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基因与新型城镇化

2013-04-29郭全中

文化产业 2013年8期
关键词:城镇化道路农民

郭全中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可以看出,我国是要把新型城镇化当成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的抓手,那么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才能建设好新型城镇化呢?

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前提是工业化和产业化,关键是职业和身份的转换。

第一,在“人”的城镇化方面,要“以人为本”,更好地提升居民式的体验。一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要基本赶上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这是城镇化的基础。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2.23%,二者之间无异有一个巨大的鸿沟。二是居民应享有城镇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保险、医疗设施、教育设施、交通设施、环境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这就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规划时就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问题。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文化素质和水平代表着城镇居民的精神面貌,这就要求,一方面在城镇化的发展规划中植入公共文化服务设置板块,另一方面,提供相对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二,在产业化和工业化方面。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稀缺和紧张,而且农民数量众多,单纯依靠农业很难实现农民的生活富裕化,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就要求跳出农业看农业和农民,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来实现广大农民的转移,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前提。尤其是为了避免城镇化道路沦为“造城行动”和“圈地运动”,其前提就是要实现一定程度的产业化和工业化,即通过充分发展当地的产业和工业来吸纳足够的农民,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本地化工业来为农民身份的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职业和身份的转换方面。城镇化的主体是居民,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要实现农民职业和身份的转变,从职业上从农业就业人员转变为工业工人,从身份上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而要真正实现这种转换,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和教育,另一方面开展职业化和纪律性的教育,使得农民真正成为工作纪律性强的产业工人。

第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形式是“就地城镇化”。即利用产业和工业的力量来引导农民在城镇的自然聚集,进而形成基于某些产业的大量的城镇群。这样的城镇群的落脚点是城镇,而不是“城市化”,能够有效地避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的大城市病。

创意是新型城镇化的灵魂

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在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道路,而且不能走传统粗放式的城镇化老路,这就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手段和路径,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创意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在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道路,而且不能走传统粗放式的城镇化老路,这就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手段和路径,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将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就是“创新”和“创意”,无论是传统文化产业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是新型文化产业如互联网媒体等等,无不是把创新当成首要的驱动要素。

第三,创新的互联网技术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底层机构。互联网技术不仅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传播革命,而且正在对社会、产业、企业以及生活的底层架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创新和创意不仅是互联网的灵魂,而且基于互联网的活动已经成为创新和创意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创新和创意已经成为时代的主体和主流,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必须以“创意”为魂,配置自身的“创意基因”。

第四,创意没有统一的模式,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因地制宜选择自身的创意路径。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差距悬殊,资源充足地区和资源匮乏地区发展基础不同,这就要求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

创意助力当地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创意尤其是互联网和本地产业的有效对接将能够极大地推动城镇化的进程,而核心在于利用创意和互联网提升和优化当地产业。

首先,对于具有文化旅游等充足的文化创意资源的,可以通过有效的创意和当地的资源有机结合,达到激活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目的。当前,人们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体验大自然。可以预见,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文化、休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巨大。我国有很多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江西婺源、代表着徽州文化的皖南古村落以及代表着齐鲁文化的山东古村落等等,这些地区可以通过独具特色的创意激活当地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进而大幅度加快城镇化进程。

其次,对于没有文化、旅游等自然资源的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具有创意基因的互联网来培训农民、提升和优化本地工业。具体说来,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城镇化建设在互联网设施方面的超前布局,缩小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信息鸿沟, 在此基础上,提高运行效率和拓展新的市场和生活方式。

一是由于互联网采取的是“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我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新浪、腾讯、搜狐等巨型的准公共信息平台,由于这些平台的信息是免费提供的,人们就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取最新的信息,学习到最新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在互联网普及以来的十几年时间内,得益于互联网,数量巨大的人们既普及了知识又开启了民智。

二是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具体验感的技能培训。当前,制约农民身份转换的最大因素是实用技能的匮乏,而根本原因是师资水平的低下、培训方式的落后、实操工具的缺乏等等,而互联网可以通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共享优秀的师资,并利用可视化技术、音频、视频等现代化培训手段,使得受培训人员实现身临其境的现实体验感,进而培训出大量技能高超、合格的产业工人。目前,网易、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上都开设了公开课频道,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自学者快速成长。

三是基于互联网的城镇化电子商务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的网络购物额已经超过了1.3万亿元,并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不过目前网络购物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城市,而小城镇的规模还相对较少。电子商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助力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实现小城镇的产品市场和原料市场实现全国化乃至全球化,极大地拓展市场空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来实现消费行为的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

四是利用正在崛起的互联网金融来为当地产业和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小城镇发展离不开创业和产业生态链,而这些都需要通畅的资金支持,但是在传统金融业态下,由于贷款者的商业信息难以获得,金融机构普遍“嫌贫爱富”,这就导致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和产业难以获得稀缺的资金资源,更难以形成丰富、多元化的产业形态,进而城镇的发展也缺乏产业基础。而互联网金融可以更为准确地掌握贷款者的相关信息,风险较小,更为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等打造的大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更好、更多的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助力新的城镇尽快形成自己的产业生态。

五是在电力等基础性资源方面,可以通过分布式、个性化的资源供应设计,打造适应小城镇能源供应的智能能源网络。在这种情况下,电力输送网络将会转变成信息能源网络,使得数以百万计自助生产能源的人们能够通过对等网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剩余能源,家庭、办公室、工厂、交通工具以及物流等无时无刻不相互影响,分享信息资源。通过创新性的能源供应系统的设计,能够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此外,基于互联网的现代物流更为快捷、成本也更为低廉,这些都为城镇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

猜你喜欢

城镇化道路农民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