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分析
2013-04-29李英
李英
摘 要: 如何运用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教科书是目前高中选修课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疑问,本文对这本教材的特色进行解读,对教材的理念进行阐述。强调语文教学要抓住语言文字,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关键词: 《语言文字应用》 教材说明 课程特色 教学理念
《语言文字应用》是人教版选修教材,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编写。这是一本专门讲授汉语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的语文教科书。这套书的编写体现了对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视,是对泛语文倾向的反拨,是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举措之一。新课程在推广中,精神和理念的合理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标准的拟定是一种认识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些理念难能可贵,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建设上,同样需要进一步科学化、明确化,避免广大一线教师在不知教什么的泥沌中摸索。总之,这本教材体现了学科教学内容建设的成就。
这本教材共有六课23节。六课相当于六个大专题。每个大专题有三到四小节,即三四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课本中的“节”)涉及的知识都是汉语言文字规律性知识,揭示了汉语言文学带普遍性的规律。
每个小专题有四个栏目:“引子”、“课堂活动”、“工具箱”、“小试身手”。编者的意图是用“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则是每小节学习活动的主体内容。“工具箱”是就这一节设计的主要内容做知识梳理和补充延伸,可供学生解决问题时检索查阅。“小试身手”相当于过去的“练习”或“训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用本小节的知识,力图让学生迁移规律性知识,从而促进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发展。
一、对课程特色的解读
(一)学习内容“前后呼应”
学生从小学入学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语言文字的学习一直未中断,但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在变,相应的,语言应用的能力在变,所以,在高中阶段,有必要做全面梳理,以期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有更大提高。
(二)教学形式“动脑动手”
教学实例来自生活,教学过程强调活动;这是这本教材明显不同于其他教材的地方。一方面,这些举措重视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要擦亮眼睛,做好活动内容的取舍,否则,如果知识密度不够,思维密度不够,训练密度不够,把高中课堂“活动”上成初中课堂活动,甚或小学课堂就会走进教学误区。这是我们要下工夫研究和摸索的活动。
(三)专题选择“自由取舍”
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特长,进行专题模块重组,甚至可以在自己拿手,对学生又很有价值的地方大显身手,编写新的内容。比如,本课题组就在语用模块另辟一块,着力耕耘;试着让语言文字应用教学往纵深发展。
(四)课程安排“抓大放小”
每课虽有三个环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展开的。这样的设计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本课题组在设计教案合集的时候,也秉着这个原则,力求用一至两课把一个知识点搞深搞透,不必面面俱到。
(五)学习目标“有效有用”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高低是语文素养高低的体现,也是文明修养程度高低的体现。正确、得体、高雅地应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追求。语言文字应用也是高考长期考查的一个内容,既体现为基础知识考查,又体现为基本技能考查。
二、教学本册教材的理念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不放松。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作者可以使用的唯一工具,成败利钝全在乎此。”抓住语言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语言有丰富的表达形式和内涵,反复揣摩,反复训练则是我们熟悉其规律的有效手段。
此外,我还提倡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养成生活处处学语文的习惯。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我们从生活场景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实践出发设计学生活动。比如让学生对各种报纸、各类杂志、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众多的书籍进行剪辑,摘抄;查找街头、电视、报刊错别字,推荐自己喜欢的一句广告语。例如,有学生收集了报纸上的一个语言发生变化的例子——给力,一向以严肃著称的《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立刻引发如潮热议。2010年作为网络流行词语的“给力”,本来只属于网民的“自娱自乐”,这次却登上《人民日报》,进入社会共同语词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把语文学习和生活体验更加直接地结合起来。这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做法,因为文学作品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