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永远不会过时
2013-04-29胡晶
胡晶
【摘要】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5—约95年)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其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雄辩术原理》,约成于公元前96年,后失落。文艺复兴时期,这本著作从积尘中被重新发现,立即光彩夺目,使人文主义者为之倾倒。书中,他详尽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也围绕教师和学生表达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08-01
时至今日,孔老夫子的“巧言乱德”和“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思想仍然深切影响着中国人的普通生活。学生们习惯了在课堂上鸦雀无声,老师们也很享受这种安静的一言堂氛围;领导干部的照稿发言让听众们昏昏欲睡。而反观西方社会则会发现,西方的学生、政客、民众似乎话有点多。学生们在课堂上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言,不同意老师时可以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奥巴马选举时的一句“yes, we can!”忽悠的民众热血沸腾;三位香港特区长官候选人的辩论赛也招来了不少看客。在被他们的唇枪舌战吸引的同时,我也不禁在想,为什么西方文明中不少规模或大或小的选举都会采取辩论这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政见和才华呢?读了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后,我才知道原来辩论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经风靡了,作为一种传统一直在西方保留至今。
作为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雄辩术原理》这本书吸收了希腊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总结了古代罗马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当然还有为师者昆体良本人的教育经验。在书中,这位雄辩术教授首先谈到了自己对人才的理解。
他说,“我要培养的人是具有最高的天赋才能,满腹蕴藏着最有价值的各类知识,是上帝派遣下来为世界争光的人,是前无古人的人,各方面超群出众的人,言语优美的演说家。”具体说来,这个人必须具备三个素质:完善的知识储备、演讲技巧和良善。而后者格外重要。昆体良特别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主张把道德原理作为学校的主要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义、善良、节制、刚毅、机智等品质,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他认为“一个没有良好德行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雄辩家。”“如果口才只为犯罪提供武器,那就没什么东西比口才对公众的个人的利益更为有害的了。”
培养学生的好德行,应该算是古今中外人类教育的共同目标了。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冲击着人们的头脑,有高尚、健康的也有低俗、消极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影响,但又缺乏是非分辨能力。学生在校内被灌输的价值观,一回到家里或步入社会后就会立刻被冲淡甚至完全被抵消。政府煞费苦心地从小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普及的共产主义思想到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的愿望是当大老板;道德观是看见老奶奶摔倒了不要去扶;学文化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纪律一盘散沙,严重缺乏责任感。处于道德滑坡期的社会,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者们确实要反思一下。
荀子曾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是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所以在德育中,教师以身作则的效应是十分巨大的。那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教师呢?
昆体良认为,一名合格的雄辩术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有才、有德、有能力、有爱。具体说来就是,有才:“有学问的人的教学,往往是让学生更容易懂也能更加明白。”有德:“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的,能够教育学生即言即行的人。”有能力:“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弄清每个学生人性的特殊倾向,这是教师的优秀品质之一。有爱:“教师应当是严格的,但不是苛求的;是和蔼的,但不要过于亲昵;因为苛求会使他不得人心,亲昵会引起轻视。”
反观我们的教师。老师总要求学生爱学习,可他自己又读了多少书呢?老师总要求学生胸怀大志,可他自己是否为评职称或其他蝇头小利纠结夜夜不能入眠呢?老师要求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可他自己是否跟同事和谐相处,真心关爱学生呢?所以,在提高教师学历的同时,我觉得要加大对师德的考察力度,无师德者必被逐出教师队伍。
除了对学生观和教师观有所论述外,昆体良倡导的教学方法同样释放着光彩。因材施教:“一个教技精熟的教师,一经把一个男孩托付给他,他首先注意的是弄清孩子的才能和品格。”启发诱导:“(学习)正如紧口瓶子不能容受一下子大量流进的液体,却能为慢慢地甚至一滴一滴灌进的液体所填满,所以我们也必须仔细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他们远远不能理解的东西是不能进入他们的头脑的,因为头脑还没有成熟到能容受它们。”劳逸结合:“因为学习要依靠学生的意愿,强迫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如果学生通过休假日得以恢复疲劳,振作精神,他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会以更高的兴致处理他们的作业,而不是由于被迫顺从。”
其实昆体良说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劳逸结合这些真是老生常谈了,至今我还没发现有哪个教育家反对这些个原则。但说是说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中国现在是个大工厂,学校是个小作坊,小作坊里安装了流水线,源源不断造出相似的产品输入到社会这个大市场。可见,我们的因材施教做的并不好。那启发诱导呢?优秀的老师确实做到了,但是大多数老师还是霸着课堂主角的位置不放。劳逸结合,这更是天方夜谭。学校生活单调乏味,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方法灌输过多,评价过分关注学业成绩。总之,我们离教育家们的理想差远了。
正如我的题目所言,真理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冲击泛黄,反而会永远散发出历久睨新的光芒。昆体良几千年前就倡导的教育思想,我们今天仍然在倡导,甚至我们在某些地方还做的不好。我想,能不能培养能言善辩的人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是否把因材施教、劳逸结合等教学方法施用在学校课堂上,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否是善良的人,我们的教师是否德才兼备,热爱自己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