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悲剧爱情及在现实中的观照
2013-04-29田薇薇
田薇薇
摘 要: 本文以《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多层次多角度地解析婚姻的价值与取向,试图解析婚姻的价值与取向等现实问题,旨在通过与现今社会的对照阐述作品中爱的可贵,以此警醒世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关键词: 《爱,是不能忘记的》 悲剧爱情 情感流变 婚姻价值
爱情是文学的母题,但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却有不同的表现。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就是完完全全的爱情制造,没有华丽的文字,有的却是刻骨铭心的恋情,是超越肉体和物质的乌托邦式的精神爱恋,同时也构成了现实爱情的悲剧。男女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挣扎着,但从未放弃,浪漫与理想、痛苦与现实、希望与呼唤杂糅在一起,构成矛盾而又复杂的爱情世界。
一、浪漫与理想
钟雨的婚姻并不幸福,嫁豪门但没有爱情的婚姻最终走向灭亡,在自己的晚年等到姗姗来迟的爱情,虽然这是一段无望且毫无结果的爱情,但是对彼此的激情、牵挂及关注却让他们心心相印。每时每刻的注视,每时每刻精神的依靠,他们不能违背责任与道义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在灵魂的深处却相依相伴。距离不再是问题,相处的时间虽短却美好,怀着少男少女纯真且年轻的心浪漫而又潇洒地走了一回。每次钟雨出差回来,就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享受他去接她的那种幻觉,像一个痴情的女子。他们唯一的一次“散步”,让那条柏油马路在钟雨的生命里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彻夜不眠后的清晨,有时是月黑风高的夜晚,哪怕是在冬天,在那条他和她共同一起走过的柏油马路上,女主人公慢慢地踱来踱去,想象着他和她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
故事的结局虽然有些残忍,但男女主人公生死相隔之时,超越了生与死的阴阳之隔,女主人公钟雨在男主人公死时,着急得头发一下子变白,“你去了,似乎我灵性里的一部分也随你而去了”。但钟雨对他的爱从未消失,超越灵魂的爱恋让她觉得他还在身边,依然在日记中向他诉说着心中的思恋和爱慕:“直到她自己拿不起来笔的那一天。在最后一页上,她对他说了最后的话:——我是一个信仰唯物主义的人。现在我却希冀着天国,倘若真有所谓天国,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我就要到那里去和你相会,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在她行将就木的一天,还是爱得那么沉重,这就到达了爱的极致,她至死都感到幸福,因为她真正地爱过,不带一点遗憾。
这样的爱情是完美的,无可挑剔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又是不存在的,与现实也相差甚远,浪漫主义中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味道。作者对钟雨这一角色显然进行过精心的设计,她是新时期女性解放的典型代表,对于子女的教育完全没有封建大家长的姿态。她拥有自己的事业,在情感上自主自觉。她不为婚姻失败而垂头丧气,而是自觉地去除无爱的婚姻;她爱老干部,爱这种灵魂的呼应,但是她爱的方式又极其自律。这样的爱情不应受到谴责,那种足以为爱奉献一切的执著,由此产生了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由于不是实践的进取,使得她的形象有些虚幻和抽象,蒙上一层主观主义色彩。
作品中塑造的男性也是百里挑一的。男主人公在早期做革命工作时,一位老工人为他而死,为了道义、责任及阶级情谊毫不犹豫地娶了老工人的女儿。他们没有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石,却在几十年的风雨中相濡以沫,成为患难夫妻。而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情,相约“互相忘记对方”,将爱情埋藏心底。作者对老干部的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呈现给读者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有学识、乐观豁达的老干部形象,他是理想的化身,是理想的男性形象,是懂得爱与被爱的完美男性,是被女性崇拜、至死不忘的男性。
张洁构建了一个崇高美好的真爱理想,是张洁式的乌托邦的爱的世界,这种虚幻之爱只能让人产生幻觉,在幻觉中得到精神慰藉。他们一生在一起不足二十四小时,连手都没有牵过,这样的表述已经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别。这毕竟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尽管他们连一次手也没有握过,却完完全全地占有对方,抽象而难以捉摸。他们暮年之恋的举动又是那样病态,这一切和一般人对爱情的正常的美感的距离实在太遥远。
二、坚守与现实
男女主人公虽然爱之深,但这样遥望而不可即的爱情注定是一场痛心的惨剧。“《爱,是不能忘记的》写的是一场可望而不可即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女作家钟雨和有妻子的老干部之间的热烈、持久但严格自持的感情。作家的笔触伸向了人的感情世界最隐秘的处所,也伸向了具有两千年封建传统的文明古国在道德领域内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悲剧并不只由他们自己造成,在现实的舆论压力及整个社会背景下,人们是不能背道而驰的,否则这样的社会是不能容忍的。
