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合作学习
2013-04-29李小龙
李小龙
一、听课时观察到的教学现象
1.滥用讨论
部分教师不管讨论有用没用,也不管实际效果如何,大量用讨论法。结果是课堂是热闹起来了,但大多是讨论一些价值很小甚至无价值的问题,浪费时间,收效不高。
2.形式主义讨论
如有的教师把小组讨论交流当做法宝,总是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仅象征性合作一两分钟,在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或者讨论不充分时教师就匆匆宣布讨论结束,然后请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而这些代表一般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简言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讨论流于形式。
讨论什么?怎样讨论?什么时候讨论?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讨论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影响正常教学。“讨论”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组织有效“讨论”教学,“讨论”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二、解决策略
课后我思考了很多,课堂讨论参与作为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师认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呢?我发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必须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只做个样子而已。
1.科学、合理分组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组分的大了不利于交流合作,小了不利于管理,将同一班内的学生按学习基础与能力动态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根据班内的实际在分组时,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其目的是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增强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强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这样在合作的时候,学生影响学生。而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的方式是相通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比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容易实现得多,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2.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热闹却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出现,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合作者,同时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互动。
3.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是有效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要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集体着想;要教育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主动参与学习。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通过生生互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看谁表现得更好,学生不但学会了合作,还学会了倾听、学会评价、学会了尊重别人、正视自己等。建立合理奖罚制度,如合作好的小组给他们发合作奖进行奖励,合作不好的小组进行惩罚如扣分、表演节目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中,感知和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合作的愉悦,以及遭遇理智挑战时同舟共济、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的可贵,更高层次地领悟到合作需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碰撞。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提高。因此,适当开展奖惩措施,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