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隐喻研究述评

2013-04-29杨娟

现代语文 2013年11期
关键词:界定分类

摘 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语篇隐喻的研究;指出语篇隐喻界定和分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尝试以韩礼德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隐喻观界定语篇隐喻,将语篇隐喻界定为在语篇层面上具有组篇功能的形式隐喻;提出以语言的组篇功能对语篇隐喻进行分类,从而涵盖不同学者提出的在语篇层面上具有组篇功能的所有隐喻。

关键词:语篇隐喻 界定 分类

一、引言

隐喻研究历史悠久,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率先对语法隐喻进行研究,成果丰硕,得到普遍认同。但语篇隐喻的研究至今很少,且意见不一。最早提出语篇隐喻的是马丁,然后一些国内外学者相继对语篇隐喻进行了研究。尽管语篇隐喻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到目前为止,语篇隐喻的界定不统一,分类不完整。语篇隐喻界定和分类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隐喻研究、语篇解读、汉英隐喻比较及隐喻教学等,亟待研究解决。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语篇隐喻的研究,指出语篇隐喻界定和分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尝试以韩礼德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隐喻观界定语篇隐喻,以语言的组篇功能对语篇隐喻进行分类,以便涵盖不同学者提出的在语篇层面上具有组篇功能的所有隐喻。

二、国外学者对语篇隐喻的研究

韩礼德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1](P320-321)他没有明确提出语篇隐喻,但他认为言辞列、言辞和成分三个层级转换形成的某些语法隐喻具有组篇功能。马丁提出语篇隐喻的概念,认为语篇隐喻是语法隐喻的一种类型,并具有组篇功能。汤普森认为语篇隐喻应纳入语法隐喻的研究范畴,主位同等结构和谓化主位结构等特殊主位也属于语篇隐喻。欧洲应用语言学教授Cornelia Müller提出寓言是一种特殊的语篇隐喻。

(一)韩礼德对语篇隐喻的态度

韩礼德区别了语言形式与现实世界的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前者指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表现出语法与现实的一致性。后者指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实,而表现出一种扭曲关系,这种不一致的关系是语言形式之间的隐喻过程,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化过程。韩礼德将这种语言与现实不一致的体现称为语法隐喻。语法隐喻的实质是不同语法域之间的转移,不同语法域之间的转移使用决定了语法隐喻具有双重语义特征。[1](P320-321)韩礼德1996模式中提出13种语法隐喻,其中三种体现了语言连接方式与语义的关系。[6](P44)这说明韩礼德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语篇隐喻,但他列举的部分语法隐喻体现了他所提出的语言的组篇功能。韩礼德和马逖森将意义潜势分为言辞列(sequence)、言辞(figure)和成分(element)三个层级。这三个层次的意义在词汇语法层的非标记性体现形式分别是小句复合体、小句和词组。如果这三种体现关系发生错位,造成级转移形成的某些语法隐喻具有组篇功能(见表1)[6](P48)。

表1:Typical realization of sequences,figures and elements

当言辞列由从句隐喻体现的时候,这意味着言辞列不仅映射为小句的及物方式,而且还形成了小句的“主位+述位”和“已知信息+新信息”的结构。因此表2中的言辞列(displacement along these faults caused failure of the Baldwin Hills Reservoir in 1963) 是包含关系从句的小句复合体的隐喻化表达式,组成“言辞列”的言辞由代替小句的名词词组构成。这些名词词组被赋予了组篇功能:名词词组(displacement along these faults)充当了主位,名词词组(failure of the Baldwin Hills Reservoir in 1963)充当了述位。原来包含关系从句的小句复合体被隐喻化为这样的语篇模式:主位:言辞 “displacement”+新信息:言辞“failure”[7](P642)。尽管韩礼德没有明确提出语篇隐喻的概念,但他理论中的很多观点为日后的语篇隐喻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lause displacement along these faults caused failure of the Baldwin Hills Reservoir in 1963

