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提笔忘字”背后是“汉字危机”
2013-04-29
Q 您在生活中手写的机会还多吗?
a 越来越少了。离开学校的人,很多年不用正儿八经写字了,都用拼音打字,汉字就是这么被忘记的。
Q 提笔忘字,缘于信息化时代我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a 这种情况往往在成年人中更普遍,小孩子反而问题不大。老师严格要求他们用笔写字,他们对汉字的拼写还可以。
Q 您学生时代手写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
a 我们当年有一个基本的训练,就是写大字。在五四以前,中国只用一种笔,毛笔。中国文化基本的文房四宝,是依赖毛笔书写的文化而存在的。可惜这一套文化变成了艺术,只在艺术上存在了。
Q 中国的书写文化是如何演变的?
a 首先是硬笔取代软笔。软笔或者是毛笔所表达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用笔的方式非常复杂,硬笔粗细基本上一样,对书写的要求自然不如软笔来得丰富。这样逐渐衰落下来,笔的文化变成了键盘的文化。
Q 现在大家都是看打出来的字,看微博,读微信。
a 中国传统讲“字是出面宝”,会流露出你的文化修养。字是会说话的。现在各种字体都是电脑一点就出来了。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人,签名设计师,一个人的书法就是苦练签名,除了签名之外就几乎不写字了,这是很大的遗憾。
Q 现在看人基本上看签名,通过签名来看一个人。
a 设计师设计的签名,照猫画虎,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书写文化很遗憾地衰落了,这里面所包含的文化韵味也就慢慢流失了。
Q 您是喜欢书写的人吗?
a 我还是要练练字,虽然写得不好。我喜欢黄庭坚的字,看这些先人,他们的书法里面包含的那种潇洒的、对生命本身的体味,都会让你感觉到这个人就在旁边。
Q “手写危机”蔓延下去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a “手写危机”蔓延下去,会使人和人接触的方式丢掉诗意,也会丢掉手稿所流露出的人的性情。我经常看到有一些题词,很喜欢,但居然是打出来的,不能说是不好,但是打出来的字就好像有隔膜,隔开了我们与每一个汉字背后的关于民族历史,关于生命的记忆。
Q 在这种形态下,有没有保留手写的必要?
a 很有必要。手写汉字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生活中我们还是会觉得,写字的好坏标志着他文化素养的高低,所谓读书必先识字,这与文化认同和身份有关。
Q 您曾说,“传统和网络是平行线”。那么网络带来的快速生活,和直面书写的舒缓生活能否达到平衡?
a 要努力,我们在快的同时,一定要保持一个慢的心态。练字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发现很多干休所里面的老同志,原来很忙,一退下来,很焦虑,他们通过写字、画国画来调整自己,因为写得比较慢,时间就流逝得快,这其实是在养你内心里的浩然正气。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有这样的调整。
(本刊根据《光明日报》2013年8月9日、《齐鲁晚报》2013年7月13日、搜狐文化、新浪文化读书频道名人堂栏目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