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市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2013-04-29韩佳鹏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3年9期

韩佳鹏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哈尔滨市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哈尔滨市及周边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哈尔滨市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速度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走“新四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和历史任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城镇化必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哈尔滨市作为大农村、大城市特点鲜明的副省级城市,要提前全国全省实现全面实现小康,城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和比较准确地判断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下步能有效推进城镇化奠定基础。

二、现状分析

(一)人口结构

哈尔滨最近11年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基本徘徊在48%左右,呈总体缓慢上升趋势,其中2008-2010年有微小反复。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看,哈尔滨市常住人口1063.6万,城镇人口650.2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1%。按照城镇化发展“S”形曲线运动规律,哈尔滨市目前处于城镇化发展阶段,将呈加快上升的趋势。从全国看,按户籍统计的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大约为35%,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大约为51%,由于2.3亿农民工的存在,二者相差16个百分点。哈尔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约4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相差13个百分点,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说明,哈尔滨市的人口集聚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人口红利的输出者,我们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问题与北上广深等国内发达城市性质迥异。以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广州为例,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广州市户籍人口815万,常住人口是1270万,常住人口中来自外省的约300万,大量的外来人口不仅为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延迟了其老龄化进程,因此,广州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人口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其面临的是能否愿意给予外来人口市民待遇的问题。反观哈尔滨市,哈尔滨市户籍人口993(其中52%为农民),常住人口1063万,流入人口207万,其中不足20万来自省外,流出人口136万,净流入人口仅70万。因此,我们更大程度上是解决本埠农业人口城镇化。

(二)空间结构

从市域整体看,哈尔滨市市域面积5.3万平方公里,在副省级城市中是最为广阔的,但是市区建成区面积367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0.69%,115个城关镇和建制镇的建成区面积40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76%,平均每个镇不足4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的规模和比例、小城镇的规模在副省级城市中均处于下游。还以广州为例,广州的市区建成区面积95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12.8%。由此可见,哈尔滨市空间城镇化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镇体系尚未形成。这一点也与全国以及发达城市土地城镇化大幅度超前于人口城镇化大相径庭。

(三)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看,哈尔滨自“十五”末期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和人员就业结构逐步向非农产业集中(见表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生产总值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增长缓慢,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甚至持续下降,反映出哈尔滨市近年来工业经济低位运行,增长乏力。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约28%左右,按照钱纳理的理论,哈尔滨市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起步阶段,恰与哈尔滨市人口城镇化状态相对应,这说明哈尔滨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基本同步,但是由于二者均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同步仅是相对固化、相互制约的表象,远没有达到十八大要求的良性互动。

三、结论建议

哈尔滨市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从人口集聚、空间规模和经济结构等方面,无论按经典理论还是与同类城市相比较均处于相对低的水平。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诸如,无论地理位置还是产业发展都处于全国的末梢,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比较优势减弱,外来资本植入困难,另外也有自身思想观念不够解放,错失发展机遇等因素。但是,客观上经济越落后,矛盾越多,越需要用发展来解决问题;主观上1000万哈尔滨人加快发展的期盼强烈、急切,目前的滞后也意味着我们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在县域还有在“白纸”上描绘科学发展蓝图的机遇和历史性责任。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抢抓老工业基地振兴、创新驱动、沿边开发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