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影响世界
2013-04-29叶朗
叶朗
21世纪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更深刻、更深远的将是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时,都强调要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强调要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把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一个标志,具有极为深刻、极为深远的意义。这意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改造和提升我们的国民性,要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国民性的问题是当年鲁迅提出来的,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天长日久,就会出现“人心的危机”,那是十分危险的。
培固“正气”
中国文化认为,要创新,必须培植“正气”。“正气”,就是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正气成人之美,刚健有力,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正能量”。涵养正气,需要人具有敬畏的心态,担当的意识和开放的思维。一个人的正能量达到了充盈的状态,可以通达天地万物,领会最丰富的意义,完成最具创造力的事业。孟子说,这样的人物就是具有“光辉”的“大人”。在今天的世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精神领袖也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人”。衡量一个民族原创力的大小,要看这个民族是否具有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也要看这个民族涌现了多少有代表性的“大人”。
一个民族也要培固“正气”,也就是要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这种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的核心,是人心的上进。健康的社会风气对民族文化的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一个民族面对重大历史考验,尤其面对大的灾难、危机的时候,醇厚向善的风气可以安定人心,力克时艰;当这个民族的发展处于关键的机遇期的时候,健康积极的风气可以召唤出最优秀的人才,催生出里程碑式的成果。所以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
融合科技
很多人都意识到,我们已进入一个创意的时代。但是怎么才能真正实现“创意”?这个问题我们并不清楚,或者多数人并不清楚。
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去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在乔布斯去世前半个月,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发表文章《乔布斯可以教我们的十条经验》,其中一条就是:“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和科学的嫁接。”乔布斯指出苹果和其他所有计算机公司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苹果一直设法嫁接艺术与科技。乔布斯的研究团队拥有人类学、艺术、历史和诗歌等学科的教育背景。
这就是乔布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艺术和科学的融合,艺术与高科技的嫁接,乃是创意的灵魂。再扩大一点说,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乃是我们这个创意时代的灵魂。
这个思想,其实钱学森先生和季羡林先生晚年也一再对我们提示过。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艺术与高科技的嫁接,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在我们这个创意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不仅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指导原则,而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一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指导原则。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重视导向
文化产品从生产来说,不仅有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内容问题。例如我们的电影、电视有了高清晰技术、3D技术,但如果没有内容那还是空的。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与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向当代、面向国际的原创力不足,还不能与日本、美国等文化产业强国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内容战略,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战略高度。
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有一个娱乐消遣的功能,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人性的功能。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体现一种文化精神,应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不能脱离文化精神。即使是商业片也不能只追求票房,不能不讲求人文内涵,因为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不能不考虑文化精神。我们过去强调文化产品的政治导向,政治导向很重要,但还有一个人文导向(包括价值导向、趣味、格调等等)。人文导向和政治导向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有的作品政治导向没多大问题,但人文导向有问题。因此,除了政治导向以外,我们还应该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
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实施内容战略,也许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和创新);2、当代艺术的经典化(扎根和提升);3、高雅文化的大众化(融入当代趣味)。
国际认同
