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语文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
2013-04-29林伟华
林伟华
近几年,课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改革成果一项接一项,各种优质课、公开课铺天盖地,接踵而来。可是,面对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我的困惑越来越清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
困惑一:学生不会写字了
现在的学生不爱写字,他们用笔还不如用鼠标键盘熟练。仔细看看我们学生的书写,横不平、竖不直,甚至连书写笔画都颠三倒四。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写汉字吗?
困惑二:学生不会朗诵了
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不知何时,“这里的课堂静悄悄”了,学生不诵读课文了,换言曰“品读思考”。我们并不是否认品读思考,只是说朗诵是一项基本技能,不朗诵,怎么能更好的理解文本?
困惑三:学生不爱读书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学生们爱玩网游,爱看电视剧,但就是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蜻蜓点水似的读了几本,也只是大纲中规定的那几本,纯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读钱钟书、沈从文,更不用说莎士比亚、莫泊桑了。
困惑四:学生不会写作文了
看看现在学生的作文,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尽管偶尔也会出现文采斐然、思想深刻的好作品,但“一花独放不是春”,何时才能见到“春色满园”呢?
面对种种困惑,我静心反思,造成今日之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写字和诵读,读书和作文,它们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师的能力底线,共同构成对学生的能力示范和情感熏陶。细想一下,我们语文老师的日常教学,是不是还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
反思一:语文老师展示板书的风采了吗?
展示板书,我认为应该是语文教师最起码的做法。可是在众多的课堂上,一切板书的内容都是自动生成---多媒体课件展示,很少看见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而且一旦板书,也经常“原形毕露”:一是字形不工整不规范,二是部分教师自己连汉字的书写笔顺都搞不清。教师板书的风采,似乎正在我们这一代教师的身上悄然隐退。语文老师尚且不会写字、写不规范的字,又怎么能期望学生写好字呢?
反思二:语文老师展示诵读风采了吗?
诵读是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常态展示,是课堂上语文教师的分内事。但令人遗憾的是,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上,看不到老师诵读文本时陶醉其中的神态,听不到老师饱含情感抑扬顿挫的声音了。本应是洋溢着生命活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本诵读,同样变为了一种毫无生机的自动化生成---录音播放。---这是怎样的一种教学缺憾!
反思三:语文教师认真读书了吗?
语文教师坚持不懈的广泛阅读,一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强自身专业化水平,二可以为引导学生读书、引领学生的文化向往做出示范。可是扪心自问,语文老师自己认真读了几本书?要求学生读的那些书我们读了几本?
反思四:语文教师用心写作了吗?
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可仔细想想,我们自己好好写过作文吗?且不说诗歌散文,就是随笔感悟之类恐怕都懒的去写,更不用说写下水文。
经过了困惑、反思,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到底应该怎样做,如何发挥自身的影响带动作用?回顾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勉。
心得一:谁对写字都可以不在意,语文老师要在意,要尽可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至少要工整规范。
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这个根万万丢不得,也万万丢不起,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我在上课时尽可能不用课件代替自己的板书,平时给学生整理习题资料,我也一定发给他们”手稿”。在学生对打印稿产生“视觉麻木”的今天,我给他们一点”手稿”的新鲜感,一点手写的”示范”,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是乐在其中。所以,每当看到有学生在我的”手稿”上“临摹”时,心中不由会生出一种为人师者的快感。
心得二:谁都可以不会诵读诗文,语文教师要会朗诵,并且能精彩朗诵,能用生命的激情朗诵。
语文课上,教师饱含激情的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情感把握。
曾听过一节优质课《紫藤萝瀑布》,授课老师用她那委婉、清晰、饱含深情的朗诵抓住了每一个人的心,那种如饮甘霖如醉醇酒的感受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我认为,在语文课上用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诵,其实算不上示范,充其量只是一种欣赏。所以我在课堂上,只要条件允许,我都要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朱自清的《春》,与学生一起走进“杏花春雨江南”;朗诵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体会她深情无限;朗诵李白的《行路难》,体会他豪情满天!如果说欣赏可以获得审美的精神愉悦,那么教师的示范还可以“授人以渔”-----让学生直面诵读,理解诵读的重要性并学会诵读。
心得三:谁都可以不读书,语文老师要读书,要多读书,常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教师,学生课上课下都愿意走近你——走近你的“语文”,走近你的“文化”,走近你的“海阔天空”。如果教师连书都读不多,读不深,又怎能给学生做好示范呢?
心得四:谁都可以不会写文章,语文老师要会写文章,常写文章,写好文章。
我认为语文老师会写文章,就像音乐老师会弹琴,体育老师会投三分球一样,这是基本功,也是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先贤的教诲。
前不久,我与学生一起写了一篇《我的母校我的家》的作文,我把自己的写作动机、写作思路与学生交流,并将文章展示给学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将作文的开头与结尾附于下。
我的母校,我的家
母校是一支永远的乐曲,我们是她放飞的一个个音符。
母校是一处温馨的港湾,我们是她怀里驶出的一艘艘小船。
——題记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如诗似梦的师范生活即将挥手向我告别。忆起印满我们足迹的操场,忆起飘扬我们歌声的小路,忆起充满我们欢笑的教室------忆起那段岁月总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常常是热泪湿润了双眼。
......再见了,我的母校,我的家,临别之际,我写不出更好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情感,就让我把舒婷的这首诗献给你: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我认为,让学生阅读教师的文章会比阅读其他文章在心里上产生更强的亲近感,会觉得好文章普通人也能写,这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可以弱化乃至消除他们的写作畏难情绪。
平心而论,作为语文教师,若不能写几篇像样的文章,岂不是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少了一片生机,少了一片苍翠,少了一份精神的归宿和心灵的守望了呢?
写字示范,诵读示范,读书示范,写作示范,这是生态示范,它体现的是人文关怀,它追求的是教育实效。
老师写字漂亮,获得学生赞许;老师激情诵读,赢得学生掌声;老师学识渊博,引得学生折服;老师精心作文,博得学生赞赏----这是教师职业的幸福,这是生命情感的高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