Token/Identified Process Value/Identifier

Theme Rheme

Given New

clauses

nexus x was displaced along these faults so the Baldwin Reservoir failed in 1963

1 x2

表2: metaphorically realized sequence: textual organization

(二)马丁的语篇隐喻理论

针对韩礼德提出的三个语言元功能,马丁首先使用“语篇隐喻”这一术语。在韩礼德的研究基础上,马丁认为语篇隐喻应归到语法隐喻的研究范围内,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框架。在马丁看来,语篇隐喻是用来将语篇识解为物质社会现实的机制,是从社会现实到物质社会现实的转换。马丁提出语篇隐喻主要包括四种衔接性语篇隐喻:元信息关系(meta-message)、语篇照应(text reference)、内部连接(internal conjunction)、协商结构(negotiating texture)。元信息如“reason, example, pointing out”等名词用来组织语篇而非社会活动;语篇照应如“this, that”等指代事实而非参与者;内部连接如“a number of reasons, for example”等安排语篇而非活动的顺序;协商结构如“let me begin by”等能使听话者以对话者的身份理解说话者的独白语篇。其理论原则表述如下[2](P406):

Organizing Social Reality Organizing Text as Social Reality

message part relation meta-message relation

participant reference text reference

external conjunction internal conjunction

negotiating dialogue negotiating texture

马丁又通过以下例子进一步阐释了语篇隐喻理论[2](P416-417):

Meta-message: reason, factor, point, example, pointing out

Text reference: this

Negotiating texture: let me begin by

Internal conjunction: a number of reasons, for example, let me begin by, another example, as a final point, as a result of these factors

a)I think Governments are necessary at different levels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b)For example, they make laws, without which people would be killing themselves,

c)and help keep our economic system in order.

d)Let me begin by pointing out th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fixes up problems that occur in the community.

e)Another example is that the State Government looks after schools;

f)this prevents vandalism and fighting.

g)As a final point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important to look after rubbish;

h)Otherwise everyone would have diseases.

i)As a result of these factors, Governments at several administrative levels are necessary.

除了四种衔接性语篇隐喻之外,马丁又专门提出“语法隐喻通过展开一个语篇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成为组篇的工具”的观点,采用了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等语篇隐喻术语以区别于一致式主位。[8](P241-243)

a)The Second World War further encourage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ustralian economy towards a manufacturing basis.

b)Between 1937 and 1945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almost doubled.

c)The increase was faster than otherwise would have occurred.

d)The momentum was maintained in the post-war years.

e)And by 1954-1955 the value of manufacturing output was three times that of 1944-1945.

f)The enlargement of Australias steel-making capacity and of chemicals, rubber, metal goods and motor vehicles all owed something to the demands of war.

g)The war had acted as something of a hot-house for technological process and economic change.

h)The war had also revealed inadequacies in Australias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i)After the war strenuous efforts were made to improve these.

以上例子中,b)、 c) 和 e)小句中的述位(斜体)经过名词化分别转换成为下句中的主位,如c)中的increase,d)中的momentum,f)中的enlargement,马丁称之为隐喻性主位。他认为隐喻性主位是对之前述位、小句甚至段落等内容的总结,其功能就是成为下句的起点。当隐喻作为新信息时,它不是照搬前句中的述位,而是将多种语义压缩成新信息。i)中的these就是隐喻性新信息。[8](P241-243)

(三)汤普森的语篇隐喻观点

汤普森支持语篇隐喻的存在,主张把主位同等结构、谓化主位结构、主位化评论句、前置主位和被动主位等特殊主位视为语篇隐喻。[4](P125-130)他提及了语法范畴的变化和级转移等语法隐喻的典型特征,对主位同等结构(thematic equatives)和谓化主位结构(predicated Theme)进行了双重及物性分析(见表3和表4)。

表3:Double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matic equatives

What you need to do is to write me a letter.

Identified / value Pr.Rel Identifier / Token

You need to write me a letter.

