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托马斯:我血管里流淌着印刷机的油墨
2013-04-29包丽敏陈珊高美沈睿
包丽敏 陈珊 高美 沈睿
“不用怀疑,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
半个世纪以来,在白宫的新闻发布室,海伦·托马斯用她粗哑的嗓音和尖锐的问题,质问了10任美国总统,从肯尼迪到奥巴马。想方设法地挑战总统,几乎是她一辈子的事业。他们中有人曾希望她能闭嘴,比如小布什就曾连续3年没有给她在记者会上发问的机会。现在,她永远闭上了嘴。7月20日,这位美国传奇女记者在位于华盛顿的家中病逝。原本到下个月她就满93岁了。
她去世的消息登上了美国各大媒体。“她总是让总统们——包括我在内——疲于应对。”奥巴马在一份书面悼唁中说。
这位身材矮小的女记者总能让总统们如坐针毡。她会简单直白地问尼克松,他结束越战的秘密计划是什么;问里根,美国有什么权利在1983年侵入格林纳达。当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之后,老布什还想维持原有的国防预算不作削减,她就问:“(那么)谁是敌人呢?”
她曾公开宣称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强烈批评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在“冷落”了她3年之后,小布什终于给了她一个提问机会,结果,时年80多岁的老太太站起身问:“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小布什试图解释,多次被她打断,几乎成了两人的一场交锋。
至于奥巴马,海伦·托马斯虽自称自由派,却对这位民主党出身的总统并无偏袒。她公开对媒体批评说,即使尼克松政府也没有像奥巴马政府这样试图控制新闻媒体。
尖锐的提问,步步紧逼。美国前总统卡特一见到海伦提问就不自在,里根则把头低下,“紧张得像参加论文答辩”,老布什则是“哦,不要,海伦!”。“不用怀疑,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她的犀利。
“我尊重总统这个职位。”2006年她对一家杂志说,“但我从不膜拜我们的公仆。他们欠我们真相。”她坚信这样的道理:“如果不是我们可以不断地质疑他们,他们就可以,而且也会把自己当成国王或专制者。”
凭借对权力毫不留情的追问和持之以恒的卓越工作,海伦?托马斯得到了同行及社会的广泛认可。1998年,白宫记者协会设立了“海伦?托马斯终身成就奖”,而她成为首位获奖者。事实上,在总统们那里,海伦倒也没有“因言获罪”,反而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和包容。
这种认可与包容来源于她杰出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其人格的高度肯定。克林顿曾经为她庆祝生日,奥巴马也在白宫办公厅与她共庆生日。里根曾说,海伦不只是一个优秀的、受尊敬的专业人士,她已经成为白宫的一部分。
将近30年里,都是她以一句“谢谢你,总统先生”宣布结束记者招待会
这位让总统们头疼的女人1920年8月4日出生于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在家中九个孩子中排行老七。她12岁时就决心当一名记者,“我断定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印刷机的油墨。”她在自传中写道。
高中时她就为校报撰写报道。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华盛顿一家当地报纸打杂,二战中受雇于合众社,此后为这家通讯社工作了近60年。从1943年开始在新闻界工作到2013年去世,她走过70年的记者生涯,成为美国女记者的旗帜。
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海伦进入合众社的白宫记者站,开始她一生的事业——白宫报道。在白宫记者团,海伦几乎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她强有力地闯入了男记者们的传统“领地”。女记者通常不报道国内政治,报道白宫新闻就更少了,但海伦不是。此前白宫女记者只能写写第一家庭的花边软新闻,不被允许参加白宫记者招待会,但海伦向肯尼迪抗议“如果我们不能参加,你也不应该参加”。海伦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了规则:她成为美国新闻协会的第一位女性主席,成为白宫记者协会的第一个女性成员,并成为该协会的主席,成为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只有65名成员的、极富特殊荣耀的白宫新闻记者俱乐部的第一个女会员。1972年,当尼克松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时,她是随行记者中惟一的女性文字记者。1976年,世界年鉴将她列入“25名最富影响力的美国女性”。
