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豪强雄心论
2013-04-29
在IT界,有人曾经说互联网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每天都在上演“相互厮杀”的好戏。而如今,这块战场已经悄然的开始了转移。随着移动互联的逐步兴起,这里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各位IT大佬斗智斗勇的新战场。
移动社交、移动搜索、移动电子商务和渠道分发作为移动互联最重要的几个组成部分,传统的互联网大佬凭借各自在PC端的优势开始纷纷涉足。而移动社交,这块最大而又最容易踏入的领域便成了大家共同垂涎的肥肉。谁如果先在这里站稳了脚,那么用户、平台和渠道分发等都将唾手可得。腾讯、阿里巴巴和网易如今都在这里相互死磕,而他们的心中到底蕴藏着一颗怎样的雄心呢?
坐拥6亿用户的《微信》在想什么?
当你看到一盒益达口香糖,打开《微信》,对着瓶身的条形码一扫,手机立即显示易讯、亚马逊、当当和1号店都有售。其中,易讯卖9.9元,当当卖9.9元,亚马逊中国卖11元,1号店卖10元—当当与易迅最便宜。点开易讯的链接,选择《微信》支付,直接输入密码即可进行消费。又看到广场上的一个二维码,打开《微信》,远远的扫一下,发现是XX城商场的《微信》公众号,进入公众号,了解该商场正在打折促销一款潮品,然后就可在《微信》公众号里直接下单购买。“扫一扫,扫出新世界。”这是《微信》5.0对“扫一扫”强大功能给出的定位。如今的《微信》已经开始将线下和线上、人和机、物和网完美的结合起来。
如今,《微信》在移动IM的地位已经不言而喻了,如何抢夺用户和市场已经不是腾讯最关心的事了,着眼未来的布局和深层次的发展才是《微信》的当务之急。在《微信》成为霸主之后,它已将手伸向了社交、游戏和支付等领域。接下来,《微信》又将把手伸向何方,让哪些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1.涉足广告,抢夺媒体饭碗
传统的广告基本是在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上投放,视听类媒体计费通常以广告时长和时段进行计费,平面媒体通常是以位置、发行量和版面进行计费。无论如何计费,广告主都不能获得直接的转化数据。
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由《微信》的“扫一扫”和支付功能将可能负担起引领起广告业CPS(单个销售成本)的可能。用户基数不言而喻是巨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当用户看见商品,可立即扫描、立即比价和立即购买,广告投入带来的销售非常直观,再也不会出现如宝洁的CEO感叹的“有50%的广告费被浪费了”。
2.走进电商,让电商网站从平台变为货架
无论何时何地,扫描商品包装条形码,即可获得商品在各个电商网站的售价,选择一个最低售价下单购买,一气呵成。这是《微信》提供的极致购买体验。
在这个体验中,《微信》将变成商品的入口,各大电商最终都将成为了成列商品的货架。消费者只需选择最便宜的那个价格下单即可。这就相当于在一个巨无霸的批发市场里,开了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各家卖场,各家卖场基本都陈列的有绝大多数的商品品类。而这个时候卖场比拼的将是售价和服务,谁的售价低、谁的服务好,用户将通过《微信》来选择从哪个货架上取东西。
3.催生数字出版到自出版的进化
传统出版业被改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书籍的电子化、音乐的电子化和电影的电子化等,几乎所有传统出版的内容形式都被数字化了。
那么《微信》可能让出版行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当你看到一本书、一张CD或一张电影海报,用《微信》扫描获得内容简介和购买信息?不,不只是如此,扫描一本书,它或许会出现该书的电子版;扫描一张CD,它或许出现歌曲的MP3格式下载;扫描一张电影海报,它可以直接让你观看视频……
这可能催生无数的创作者,自由的进行创作。籍籍无名的作家,可以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公众账号进行连载,用内容吸引用户通过《微信》支付购买;年轻的歌手可以发布网络歌曲供免费试听付费下载;微电影和一切自投拍的电影可以发布数字版供用户观赏并吸引广告主付费……。《微信》的出现,使得当我们还在讨论数字出版浪潮到来的时候,可能自出版已经悄然而至。
4.打造自己的线下服务业O2O闭环
O2O,自移动互联网热潮来袭之后,这是一直被各互联网评论人、创业者们欣喜不已的名词。在传统互联网时代,O2O并没有真正做到。铺天盖地的团购扫街小分队,将大街小巷的餐饮店、电影院、KTV、按摩店和美容院扫了个遍,但是除了给线下商业带来不定期“捡便宜”的人流热潮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可持续的商业利益。
而《微信》的到来,将6亿的用户推送到了所有线下商家面前。用户通过《微信》查找附近的商家,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和服务,支付后即可到商家消费。比如一群美女逛街逛累了想做个美甲,通过《微信》查找最近的美甲店,然后下单购买就可享受服务,免去排队、预约等各种麻烦。而这也完全有别于此前的团购模式的O2O,给商家带来的是持续的近场人流,只要用户在商家附近,商家就可以利用《微信》将人流吸引到身边。同时,对于商家来说,用户又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将钱直接支付到商户的账户,从而实现真正的O2O闭环。
以上的种种都是接下来《微信》可能做或正在做的事情,这都是未来腾讯利用《微信》称霸移动互联的砝码,这也是其他IT大佬所不想看到的局面。《微信》在自我完善,要想打败它,其他的大佬还有得忙。
破茧的《易信》如何化蝶?