Sayer Pr: Verbal Beneficiary Verbiage

表4:Double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predicated Theme

It s not the technology which is wrong.

Id- Pr: Rel Identifier / Token -entified / Value

The technology isnt wrong

Carrier Pr: Rel Attribute

(四)Cornelia Müller的语篇隐喻观

欧洲应用语言学教授Cornelia Müller在提及谈话中口头隐喻如何被激活时,用一个例子来阐述了这种情形,即对固化的词汇隐喻的即兴阐述会导致语篇隐喻或寓言的产生。她提出寓言也是一种特殊的语篇隐喻。例中的即兴寓言是关于恋爱中氛围变化的记述。书中的主人公Alina虚构了一个隐喻式剧情,即语篇隐喻或寓言:生命中第一周热恋就如同参加一个绚丽的舞会,需要修饰自己,要化妆,穿上舞会的裙子;而当夜间回到家里卸去妆容,脱掉裙子,只看到镜中素颜索面的穿着睡衣的自己,爱情的魅力随即消失。Cornelia Müller认为固化的词汇隐喻会促使寓言式文本或语篇隐喻的自发形成。[5](P89-90)

三、国内学者对语篇隐喻的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如胡壮麟、范文芳、黄国文、严世清、方义桂、何清顺、魏纪东等对语篇隐喻有一定的研究。胡壮麟先生将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研究分为1985/1994模式和1996模式。在1994年修订版中,韩礼德保留1985年的模式,仍未提到语篇隐喻。韩礼德只是在1993年和马丁的合著中谈到,著名科学家牛顿行文时将一个复杂现象压缩成小句结构中的一个成分,起到了重要的语篇效应和修辞功能。1995年韩礼德谈到某一表达是对前面所述的归纳,作为下一句的出发点,即主位,但仍避而不用“语篇隐喻”这个术语。韩礼德1999年的文章基本保留了这个立场,承认将前文浓缩的语法转换是为了体现主位成分,并使用了“语篇上的浓缩”(textual condensation)这个说法,但仍没有正式使用“语篇隐喻”这个术语。因此,胡壮麟先生认为韩礼德对语篇隐喻一直持某种程度的保留态度。

范文芳提出了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名词化隐喻是实现英语语篇“主位—述位”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语言使用的高级阶段。其具体形式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将前句述位中体现过程的动词名词化,作为下句中的主位或主位的一部分;2.将前句述位中体现过程的某一动词以及与该过程相关的其他成分同时名词化,作为下句中的主位;3.将前句中的情态动词名词化,作为下句的主位;4.将表示过程的动词的同义词及与该动词相关的其他成分名词化,作为下句的主位。[10](P9-12)

黄国文对汤普森的语篇隐喻的观点持不同意见,认为主位同等结构和谓化主位结构只是概念语法隐喻而非语篇语法隐喻,同时他用“强势主位”代替“谓化主位”。黄对“强势主位”结构的功能分析如下(表5和表6):

表5:

It was John that loved Mary.

概念功能 过程 属性 载体

人际功能 语 气 剩余部分

语篇功能 强势主位

句法结构 主语 限定词/谓体 补语 补语

表6:

John loved Mary.

概念功能 感觉者 心理过程 现象

人际功能 语气 剩余部分

语篇功能 主位 述位

句法结构 主语 限定词/谓体 补语

严世清指出韩礼德十三种语法隐喻中有三种是与连接成分相关的隐喻,即连接成分向个体、连接成分向形状和连接成分向过程的转换,这些转换与马丁所说的语篇隐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韩礼德一向不太同意“语篇隐喻”的提法。[12](P51-57)

方义桂以马丁、汤普森等学者的语篇隐喻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了英语中常见的五种语篇隐喻体现形式:主位同等结构、谓化主位结构、主位化评论句、被动语态句和名词复合词组,具体分析其通过隐喻性主位结构和隐喻性信息结构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组织成有意义的语篇过程,发现了语篇隐喻有其存在的事实性和理据性,验证了语篇隐喻是语法隐喻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的论点,进而丰富和发展了语法隐喻理论。[13](P35-38)

