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经验与体会
2013-04-29王大前
王大前
1.注重因材施教
1.1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的。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智能,才有可能受到学生尊重。
1.2先找到孩子的智能发光点,然后教师和家长依据孩子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他们从小就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1.3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使学生优势的智能得到发挥,弱势的智能得到提高。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2.重视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2.1明确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以及原有的知识结构。因此,对教材规定的挖掘、迁移、深化和综合,并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和基础“接轨”,是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性的重要方面。
2.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以及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研究和创新,就是要设计出学生易于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
2.3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以往的备课,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目标,而对于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关注得并不多。而现代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既要考虑基础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的目标要求,又要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
3.作业的内容应精练
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业的设计主要以例题仿做的题目为主,另有单纯求解的题目和独立完成的题目等茫茫“题海”,从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此,教师要做到:
3.1把握作业的质。教师应根据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要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要体现出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作用。
3.2科学地控制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10~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适宜。作业布置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辅导资料,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3.3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性作业;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全面考虑学生差异,自主选择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示特长、张扬个性,又使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各有收获。
4.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4.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是否营造了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等。从“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去查找问题,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
4.2比较反思。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的课,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并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究优化教学方法的策略。
4.3学生“学”的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如,一次作业后,我就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这次作业,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你发觉自己学到了什么?”等等,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知识,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因材施教,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一、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多多思考,提高思考意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降低学习要求,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即可。布置作业时,要求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加做,对于书中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5.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这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