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 催化 沟通 触发
2013-04-29董吉杭
董吉杭
小学生作文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哪里入手?从内容入手还是从形式入手?我认为,要从内容入手,应当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内容是决定形式的。因此小学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内容问题,即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大都是命题作文,比较重视命题作文这种方式,有的老师命题时往往不能充分注意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使命题作文出现了不少问题,以致有人怀疑命题作文的必要性,甚至有些人提出要全面推倒,“冲垮”命题作文。例如有人认为用日记代替小学命题作文的统治地位势在必行。我认为,命题作文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很有必要。为了全面地、扎实地打好作文基础,需要以命题作文的方式进行训练。过去命题作文出现的问题,不是命题作文这种方式的本身,而是教师运用不当。因此,我们在命题作文时,必须考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基础,不要命那些大而空的题目,即命题不要脱离实际。同时,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性质,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内容,就不可能表达。
我给刚刚升入六年级的一个班的学生上第一堂作文课:一上课,我故意在黑板上写了个学生以前写过的题目——《记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然后说:“大家写吧。”果然不出所料,学生们见了题目,一张张本来活泼可爱的脸顿时变得木呆呆的。我仔细观察,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在不停地咬着笔头,有的趴在桌子上闭上了双眼……这时,我走到了语文课代表身边,小声地问她:“爱写这个题目吗?”她也小声地告诉我:“这样的题目,以前都写过好几遍了!”课代表身边的一个调皮的男生趁机说:“家里有什么事可写?我们家就三口人,天天就是写作业、吃饭、看电视、睡觉,还有就是我爸我妈老吵架!”我立即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有的同学说他爸他妈老吵架,这内容就值得研究,比如说,两口子为啥吵?吵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认为谁是谁非?最后的结果怎样?”课堂顿时活跃了。我“乘胜追击”:“人与人一点矛盾也没有的,恐怕也不多见吧?同学们不要怕家丑外扬,爸爸妈妈吵过架的请举手。”全班四十八位同学,举起了四十六只手。我表扬同学们“都够坦诚的”,接着问:“都为什么吵架呢?”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因为爸爸老抽烟,有的说是为了送礼,有的说是因为我奶奶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了……接着,我又作启发:如果有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你怎么生活?爸爸妈妈说的话、做的事是不是都对?爸爸打过你吗?家长对你的批评你都服气吗?你做了一件事情,想不想告诉爸爸妈妈?你特别想买一件东西的时候,妈妈给钱吗?……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问答和一阵阵的笑声,黑板上又多了一大串题目:那天,爸爸妈妈都没在家;爸爸(妈妈),您不该_________;委屈;那一次我哭得好伤心;妈妈会说什么;告诉爸爸不;妈妈,给我买_________;爸爸妈妈夸我做得对……写完题目之后,我问:“家里的生活有的可写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有!”再看看十几分钟前那一张张表情木然的脸,全都喜笑颜开了。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提笔,带着欣喜而又激动的神情开始写作。二十五分钟之后,绝大部分同学完成了习作,而且几乎是篇篇写出了真情实感,写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写出了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挚爱,写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思考。
《记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与后面那一串题目,“事”,是一个抽象名词,到底是什么事?为什么发生那件事?是“出事了”那样的大事,还是生活的小事?学生理解时,总不免有些茫然。后面一串题目恰恰是把这“事”具体化了。那么,这些题目到底是怎样把抽象的“事”给“具体化”了呢?我觉得,这些题目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无一不是从小处着眼的,或者说都是从细微处入手的,都是抓住了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个表情、一个话题、一种心理、一种要求和欲望的,都是抓住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小小的矛盾冲突、一个小小的误会、一个小小的波澜、一种情感的交流的,都是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个特定的情境的。我认为,这应该是记叙文命题的一个原则。只有抓住学生最感兴趣、最关心和最有体会的生活上的和思想上的兴奋点命题,学生写作文时才能一触而发。佳肴美点,食欲大振;残羹馊饭,难以下咽,这是人之常情。要使学生乐意动口动笔,就必须像刺激食欲那样诱发兴趣,达到文思泉涌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命题应该起到点拨、催化、沟通和触发的作用,应该激发感情、唤起回忆、触发联想、启迪思维。
命题作文只是一种作文训练方式,而不是唯一的。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探索多种方式,如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己命题作文等,在作文训练中注意多给学生一些作文的自主权,这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看多练,对他们个性的发展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