何清顺认为马丁所论述的几种衔接隐喻形式都是指同一语法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法功能,均不符合语法隐喻的产生条件,因此不能称为语篇隐喻。他指出马丁的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以及汤普森的主位隐喻也都是级转移的结果(前者是级下降,后者是级上升),如果级转移发生在述位的位置上,就可以产生隐喻性述位,所以语篇隐喻除了包括隐喻性主位和新信息隐喻,还应包括隐喻性述位和旧信息隐喻。[14](P144-147)

魏纪东认为,若把对隐喻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语法维度结合起来考虑,判断一个篇章隐喻主要依据下列几个显性标准:篇章中要有一个“基本隐喻”(basic metaphor)或一个总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的量化参照(即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子喻体)、喻体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连贯关系)、隐喻句与非隐喻句之间的关系(如隐喻词汇密度的计算、指称关系等)以及隐喻式与其相应的一致(congruent)表达式之间的结构转换关系。依此标准,魏提出篇章隐喻可以分为两大范畴:基于语义或词汇(概念)的篇章隐喻和篇章中基于功能或语法的语法隐喻。从概念意义的角度看,篇章隐喻主要以博喻的形式得以体现。“博喻”(megametaphor)在汉语中又称“联贯比”“联珠比喻”或“复喻”。它是指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同一本体,也即在语篇中围绕一个话题连续使用多个比喻。“博喻”又可理解为“延伸隐喻”。[15](P1-9)

四、本研究中语篇隐喻的界定

尽管语篇隐喻已得到部分中外学者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语篇隐喻的不同分类方式都不完整。语篇隐喻方面的研究还有以下不足之处:1.既然语篇隐喻处于词汇和语法层面之上,就不应该归类为语法隐喻。2.语法隐喻和语篇隐喻的上项没有界定。笔者试图对语篇隐喻进行尝试性探讨,界定语篇隐喻。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造成语篇隐喻界定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语法隐喻和语篇隐喻的关系没有被理顺。韩礼德本人未曾将语篇隐喻纳入语法隐喻,但其他一些学者将语篇隐喻归类为语法隐喻。如果将语法同语音、词汇并列,那么将语篇隐喻视为语法隐喻的分支显然是不符逻辑的。也就是说,语法隐喻从名字本身排除了语篇隐喻,同时限制了语篇隐喻的范围和类别。本文试图以韩礼德对隐喻的“自下而上”(from below)和“自上而下”(from above)两个观点看待并划分隐喻(见表7)。从隐喻的“自下而上”视角来看,以“Flood”这个语言形式作为起点,此表达式可以传达两种意思,即字面意思(a moving mass of water)和隐喻意思(a moving mass of feeling or rhetoric)。由此可见,一种语言形式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意思,隐喻是意思的变体,即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了隐喻意思。隐喻的“自上而下”视角以“many people protested” 这个意思作为起点,有一致式(a large number of protests)和隐喻式(a flood of protests)两种表达形式。在被“自上而下”观察时,隐喻是语言形式的变体,即一种意思的隐喻化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将意思的变体和语言形式的变体分别称为语义隐喻和形式隐喻。隐喻式的表达形式就是韩礼德所说的语法隐喻,在本文中被界定为形式隐喻。从词汇、语法和语篇三个方面将形式隐喻分为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和语篇隐喻。因此,我们认为语篇隐喻应界定为在语篇层面上具有组篇功能的形式隐喻。

表7:Two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

View ‘from below View ‘from above

Meaning literal meaning Metaphorical meaning starting point: one meaning:

