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与“大师”
2013-04-29佚名
佚名
“大师”王林已承认自己不会“发功”,但面对各界质疑,却仍在不断“发话”。最近,王林又搞了一个网上答问,努力地想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交游广阔、颇有财运、很是无辜的普通人。
事到如今,王林一点一点地被还原成一个江湖骗子。但就是这么一个角色,却被众多大人物奉若神明,并再次引发了一场有关“气功大师”的大讨论。
如果不是王林等人的老底被揭穿,人们或许很难相信,时至今日这样的“大师”还会如此吃香,如此有市场。而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如今围绕在“大师”们周围的平头百姓少了,但名流富贾们却像是“铁杆粉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气功热,到王林、李一等人的崛起,有“大师”的地方就有权贵,有“大师”的地方就有“大人物”,无论“神功”被揭穿、讨伐多少次,二者始终如影随形、不弃不离。
“大人物”为何偏爱“大师”?一个最容易被接受的理由是因为恐惧和不确定。权钱来之不易,害怕一朝失去;权钱来得充满偶然性,担心被偶然性所剥夺;碰到权与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便只能求助于神秘和神功。而“大师”则成了用神秘安慰恐惧的“心理医生”。
但这或许还只是硬币的一面。正如王林所说:“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有‘神功。表演的时候为了助兴,我夹杂了一些即兴小魔术维持气氛也是有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些是魔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精明的权贵们没道理看不出来,但他们似乎心甘情愿地加入这样一个“局”,并乐在其中。
因为同样心存恐惧,“神秘”便有了市场,不同的“大人物”之间也有了交集。在你情我愿的“局”里,王林与其说是“大师”,不如说是一名“联络员”,形形色色的“大人物”将王林作为由头和媒介,尽情勾兑,各取所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人物”们才是真正的大师,究竟是谁骗了谁,谁利用了谁,还真难说。而若“大人物”通过“大师”搭建的平台能够获得利益、扩大利益,也能为消除恐惧助一臂之力。
“大人物”追捧“大师”,更像一个另类的游戏。“大师”们给“大人物”变真真假假的戏法儿,“大人物”们怀揣着一颗真真假假的心去欣赏捧场,若不深究其间见不得光的交易,这似乎只是两厢情愿的无害选择。但“大师”与“大人物”们无恙,却不代表社会不会因此而受伤。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师”们不断冲击着科学、理性和常识,严重侵蚀着一个良善社会的根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社会风气的形成常常是自上而下的。“大人物”与“大师”之间的纠缠,会形成极坏的示范,当人们发现政府官员、商界巨擘、演艺明星等社会精英都抛弃了科学、理性和常识,会作何感想?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大人物”才是把“大師”送上神坛的大推手。只要还有“大人物”在暗中“发功”,就会有“大师”适时出现,成为新的联络员和代理人,一面借助神秘安慰恐惧,一面帮助兑现利益消除恐惧。而社会,则不得不面对价值沦陷的恐惧和伤害。
【原载2013年8月9日《晶 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