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教师角色缺失及原因
2013-04-29李达金
李达金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是连云港市教研室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以学为主”、“以教促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教学生的学;教师由多讲转向少讲,注重学生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必带来教师角色的转变和重新定位。教师由原来满堂灌的教书匠、讲解员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主导作用没能完全发挥,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教学效果不强,那么导致教师角色缺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角色作用发挥不够
1.面面俱到,每个环节不可缺,造成形似神不似。
开展“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存在“过程完整性”的误区。一些教师认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具有六个环节,认为开展课堂教学必须有过程的完整性,严格按部就班地按规定模块教学,面面俱到,每个环节不可缺,造成课堂教学的模式化、僵硬化,生搬硬套,表面上看好像形式上像了,实质上缺乏灵活性,教师的主导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精髓把握不够,造成形似神不似。
2.课堂让位于学生,自主权完全下放,缺乏指导。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教学似乎变轻松了,但事实上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具体体现在课前的备课、课堂的组织引导上。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导”的意识不强,课堂组织不力,放任学生自由学习,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反而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效率高。正如邯郸学步一样,走没学好,爬也不会了,成了四不像的课堂。
二、传统教师中心的教学习惯不利于角色的改变
传统的课程理念主要侧重于学科和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课堂活动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教师的陪衬,教师的作用就相当于计算机的复制和粘贴功能,把知识从书本上直接灌输进学生的头脑,至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关注较少,只要学生能考出高分,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很少真正关心,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教学的传授和灌输功能远远大于它的发展促进功能。这样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使得教师的角色单调,单纯的灌输角色难以改变,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但是部分教师未能深刻理解领会新课标的理念,排斥课改,仍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走传统教学的老路,角色定位于“教”而不是“导”,使得新课改成了纸上谈兵,理论实践两张皮。
三、缺乏理论支撑,理念没有更新,角色难以胜任
教师教学方式的真正改变必然是建立在教学理念改变的基础上的,部分教师由于教学工作繁琐,日常工作量大,有的担任班主任等工作,事无巨细,终日操劳,回家后又是家庭的顶梁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获得理论上的提高,使得他们的教学理论知识匮乏,长期的重复教学使得老师们的上课形成了一种惯性或者是惰性,多少年就一种教法,不愿意也很难主动改变,缺乏系统的理论更新,仅凭学校零星的专家讲座,或动员报告很难让老师们改变教学理念,从思想到行为都不想改变已有的教师角色,或者即使想改变,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也不知从何入手,很难胜任新的角色。
四、知识老化,不利于教师作用的发挥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知识储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学理论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个人实践知识及课程改革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这四个方面的知识是有缺陷的,其中,教学理论知识大多是在读师范院校时学的,工作以后基本上就遗忘了。学科教学知识仅限于所教的学段内,有人形象地说:高中教师就是高中的知识水平,初中教师就是初中的知识水平,可见,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是相对单一的[1];个人实践知识随着教龄的增在不断丰富,但是,长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学惯性很大,积习难改。课程改革的知识当然更是缺乏。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的要求,有待更新。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开放的、对话的、由学生自我建构的,学生在自我建构过程中会提出许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同时,因为在现代网络传媒条件下,学生会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也就难以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所提问题没有准确的把握,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做保障,教师开展新课程的教学将无从下手,即使勉强开展了也会因为无法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受挫,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游刃有余,从而对“六模块”教学失去信心,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
五、传统的评价制度,使教师新角色裹足不前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围绕成绩来衡量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中高考指挥棒的角色依然没有变,学校对成绩的要求从来也没有放松过,只要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能获得社会、家长的认可,学校的知名度就会提高,教师也会获得各种荣誉,至于在教学中,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没有硬指标可考查,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教师仍是以教为中心,角色行为难以改变。
总之,“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能否真正得到实施与教师的角色转变紧密相关,没有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也就没有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找到了教师角色的缺失原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振华.解读教师个人教育知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