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乙醇中毒救治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2013-04-29张兴福柴华艳
张兴福 柴华艳
【摘要】目的: 为寻求一个对乙醇中毒解救的有效办法,并为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析,设计一个合理、安全、有效地救治方案,对乙醇中毒的患者实施救治。结果: 普遍乙醇中毒的患者实用,疗程大大缩短。结论: 解毒原理明确,效果显著,救治率高。
【关键词】乙醇中毒;解救机理;救治方法;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27-02
饮酒在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中国酒文化的习俗,饮酒庆贺、朋友相聚,解愁嗜好酒的人也逐渐增多,酒(含乙醇成份)中毒的现象也时常发生。那么酒到底是什么物质呢?酒是含乙醇(酒精)成份的溶液。人们所饮用的酒大多是含乙醇浓度在50%以下溶液,其乙醇分子式为CH3CH2OH,是无色澄明易挥发的液体,微有特臭,味灼烈、易燃烧,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众所周知,“酒是穿肠毒药”,对人体具有三大毒害:一是对胃的刺激损害(可致胃溃疡、胃出血);二是对肝脏的损害(可产生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肝癌);三是对心脏的损害(喝十年以上酒,检查出是克疝病,即为酒精中毒)及血管的损害(可致脑血栓、脑溢血及血管破裂)。当人们饮用后→可产生兴奋→转入抑制→深度抑制→呼吸麻痹(衰竭)而死亡。中毒的轻重由摄入量而定。吾师在临床救治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现归纳如下:
1救治机理
1.1 根据乙醇的物理性质,易挥发的特性,在救治过程中,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外,还应打开窗子,使室内空气流通,让乙醇中毒的患者通过呼吸时尽量挥发掉。
1.2 吸收入血的乙醇可静滴葡萄糖注射液间接对抗其毒性。因葡萄糖在肝脏内,在酶的作用下能氧化成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是很好的解毒剂,能与乙醇、酚结合成无毒的化合物。也可用肝太乐针加载体稀释后静滴,从而达到直接解毒的目的。
2救治措施
2.1 自救阶段,可用手指压迫小舌,使之反射地引起呕吐,将胃中乙醇呕吐出去;如不呕吐者,可饮大量的凉开水1000~1500毫升后,再压迫小舌既可引起呕吐,从而达到自救的目的。
2.2 机械洗胃阶段,重度昏迷的乙醇中毒患者,应尽早采取清水洗胃,将胃中乙醇洗出,减少吸收,这是抢救成功的基础。洗胃时间可延长2.5小时,但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都不洗胃,这给救治增加了难度,延长了疗程(最长三天,如误喝了甲醇抢救成功的希望太小)。
2.3 药物救治阶段
2.3.1 (1)兴奋期 : 为了静脉给药便于穿刺,可让家属按住手予利益静脉给药救治,最好是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加辅酶A 针200单位、三磷酸腺苷针40毫克、再加维生素C针3克,静脉滴注。一是营养心肌、保护心脏、供给能量;二是高糖在肝脏内氧化成能解乙醇中毒的物质,间接达到解毒目的;三是维生素C是血管保护剂,能增加血管的忍性,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预防脑血栓或脑溢血;四是维生素C能明显减轻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抑制慢性酒精性肝病的发展,具有预防性保护作用[2]。(2)抑制期:肌注或静滴中抠兴奋剂,如苯甲酸钠咖啡因针(作用于大脑皮),盐酸钠洛酮针或盐酸洛贝林针(作用于延脑呼吸中枢)等,重度中毒可间隔肌注或持续滴注,但应采用两种作用部位不同的中枢兴奋剂交替使用,以免失误。对体质较弱者,还可给生脉(或参麦)针稀释后静滴,度过险期。
2.3.2 乙醇中毒的少数患者,可出现呕血、吐血,则应立即使用凝血剂或止血剂,如立止血针0.5单位2—4支或止血敏针1—3克加氨甲苯酸针0.1—0.3克,再加载体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毫升静脉滴注(以上剂量视病情而定)。同时使用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针4—8毫克,加0.9%生理盐水注射液100毫升分次间隔内服,以止胃出血。
2.3.3 呕吐或自救呕吐及洗胃的患者,体液(胃液)营养物质及电解质丢失,应急时补液,供给基础代谢的能量外,还应适量补钾和水溶性维生素(欣维),以维持机体电解质的平衡。
2.3.4 摄入胃中的乙醇,能破坏胃黏膜屏障保护作用。使胃液及胃酸分泌增多,易产生溃疡和出血。(1)可使用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针(0.4—0.8克)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毫升)稀释后静滴;(2)或使用质子泵制剂泮托拉唑钠针40毫克(或奥美拉唑钠针40毫克)加0.9%生理盐水注射液100毫升溶解后缓慢滴注,以阻断胃酸的分泌,预防溃疡形成或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出血。
3注意事项
3.1 乙醇中毒的患者,在兴奋期脾气大,肝火上亢,易爆怒,各种器官亢进,随年龄增大,个别患者如心脏扩张后、心肌无力收缩、血管破裂、脑血栓、脑溢血、胃出血等急易发生,一定要做到人性化治疗。普遍患者全身血管扩张,肌肉松驰,体温散失快,应加强保暖措施,及时补给基础代谢的能量,间接解毒的患者,禁用含胰岛素制剂(如能量合剂)。
3.2 乙醇中毒的患者,在兴奋期应禁用催眠镇静剂。一是催眠镇静剂遇乙醇毒性可增大几倍,本身乙醇中毒的患者从兴奋期会自动转入抑制期,其毒性作用加强。二是在抑制期要注射中枢兴奋剂解救呼吸衰竭,其药理作用对抗。
3.3使用了血管保护剂维生素C的患者,当深度抑制昏迷时,各种器官活动减弱,心脏的跳动也随之减弱,此时禁用钙剂静滴强心,因维生素C主要在体内代谢分解成草酸,二酮古乐糖酸等,且维生素C在体内的半衰期为16天〔3〕,否则钙离子与草酸作用生成草酸钙沉定或细小微粒结石存留体内,造成药疗事故。
3.4 维生素C具酸性,有较强的刺激性,若载体量小,维生素C量大,会刺激血管壁,使患者疼痛难忍,引起反感应注意。
3.5 当患者转入深度抑制后,各种器官活动减弱,补钾应及早停止。因钾离子对心肌有抑制作用,滴注浓度不得超过0.3%,以免造成医疗事故。
3.6 使用质子泵制剂时,不得用酸性的葡萄糖溶液作溶媒,应使用近中性的生理盐水作溶媒,因质子制剂显碱性,否则酸碱中和而降效。
4小结
总之乙醇中毒者应精心护理,严密观察,抢救急时,措施可靠得力,不但要对因救治,而且也要对症救治。用药必须有的放矢,遵循一切药物的使用都应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原则。以药效学和药动力学为特点,防止药疗事故和医疗事故的发生,以提高救治质量为目的,从而达到科学合理。我院乙醇中毒救治率达100%,效果显著,值得推荐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医用药理学》。主编:杨藻宸,副主编:江明性,主审:张毅、吕富华。第二版,1980年11月。
[2] 徐明、孙申、张洋。维生素C和维生E单用及联用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中国药房》2010年第21,卷第45期第4240—4242页。
[3] 《医用药理学》第二版第9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