几十年里,白宫新闻发布室前排最中间的位置,基本由海伦·托马斯占据,每次发布会的第一个或第二个问题,都由她来发问。她被推选为非正式的白宫记者团团长,将近30年里,都是她以一句“谢谢你,总统先生”宣布结束记者招待会。很多时候那无异于给总统的一道“赦令”,因为正如白宫前新闻发言人马林·菲兹沃特所说:“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
几十年里,她总是尽可能跟紧总统。美国广播公司的《传记》节目,把她称作“总统胳膊肘旁的固定装置”。里根总统曾对她说,“你是美国总统的一部分。”
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白宫记者团的一次宴会上说:“据我计算,海伦在这工作了一万个早晨,用掉了几千个笔记本、几千支圆珠笔、几千杯咖啡。”
2000年,海伦·托马斯从合众社辞职,随后成为赫斯特报系的专栏作者,她依然在白宫新闻发布室拥有一个座位,但是在后排。直到2007年,经白宫记者协会好意安排,她又重回前排。虽然体态日益臃肿,肌肉松弛下垂,皱纹爬满脸颊,但这位黑头发、黑眼睛,有着阿拉伯血统的女人风采依旧。她穿颜色艳丽的套装,抹鲜红的口红,涂鲜红的指甲油,以耄耋之年“战斗”在白宫的新闻战场上。
“如果她在4年前就去世,则会被视为一个完美的女英雄”,而不至于为职业生涯画上一个黯然的句点
海伦一生以犀利著称,从不掩饰政治观点,但也引发不少争议,她直呼小布什为“谎言家”,她对伊战的态度,这些都无法令共和党人喜欢她。2000年她离开了工作了57年的新闻机构,开始写作个人专栏。终于可以自由写作,她坚持站在权力的对立面。她的专栏惹得很多人不高兴。她说:“我当记者的时候,我自我新闻检查了50年,现在我每天醒来问自己:我今天讨厌谁?”
在她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她的一位同行不无惋惜地说,“如果她在4年前就去世,则会被视为一个完美的女英雄”,而不至于为职业生涯画上一个黯然的句点。
2010年5月27日的一个犹太人历史月庆祝活动上,当海伦?托马斯被问及对以色列的看法时,她略带蔑视地说:“以色列人应滚出巴勒斯坦,回到波兰、德国、美国或其他地方。”这段被美国舆论视为有反犹嫌疑的言论,给她带来巨大压力,她公开道歉,并从赫斯特报系引退。向来推崇言论自由的海伦?托马斯忽略了,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当言论涉及煽动公私仇恨、挑拨种族关系时,其自由是不会受到保护的——一不小心,她犯了众怒。
接下来的情况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意思:海伦的代理公司宣布和她断绝关系;她的新书合著者声明不再和她合作;已经邀请她出席毕业典礼并致辞的一所高中收回了邀请;白宫发言人吉布斯也很快站出来和她划清界限,说她并不代表多数美国人,更不代表政府;此前的几位白宫发言人,以及新闻界的一些同行都先后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海伦越来越固执,大家早就看不惯她,而白宫新闻发布厅里给她的专座本来就不公平……这位从约翰?肯尼迪总统时期就开始负责采写白宫新闻的头号名记,在其职业生涯及人生的迟暮阶段,因为一番偏激言论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
虽然伴随争议,但海伦仍无愧白宫第一记者称号,因为她一直坚信美国政府应该让民众了解事实,但从美国政府嘴里挖出事实是多么难,而她就是要为美国人民逼出事实。海伦认为,人民了解事实,国家才会安全。白宫的每一个决策,影响的往往是百万人乃至更多。因此海伦明白,她的职责不是去讨好政客,而是去质疑提问,去找出谁应该为那些影响国民的坏政策而负责。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24日、《中国文化报》2010年8月7日、《新京报》2013年7月23日、《中国妇女报》201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