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招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

2013-04-29区显世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9期
关键词:设问创设情景生活化

区显世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论述语文课本中的内容美、哲理美、艺术美,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本身的魅力,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兴趣和习惯。随着能力的提高,使中学生从要学-想学-爱学过度,发自内心喜欢上语文课。

【关键词】 多媒体 设问 生活化 创设情景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战场,这个战场的胜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学。

因此做好语文课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中学生喜欢上语文呢?我常用以下三招:

一、巧用多媒体的图文、音乐、视频让学生爱上你的课

1.用图片展现课文中的内容美。

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如果我们能下载到恰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一看,其中的意境美是用任何语言都表达不清的。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徐霞客的《游黄山记》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三峡中那湍急的激流,天山上那皑皑的白雪,奇险高峻的黄山山峰,以及课文中展现的那飞金流彩的晚霞长虹,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画面配上以其优美课文句段,读之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

2.用音乐展现课文中的感情美。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人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和兴趣,如教材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轼的《石钟山记》,用一具体而生动的事实说明“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对的,他们的见解和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美好思想的结晶,因而是美的。如果我们在上这些课文时能配上一些抒情背景音乐,那么饱满的思想感情就随着抑扬顿挫的音乐得到尽情的抒发,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3.用视频展现课文中的情节美。

课文中许多小说、戏剧、文言文都包含着故事情节,如果我们能先放一段相关的课文电影视频,学生就能迅速地理解课文,并且喜欢课文,甚至经常自己学着模仿表演。如在上《茶馆》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观看电影,然后再让学生回去熟悉课文台词,到下一节课时上讲台来表,看看那一组表演得效果好。结果全班都掀起了表演话剧的热潮!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为持久的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语文教材与其它课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

二、巧用设问让学生迅速领悟语文课的艺术美

1.问课文中的题目美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线索,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利用课文的题目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在钻研教材时,先和题目对话,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就是一篇感人的母子情深的文章,题目“妈妈,我们要活下去”是课文的灵魂,它既表现了一个小男子汉的责任心又展现了男子汉的勇敢坚强,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信念,一个人只要有了信念,就会有勇气,就会克服一切困难。教学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什么情况下谁会说的“妈妈,我们要活下去”?只一个问题,就能帮助学生抓住理解课文的脉络!

2.问课文中的文本留白美

文本给读者留下“空白”,在阅读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方能发现。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去发现“空白”。有效地利用空白展开教学设问,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巧把课本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喜爱上语文课

1.化专业术语为生活口语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刚刚起步,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研究学习的习惯。不要将研究性学习看得过于神秘,好像研究性学习就是搞课题、做考察、写论文。另外,开展研究也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及知识基础,要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研究的问题不能太大,对论文的数量、质量不做过高要求,要让学生感到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而不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研究性学习神秘地高不可及,以至于“闻而却步”。

2.化个别学生的参与为大家一起的活动

开展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并非是为培养少数语文尖子,更不是为个别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一个不能少”,要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关注学生在年龄、知识、能力、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承担探究任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

研究性学习要做到“全民参与,全面发展”,要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防止仅一部分优秀探究者在活动,要注意引导合作小组分给能力较差的学生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探究任务,如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给他们简单的疏通课文及朗读的任务,并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活动有所贡献,都有成就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解读文本,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人文性和文具性的和谐统一,时刻体现语文训练的过程,学生就会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效果明显,再加上有自己的一点的特色、教学亮点,更能给人以启发、回味,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教材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用图片、音乐、视频、设问或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展现出来,让学生乐在其中,学而有趣,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习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随着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学生们就会从要学-想学-爱学得到理性升华,发自内心喜欢上语文课。

猜你喜欢

设问创设情景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支架式”设问,点燃思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