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目的不是验证,而是发现
2013-04-29孙海龙
孙海龙
化学家傅鹰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化学探究实验是教会学生怎样发现、怎样分析、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该课的形式是多样的,每一种形式对应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探索性实验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化学科学素养。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但是现在一些中学的化学实验现状令人担忧,一是某些领导重视不够,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学校忽视实验室工作,对实验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忽视教学设备的添加,仪器损坏后不能及时补充,导致实验室教学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不少农村中学还没有专职实验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都需要教师自己准备,教师在教学负担较重的情况下,不愿做分组实验,有的甚至连演示实验也不愿准备,把做实验变成讲实验。二是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轻实验,重理论,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一些教师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使得实验教学偏离了应有的方向。教师习惯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节课的形式,常常是“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考试前背实验,操作考查前突击实验”,使实验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化学探究实验是强化学生科技意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化学科学素养、培养一定的化学科技制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种课型。化学实验课有较强的创造性、开发性、民主性,要做到以问题为创新的起点,以探索为创新的基础,以方法为创新的手段。总之,探究实验符合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潮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新途径。
一、经典案例
探究学习情境是探究学习活动的背景和舞台。缺乏学习情境的“探究”只是一个要求解答的探究性习题或实验习题。失去了探究的背景和探究的氛围,探究的现实意义和吸引力就淡化了。探究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对某个问题的探究气氛中,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或重要性,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还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意识到,这不是解答习题和考题,不能靠引用、背诵课本或老师讲过的现成答案解决问题,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试验、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和讨论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有利于使学习更具真实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注意什么问题呢?
例如:《硝酸的氧化性》探究实验教学程序如下: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实验的设计思想是什么?为什么选铜作样本与浓、稀硝酸反应?那么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又有什么显著区别呢?
2.探究实验: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启迪下立即产生一种急于求知的欲望。随即,教师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学生实验前教师应讲清该试验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做好观察记录。
二、案例分析
1.探究实验式教学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充分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并设计实验,按一定的逻辑体会发现前人已发现的规律性的知识,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性质,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产生深远影响。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代教学论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原动力。学生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在探究式教学中,通过探究前的“假设”“设计”创设探究情境,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实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学生自行探索达到目的后,教师要给予经常性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喜悦成为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各种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亲自发现问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探究中发表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