‘many people protested

‘a moving mass of water ‘a moving mass of feeling or rhetoric

Expression Flood

Starting point: one lexeme a large number of protests a flood of protests

congruent form metaphorical form

我们依据韩礼德对隐喻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个观点将隐喻分为两种类型,即语义隐喻和形式隐喻。形式隐喻按语言元功能分为概念形式隐喻、人际形式隐喻、语篇形式隐喻;按语言形式分为语音形式隐喻、词汇形式隐喻、语法形式隐喻、语篇形式隐喻。语篇形式隐喻正是本文要探讨的语篇隐喻(见表8)。

表8:隐喻范畴中的语篇(形式)隐喻

隐 喻 语义隐喻

形式隐喻

语言形式 语音形式隐喻

词汇形式隐喻

语法形式隐喻

语篇形式隐喻

语言元功能 概念形式隐喻

人际形式隐喻

语篇形式隐喻

五、本研究中语篇隐喻的分类

从以上分析得出,语篇隐喻是在语篇层面上具有组篇功能的形式隐喻。这个界定可以涵盖不同学者提出的在语篇层面上具有组篇功能的所有隐喻。语言的组篇功能是通过主/述位系统、信息系统和衔接系统来实现的。语篇隐喻也应该包含主/述位语篇隐喻、信息语篇隐喻和衔接语篇隐喻。主/述位语篇隐喻包括隐喻性主位、隐喻性述位;信息语篇隐喻有隐喻性新信息、隐喻性旧信息两种;衔接语篇隐喻可分为元信息关系、语篇照应、内部连接、协商结构、延伸性隐喻和寓言。语篇隐喻的框架与具体分类见表9:

表9:语篇隐喻的框架与分类

语篇

隐喻 衔接语篇隐喻 元信息关系

语篇照应

内部连接

协商结构

延伸隐喻

寓言

主/述位

语篇隐喻 隐喻性主位 级转移主位 名词化

非名词化

主位同等结构

谓化主位结构

主位化评论句

前置主位

被动主位

隐喻性述位

信息语篇隐喻 隐喻性新信息

隐喻性旧信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对语篇隐喻的存在已经没有争议,但目前对语篇隐喻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陷。首先,既然语篇隐喻处于词汇和语法层面之上,就不应该归类为语法隐喻。其次,语法隐喻和语篇隐喻的上项没有界定。第三,语篇隐喻的判别标准不太明确。第四,语篇隐喻归纳不全。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建议以韩礼德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隐喻观界定语篇隐喻,将语篇隐喻界定为在语篇层面上具有组篇功能的形式隐喻;以语言的组篇功能对语篇隐喻进行分类,从而涵盖不同学者提出的在语篇层面上具有组篇功能的所有隐喻。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同仁对语篇隐喻研究的重视,推动语篇隐喻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使语篇隐喻在话语分析和语言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2]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3]Halliday,M.A.K.& Matthienssen,C.M.I.M.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Cassell,1999.

[4]Thompson,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Müller Cornelia.Metaphors dead and alive,sleeping and waking:a dynamic view[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08.

[6]Halliday,M.A.K.Things and Relations:Regrammat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J.R.Martin & R..Veel.Reading

Science: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C].London: Edwar Arnold,1996.

[7]Halliday,M.A.K.& Matthienssen,C.M.I.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ition)[M].London:Arnold,2004.

[8]Halliday,M.A.K.& Matthienssen,C.M.I.M.Writing Science[M].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3.

[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1).

[11]黄国文,王宗炎主编.语篇与语言的功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2]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 2003,(1).

[13]方义桂.英语语篇隐喻体现形式探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 (3).

[14]何清顺.语篇隐喻的类别及体现规则[J].云梦学刊, 2009, (5).

[15]魏纪东.论篇章隐喻中博喻的结构类型和组篇特征[J].国外外语教学,2006,(1).

[13]方义桂.英语语篇隐喻体现形式探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3).

[14]何清顺.语篇隐喻的类别及体现规则[J].云梦学刊, 2009, (5).

[15]魏纪东.论篇章隐喻中博喻的结构类型和组篇特征[J].国外外语教学, 2006,(1).

(杨娟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226019)

猜你喜欢

界定分类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给塑料分分类吧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