张洁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对于复杂的、不合理的、令人郁闷的社会现象总是以温柔、细腻的情感伴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切入生活,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这一特点充分地展现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钟雨如果当初不是草草地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公子哥,再等一等爱情的到来,结局有可能就不是这样。“作者鞭挞那种无爱的婚姻,批判那种交换和买卖的婚姻。作者有感于世风的沦落,她在执拗地宣传一种似乎是傻里傻气的执著的揪心的爱。这就是张洁在新生活中最新的思考”。
作为一幕社会悲剧,《爱,是不能忘记的》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本质上看,理想是合乎道德的,现实是不合理、不道德的,但是现实却又存在,人们必须遵从它,原因是它包含某种合理的因素。这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根本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道德观念,以及在这种道德观念规范下的爱情与婚姻关系就是如此。
三、希望与呼唤
姗姗是作品中爱情故事的叙述人,也是钟雨爱情悲剧的见证者,她像母亲一样是爱情本质的探索者。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更多的未来。姗姗作为新时期现代女性的代表,已经具备新时期女性独立自主、思想解放的意识,所以在面对如此不可挑剔的男友面前依然决定不会和他结婚,是怎样的固执又是怎样的心境使得她选择被人们称之为离经叛道的壮举呢?
在目睹了母亲一生的遭遇之后,在面对同样的处境时就显得与众不同,在对母亲的故事叙述中,通过层层释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与人生态度。在姗姗的内心中,对母亲的悲剧爱情十分痛心,尽管钟雨的爱情很美也很动人。基于母亲爱情的巨大缺陷及它的无穷悲剧性的认识,姗姗的内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绝不能像母亲那样重复母亲的悲剧。在这一点上,姗姗的思想比她母亲更强大,也比她母亲对未来更自信,她到了三十岁还未结婚,在闲言闲语的压力下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勇气值得称赞。
细细查究,姗姗是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孤独艰难地行走在生活的风口浪尖,同时又是新时期女性的典型代表,处于两个时期的中间阶段,必然会受到夹击。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表达了心声:“别管人家的闲事吧,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着,等着那呼唤我们的人,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结婚!不要担心这么一来独身生活会成为一种可怕的灾难。要知道,这兴许正是社会生活在文化、教养、趣味等方面进化的一种表现!”张洁饱含内心的渴望呼唤着真挚爱情的回归,呼唤让爱情顺着人们内心的思维去走,而不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所追求的爱情,并没有受到商品经济的污染,也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入侵,纯粹的就是理想一致、性格上的相吸引,体现了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作者所要讴歌和提倡的就是这种爱情,在文章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先进的思想。
这对当今的社会敲响了警钟。比如这几年出现的综艺类节目当中,嘉宾的雷人语录已经成为网络流行用语,诸如:“情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影响了更多的青少年,这就与钟雨的爱情观背道而驰。婚姻的长久不是金钱所能做到的,钟雨的爱情是一种精神恋爱,现今出现的恋爱方式是物质恋爱,物质与精神相比更容易腐烂、变质,精神的恋爱却是永恒的,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时代的车轮下,钟雨的行为显示了某种叛逆倾向,是在社会关系中的人对生活的抗争的一个侧面。
而今出现的“第三者”问题,在热播剧《蜗居》中一览无余,金钱的诱惑使海藻走向了第三者的道路,既伤害了宋思明的夫人,又伤害了自己的男友,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是与钟雨的爱情不一致的追求。很多“第三者”都是贪图别人的金钱,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地享有一切,让很多的家庭破碎,让很多的孩子受到牵连,给他们的一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更多的人保持一颗纯正的心,努力拼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追求心境的平和,就会像钟雨一样在爱情中得到心灵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