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孩子的愿望

2013-04-29石述思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主渠道应试才艺

石述思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愿望。而且这个愿望往往成为其梦想起飞最真实的DNA。

但现实是几乎没有成年人真正在乎。

随着阶层分化、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寒门子弟在十八岁之前只允许有一个心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要孩子满足家长这个千篇一律的要求,他们就可以获得与之匹配的一切:各种营养品的无限供给,各类填鸭式培训班的踊跃投入,所有家务劳动的免于承担,甚至在寒暑假,带有奖励性质地去未来的理想归宿——北大清华等名校游览。

在读书这个主渠道之外,总有一些孩子在应试的战车上过早出局,沦为差生,家长们还需要两手准备:有条件的准备银子将自己无法在应试中胜出的孩子送到海外,更多的人则试图让孩子掌握一门才艺。

这个夏天,忙完高考、中考、择校的各年龄段的中国孩子,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在家长的带领下,为下一次残酷的打拼进行着厉兵秣马。

当广电总局将地方卫视的综艺节目驱赶到夜深人静播出后,暑期成了他们扩大收视的黄金时刻——因为孩子们放假了,看电视的管制令暂时解除。这些节目宛如社会报考艺校狂潮的延伸,借助全民卡拉OK狂欢积聚的草根“麦霸”,向孩子们展示着学业不好者另外一个关键出路:有才艺才配有梦想。

当下至少有十几档各类歌舞节目在激烈地PK。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一夜成名的渴望将孩子们的激情瞬间点燃。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处境和自己无比相似的人,在经受了导师和编导反复折腾后,成为万众追捧、身价倍增的新星。

事实上,这样的角逐比高考还要残酷,骨子里依旧遵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成功学逻辑——在一个学会唱歌比掌握知识重要的年代,他们靠才艺秀编织着一夜成名的神话。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本应多元的社会生态便形成了逼仄的二元成才模式:要么成为优秀的考试机器,要么成为歌星舞神。相较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今天的进步还是显著的:除了应试,还有歌舞。

麻烦的是,这个时代呼唤的却是创新型的科研人才、懂市场的企业家、有人文素养的社会管理者和技术过硬的工人。而这些人才稀缺的背后除了社会选拔机制和价值导向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启蒙的失败。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伟大理念,两千多年后,为了捍卫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在高考唯一的准绳下,有教无类异化成无视社会需求的荒诞应试比拼,而因材施教则被学校、家长、社会改造成无视孩子兴趣特长的才艺训练。

一个被无数次验证的规律是:一个孩子只有被充分地尊重其爱好,发现其特长,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但现实是自认为万能的灭绝师太们,按同样模式对其进行格式化,导致所有的爱好和特长被标准化、单一化,孩子们被集体洗脑,然后逐渐盲从和适应,上大学以后再踏上发现自我的苦旅——有不少成功的幸运儿,但代价是绝大多数的湮灭。

从这个角度上说, 2013年这个暑假深圳卫视那档以孩子为主体的《饭没了秀》节目特别值得推荐。这档节目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直击当下教育的痼疾,努力去發现孩子们最初的愿望和特长,并以鼓励的姿态,通过平等的交流方式,让孩子去坚守、去彩排。

您真的了解孩子的愿望吗?您真正尊重过孩子的内心吗?

或许,暑假结束,这些宝贝会重回应试教育的主渠道,去接受僵化、呆板、残忍的格式化训练,但曾经荧屏上展示的一切,必将完成一次关键的启迪,会帮助更多沉睡的家长醒来——他们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忘记了该怎样去爱。

【原载2013年7月7日《工 人日报·民生观点》】

猜你喜欢

主渠道应试才艺
才艺咖
学校教育惩戒:学生欺凌治理的主渠道选择及其实现路径
才艺咖
才艺大展示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发挥国有主渠道作用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应急保供主渠道作用
才艺展示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