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了,把身体交给谁
2013-04-29讴歌
讴歌
在医疗新时代,“医生无所不知”的模式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知情的病人和医生一起共同作决定,共同选择治疗方案。可惜的是,虽然病人权利运动开始如火如荼,我们和医生之间的关系开始渐渐要求平等,但只要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要求的仅仅只是结果的平等,却不寻求过程的主动参与。
在这种关系建立的最初,我们甘心以“弱者”自居,病人甚至对自己的身体还没什么了解,就和疾病、医生发生了联系。这时,又怎么去做一个有尊严、有自由的病人——一个聪明的病人呢?
在进医院看病的开始,我们内心里极其希望把自己交给一个能掌控全局的医生。医生手持先进器械,脑装各种门类的检查和疾病知识,是权威的“家长”,我们却满怀无助、诚惶诚恐,精神上那么弱小,对自己出错的身体一无所知。这一刻其实是谈不上平等的。医生处于控制的角色,起先是在技术上,后来也在心理上;我们作为病人,处于屈从的角色,起先是在对疾病和身体的了解上,后来也在心理上。
不同的是,当你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一无所知时,把所有的责任尽数交给一位专业人士,由他来承担所有的责任,在当时可以算是一种轻松的选择。但是有一天,你发现你全心信任的医生并没有让你保有健康,那么所有的希望顷刻间就破灭了。病人希望能从医生那里得到承诺——健康的承诺,而医生就必须去实现这个诺言。如果不实现,只能法庭见。
谁为你的健康打算?除了医生,还有你自己!
仔细观察一下这种关系就会发现,病人将责任尽数交出看似轻松,其实偷懒而且被动。病人似乎是被动地被疾病袭击,于是也被动地等待医生(或者医生背后站着的医学)的处置和发落。病人甘心以“弱势”自居,很少主动、积极地意识到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那部分,甚至连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身体都不甚了解。而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自己心理的关爱,弥补医生把你看成一台机器的缺憾,努力和医生一起平等对话……这些其实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事。聪明的病人要求的是平等,这种平等是从头至尾的平等,是需要自己也投入努力的平等。
我们总在要求最好的医生其实是和病人一起作战的,那么,反过来也一样,最好的病人其实是和医生一起作战的。
身体里有一些防御机制,我们可能并没有真切地了解过它们的意义,而它们确实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只是,当它们出现时,因为对身体的不了解,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找医生。
事实上,并不是我们一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应该去找医生的。现在的大多数医生已经被培养成无药不欢,看见你发热,给你一盒退烧药,“先吃两片阿斯匹林,再来找我”;看见你疼痛难忍,给你一堆止痛片,其实对你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时,你需要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为自己的身体做点决定。在我们尽己所能了解了身体之后,我们过分依赖医生的关系,才开始有了松绑的可能。
比如发烧,当我们感染了病菌之后,有时体温会升高,这是身体调节的结果。体内中枢有一个叫做体温调定点的机制,如果这个点增高,体温就会上调,一直到符合体温调定点为止。这时的发热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重新设定,是身体对抗病菌感染的防御机制,但我们大多喜欢在发热时用退烧药,因为我们觉得发热就是生病。
美国罗森邦医生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里如此描述他看的第一个病人,一个发烧的病人:
我回想起多年前和祖母的那次对话。我去告诉她被医学系录取的好消息时,她只说:“医生很了不起——但只是在你不需要他们的时候。”我听了很生气,本来以为她会很高兴,以我为荣,没料到是这种反应。
过了几年,我开始行医时,对祖母的话有了灵光乍现的了解。我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发烧的男性,我出诊到他家看病。在那以前,我还不曾直接向病人收过钱。看诊完他问我:“费用多少?”我很不好意思回答这种问题,所以很快地说:“10块钱。”却惊讶地发现,他好像很满意,付了钱还向我道谢。那时我心想:“这个行业太奇怪了,我竟然靠别人的不幸来赚钱。”当时我告诉他得了流行性感冒,其实我并不是很有把握,而且我心里有数,即使他不找我看诊,也多半会自己痊愈。
(摘自《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