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于“好”
2013-04-29李树峰
李树峰
对于摄影来说,“有”大于“好”。摄影人最大、最常见的区别是关于某个题材有影像与无影像,影像好与不好还是第二位的。
当我们坐在一起看作品的时候,谈起某座山,或某种民俗,或某个情景时,常常会有人高叫:“这个题材我也有!”大家紧跟着说:“快,带着没有?看看!”而没有这个影像题材的人只能默默地看别人的作品了。
时间的单向度流逝是铁定的,时钟一秒一秒过去,永不回转。对于我们做摄影的人,钟表的嘀嗒声很可怕,它意味着很多值得拍摄的东西,都在消失着,不停地消失着。
拍摄风景照片,睡懒觉的人不会有霞光万道的照片。而早起的人,当3点钟起床,4点钟爬到山顶等待日出的时候,心里在打鼓:今天会怎样?而当太阳露出一点、半个、整个的时候,前后没有多长时间,而光线最美、最抒情的时刻总共就一两分钟。“拍到没有?”这是最大的问题。虽然准备了很长时间,但关键时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掉了链子,把最好的光线错过了。最后,人家“有”,自己“无”,只能急得干瞪眼,直咽唾沫。
拍摄体育或野生动物照片,大炮架好了,却因为自己精力不够集中,对象行为的高点被错过了,别的再拍也不够劲儿,人“有”己“无”,急去吧!
拍摄社会纪实照片,需要深入,需要跟踪,但实际情况是,常常因为自己怕早起、怕晚睡,或者怕危险,或者懒得下厨房、懒得下矿井、懒得下田地,导致错失最出片的场景,缺乏直击人心的第一现场的还原,影像哪里还有力量?稿件好不好谈不上,首先是没有影像。
以上是具体情况。从一个人一生的积累来看,“有无”问题更大于“好坏”。凡有成就的摄影家,都是因为有某一方面的影像积累,并不是每张照片都是经典,而仅仅是几张作品被传播得很广。这与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是一样的道理,勤奋才能“有”,而“有”是第一重要的。
因为“有”大于“好”,所以我们要勤奋,要有职业摄影人的意识,像玛格南摄影师那样,做到手不离机,走到哪里拍到哪里。谁知道在什么场景会出什么样的照片呢?
因为“有”大于“好”,所以我们要有量的积累,从而谋求质的表现。到了一个地方,发现可拍的东西后,一定要站住脚,尽可能从各个方位、各个距离、各个曝光量上多拍几张。实践、实验是最好的出片方式。能否像贺延光老师说的那样,“第一步,拍下来再说,第二步拍好,第三步拍绝。”
因为“有”大于“好”,所以我们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一辈子,好照片就是在“再努把力”的过程中获得的。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为该拍没拍而懊悔,也不因为疏懒错失而掉队,那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该去的地方都去了,该拍的都拍了;我遇到的突发性的场景都拍到了。
这就是一个摄影人的职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