我们要使国际社会了解我们的文化,进一步认同、向往我们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吸引力就是文化的软实力。比较起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还很陌生,不了解,不理解,还有许多误解。西方有的人拼命吹捧某些表现中国人愚昧、变态、血腥、乱伦的电影和美术作品,认为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中国的艺术,使国际社会了解,愚昧、变态、血腥、乱伦不是真正的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才是真正的中国。孔子说过,一个国家建设得好,应该使你的近邻欢乐,还要使远方的人们仰慕你的文化,到你这里来观摩学习,就是所谓“近者悦,远者来”。大唐帝国就是如此。当时长安成了一个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从世界各地来的外交使节、商人和留学生挤满了长安。长安的鸿胪寺接待了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日本曾先后向唐朝派遣过十多次“遣唐使”,包括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各种类型的专业人士和工匠,每次人数有数百人,最多达到七八百人。我们相信,21世纪,中国文化一定会重新焕发这种“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和吸引力。
照亮经典
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应该产生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大家、艺术大家和文化经典、艺术经典。我们看到,在我们的文化界、学术界、艺术界,都有一些学者、艺术家长时期在埋头研究和创作,他们脚踏祖国大地,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吸取营养。在他们中间,正在产生或已经产生当代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他们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当代的文化大家、艺术大家,在他们中间还可能会产生继承中华文明传统和反映21世纪时代精神的新的学派。这是时代的呼唤。问题在于,我们要善于发现,要把他们照亮,使他们得到足够的重视,要使国内广大群众知道他们,要把他们放到庄重的国家舞台上向国际社会展示。这涉及到塑造中国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问题。塑造我们的国家文化形象不能仅仅依靠功夫明星、广告明星。
推动复兴
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复兴。在这个方面,我想谈三点看法:
第一、我们要重视学习、继承中国的文化经典。经典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和最高美感的结晶。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尊重经典,要引导青少年学习经典、熟悉经典。我们不反对快餐文化、流行艺术,但是我们反对用快餐文化、流行艺术来排挤经典。我们也反对解构经典、糟蹋经典,把经典荒谬化。经典的作用不可替代,经典的地位不可动摇。
第二、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回应当今时代问题的启示和方法。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有的是亘古不变的,有的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其中有许多问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启示和方法。举例说,近几十年以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设逐渐超出了人类文明的把握能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的状态加剧,超量的信息刺激与心灵的迷失成为互为因果的社会文化问题。在这个时候,人们回头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道”对“技”的引领作用。中国古人对技术、技艺的精益求精的追求总要超出技术本身,而归于“道”的层面。这就意味着,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能忽视它对于人类生活、生命、精神心智的整体效应。中国道家思想对于技术的反思已经达到了令人所不及的高度。在这些方面,面对时代所提出的严峻课题,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们极为有益的启示。
第三、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当代生活。我想这不是在表面上、形式上复古,不是穿古装、行古礼,而是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如前面提到的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的精神,融入当代的生活,使我们的老百姓过一种既享受高科技的成果,又有高远境界和优雅品味的生活。
影响世界
全世界都看到,我们正在面临一种历史性的变化,我们很快就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力量正在上升。据高盛预测,到2027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尽管那时的中国依然处于向现代经济体转变过程的相对初级阶段。到2050年,全世界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将是中国、美国和印度,而英国和德国将分别居第九位和第十位。正像有的国外学者所说,这些经济预测,惊心动魄,中国的崛起将会以极其深远的方式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
我赞同国外有的学者的看法,就是那种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的观点,已经有些过时了。在历史上,中国人的智慧和美感对世界发生过极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有重大的贡献。大家都知道“四大发明”,这个就不说了。伊朗血统的法国学者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一书(季羡林先生曾推荐过这部著作)中曾详细介绍了中国的谷子、高粱、樟脑、桂皮、生姜、水稻、麝香和大黄的栽培史以及经过波斯传向西方的过程。他认为罗马人使用的杆秤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衡具是起源于中国,冶炼术也起源于中国,后来经过丝绸之路传向四方。他还举了一个有趣的小例子,就是“郁金香”,大家都知道郁金香产在荷兰,他告诉我们实际上郁金香是一种中国花,15世纪末移植到伊斯坦布尔,荷兰人在那里发现,并移植到自己的国家。所以在15世纪,波斯流传着一句话,“希腊人只有一只眼睛,唯有中国人才有两只眼睛”。波斯国王哈桑就向威尼斯的使节约萨约·巴尔巴罗提到过这句谚语。因为当时波斯人认为希腊人仅仅懂得理论,是中国人发明了大部分专门艺术和技术。我相信,21世纪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更深刻、更深远的将是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作者系全国政协第九届、十届常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