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从兴趣开始
2013-04-29徐伟杰
徐伟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小学科学教学已将学生的探究学习放在重要的地位。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做实验”,而成为“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基于学生的固有的科学素养,科学课自身的学科设置等原因,如何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辨析,并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科学素质,成了目前科学教育的一大探索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平时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我的科学课牢牢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调动出来,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要使一堂科学课生动,没有学生的参与、配合是绝对不行的,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习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那么怎样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使自己的教学事半功倍呢?老师的示范十分重要。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杯水,教者首先要有一桶水。”在科学教学中,这句话具有更多的内涵。
一、科学教师知识要渊博。
科学课同其他课的最大不同就是科学课包罗万象,且有些学生会在科学课上提出一些科学问题,所以,对教师的科学素养要求十分高。例如在讲到关于蚊子吸血的问题时,到底是公蚊子还是母蚊子吸血,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常识讲解母蚊子吸血,但一定会有好奇的学生问公蚊子是怎么生活的。如果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不够,就难以向学生解释,由此学生会认为这个科学老师“不行”。但其实如果这时老师换一种方法,带领学生一起参阅书刊,查阅资料,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一问题,就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知识,更是引导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式。可见,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一口井”,一口能随时随地给孩子提供“水”的井。让学生相信,你可以满足他们需求,把他们吸引到科学学习中。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怎么会信任老师呢?就更谈不上对科学课产生兴趣。
二、老师必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以此感染学生。
科学老师往往要教学很多班级,难免会对课堂内容,甚至对一些有趣的实验都产生厌烦心理。但是学生课堂的表现受老师影响很大,如果老师无精打采,又怎么要求学生提高积极性呢?比如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时,我在课堂上做“蜡烛成像”这一实验,这一实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实验,我从学生都知道的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这一知识做起,使蜡烛在白纸上形成一个放大的像,然后问学生如果我要让像倒过来怎么办。有的说把凸透镜反过来,有的说把蜡烛反过来,有的说把白纸反过来,然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我把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改变,再让学生睁开眼睛,学生惊奇地发现像反过来了。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我改变了什么。由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在这一实验活动中,我始终以高昂的热情带着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新知识。当然,也可以搜集有关的趣味实验、经典故事、生活现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科学知识也是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手段。
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如果只局限于书本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消失。另外,实验操作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有时简单的实验中蕴涵的原理较深,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学习知识这一方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马杭是“菊花之乡”,在教学植物这一内容时,我因势利导,用菊花这一话题带领学生学习与植物的有关知识。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菊花,从大的方面让学生了解一般植物是由根、茎、叶组成的,然后根据菊花的特定种类,更详细地使学生了解不同植物在外形上的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一内容较复杂,演示实验可操作性不强,实验的周期也较长,于是我就带领学生去菊花种植基地,由校外辅导员讲解菊花的有关知识,特别是菊花在种植方面的一些知识、诀窍,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种菊花、养菊花,适当的时候开展相关的展览、比赛等交流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又把教学工作分化到了学生的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更遵循了科学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这一准则。
应该说,小学科学教学要做的事很多,涉及的面很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同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探索教育的真谛,寻求教学的突破,一切从孩子们的成长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