师还沿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以文化成绩论英雄,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目的。由于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所以在对待学生的态度自然就偏向于消极。从学生角度看,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比较欠缺,同时由于受到冷落,进取心差,有放任自流的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自我约束能力差,甚至有反社会倾向,于是在与教师的当中出现不合作倾向甚至严重的自由主义和抵触情绪。两方面的消极因素共同叠加之后形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个学生足够的尊重。获得尊重和成就感是一个人最高的需求,职教学生最缺的正是这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决不能有一点轻视,确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正常需求。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有比较高的处事艺术和足够的爱心,尽最大的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學生的自尊心。同时要打消学生的不良心理,用身边的人事,鼓励他们职教照样有好的人生前景。通过这两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动力。
其次,教育学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身教化人。这是一个教育方法的问题。德育最大最有效的方法是春风化雨般的感化,教师手里也只有感情、道理和表率做工具,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切忌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师道尊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真正做到平等的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需求,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让学生明白事理,要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感化学生。
第三,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尊严,循序渐进,不放过一个机会。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忘记了自己做学生时的感受,这样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揠苗助长,急于求成。要想真正的让教育起到作用,必须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家庭背景等因素以及成长经历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才能有效;而且,这个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另外,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说教,最好是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帮助时,再利用当时的情景加以点化提高,这样最容易入耳入心,这样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
第四,必须要制定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方法和方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人生经历、兴趣爱好,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相同的问题,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要对学生有全面深刻地了解,找到病根,对症下药。切记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更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起来。
第五,注意家校结合,避免出现5+2=0现象。当前学校教育轻德育,又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老师有不敢管不愿管的倾向,家长对孩子多有溺爱,这就需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先做通家长的工作形成合力再做学生的工作,这样避免师生直接冲突,双方尴尬。
总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付出巨大地心血和艰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