今年8月19号正式上线的《易信》,应该说开局相当不错。从目前的情形看来,用户还自觉不自觉地把《易信》与《微信》进行比对。这说明《易信》已经有了撼动《微信》的可能性。
周鸿祎曾说,打败QQ的绝不会是另一个“QQ”。《微信》的成功是因充分的社交导致必要的通信沟通,《微信》的社交关系已编织得非常牢固,《易信》要取得突破,还须在充分通信的基础上完成必要的社交覆盖,找到不一样的发力方向。所以,如今的《易信》正在跳出《微信》的窠臼寻找自己的定位。
首先,是向Skype学习,在《易信》上试水VOIP功能。在公众眼里,VOIP目前还算得上是颠覆性应用,《易信》如今之所以没有放开手做,是因为电信害怕这一步走大了会有所顾忌。如果《易信》试水VOIP,终端围绕通讯录做文章,将局端与电信智能网打通,将功能进一步回归通信业务本身。那么,《易信》将拥有《微信》无法比拟的通讯优势。
因为《易信》的主要诉求点之一还是在通信方面,所以《易信》可能接管通讯录的底层功能。甚至有外界建言考虑与中华酷联米紧密合作。将《易信》通讯录机制深度融合于手机OS,集成第三方通讯录管理软件的精华,如自定义通信场景、通话直接显示好友头像、通话签名、防骚扰拦截和联系人备份去重等。当《易信》用户数达到1亿,活跃率达到微信的70%,加上网易游戏、邮箱、新闻、云音乐、云相册和云笔记等产品,那时候《易信》如果考虑推出自有品牌的手机,也可能会吸引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其次,是引入电信的翼支付,深挖自己的游戏资源。试问电信的强项是什么?通信!网易的强项呢?游戏!混血的《易信》要想强大,必然需要继承通信和游戏的基因,才能算强强联合。《易信》引入翼支付,既可打通游戏也可打通VOIP,实现多方共赢。同时,还能进一步拓展双方的战略合作纵深,因为游戏是公认最便捷的变现手段,网易也有加强手游的巨大冲动。这样一来,网易和电信都能双双从中获利,《易信》不会傻到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最后,是打造校讯通公众账号。传统校讯通的弊端大家有目共睹,笔者就不多说了。但不可否认,作为家校沟通的有效手段,校讯通仍然有存在的合理性。随着移动互联及4G的到来,2G时代的校讯通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变革。
其中,公共账号消息推送是最理想的方式。《易信》在这方面拥有不错的优势,即使对方没装易信也可通过短信送达。如果《易信》在这上面成功,并开发出众多适用于学生和家长的功能,那么《易信》就将牢牢的抓住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为以后的布局和发展奠定下牢固的基础。
阿里巴巴急推《来往》意在O2O
O2O是今年电商领域最热的话题之一。随着移动互联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线上到线下的距离变得无限接近,智能手机上各种APP创造出来的消费场景也使得O2O在商业上具备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许多创业公司都甩开膀子,想利用移动互联来改造传统行业。作为电商出身的阿里巴巴,怎么可能放弃这样的机会?
当移动互联的大潮来临时,基于PC端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正面临着“死在沙滩上”的风险。相对于移动端的电子商务,原先的电子商务模式便成为了传统模式。阿里巴巴推出《来往》,除了是一种防守策略外,从更长远的战略布局来看,正是为移动端生态圈的布局打基础,而这也是其构建线上到线下O2O商业模式的关键节点。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线上和线下的界限。然而,最先将这些传统商业带入移动互联的,不是阿里巴巴,而是腾讯旗下的《微信》。《微信》虽然是个社交产品,但是其超过3亿用户的活跃度已经给未来腾讯在移动端的电子商务,尤其是生活服务类企业的电商化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尽管通过纯《微信》平台实现销售的企业还未出现多大量级,其1 000个品牌相对于淘宝几百万商家来说,也还非常初级,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背景下,《微信》的模式似乎更为前沿。
《来往》的高调推出,其未来会不会走《微信》的发展路径,目前尚未可知,但社交一直是阿里巴巴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基于社交关系的电子商务也一直被马云寄予厚望。
移动电商不是PC端电子商务模式在移动端的简单复制,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而移动电子商务目前最为显性的模式是什么?答案就是O2O。不难发现:《微信》O2O主要是从本地生活服务开始,而阿里巴巴则想利用自己平台上的商户资源开始O2O征程,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今年的“双十一”。
据阿里巴巴集团COO助理兼天猫事业部资深总监吴倩介绍,今年“双十一”参与O2O的店会有三个阶段的消费场景:第一个阶段是用户在线下店发现“双十一”二维码,使用微博签到分享。第二个阶段是用户在线下扫码获得优惠券,可以在“双十一”时使用。另外,一些商家推出线上线下同款的商品,优惠码具体到每个商品,用户线下体验扫码收藏,在“双十一”可以用最优惠的价格购买。而“双十一”之后,80亿元的移动支付金额也让阿里巴巴的高层们看到了发掘移动商务的巨大潜力。
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来往》即使成功,阿里巴巴也非常难从一个纯粹的流量分发平台,变成一个真正的交易和数据平台。而这次阿里巴巴重推《来往》,其目的就是要获得商品端的打通和系统的打通,真正让一盘货在线上线下流转起来,让用户购买的同一个商品在不同的消费空间里可以有统一的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