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火爆背后的“制作人”模式
2013-04-29张燕丽
张燕丽
改革使得艺术生产和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让艺术创作不断提升。
今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天津人艺)的大剧场和小剧场演出均异常火爆,一派繁盛景象。在大剧场,津派大戏《相士无非子》参加戏剧节演出,获得大奖;在小剧场,《关系》作为全国优秀剧目进京展演,吸引了全国专家的关注;此外,通过与明星刘晓庆合作,成功推出的《风华绝代》,创造了一年140场、单场票房30万的好成绩,且即将赴美演出,可谓创造了中国话剧界的奇迹。通过扎扎实实的市场戏,在全国各地把票一张一张地卖出去,天津人艺凭借精心打造的作品,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在话剧艺术繁荣的背后,是天津人艺率先迈出的市场化探索步伐。他们推行的“制作人”制大大激发了话剧市场活力。
话剧艺术的市场突围
在传统的观念中,话剧是高雅艺术,是艺术家们关心的事情,与老百姓的生活似乎距离遥远。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坐到剧场中欣赏话剧的人并不多。在创作领域,过去,由于国有话剧院团大多是事业编制,每年排什么戏、怎么排都是按计划进行,演职人员自我发挥的空间有限。不仅如此,国家每年还要从财政中拨出不菲的款项,养活这些艺术院团。
天津人艺宣传策划营销部主任郭鸿斌就是在话剧演出最低谷的时候,主动请缨,开始走进话剧宣传策划营销这个领域的。曾经负责天津人艺党务、人事工作的郭鸿斌,满可以顺利地走仕途,当时,正值天津儿童艺术剧院被并入天津人艺,剧院一下子增加了100多人,全院职工达到400多人,管理任务繁重。但是,2008年的话剧市场低迷深深刺激了他,那时,全剧全年只排了一部戏,从剧本审定到组织排练,到演出,只用两个月就可以完成。全年的其他10个月,导演、演员们无事可干,就自己出去挣钱,接拍电视剧等等。而这全年排练出的唯一一部话剧,还要靠四处求人包场来收回票房。郭鸿斌曾做过统计,最惨的一次票房记录是只卖出零售票17张。
惨淡的市场,与天津人艺的实力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这里,建国以来,都是名家、名导、名演员倍出的地方。作为一个有着六十多年光辉历史的剧院,是在不断汲取、博采众长的开拓中发展起来的。戏剧大师郭沫若、老舍、曹禺、焦菊隐等都先后来剧院观摩、指导,郭沫若亲自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题写院名。从这里走出了著名编剧周振天,著名作家航鹰,著名演员马超、颜美怡、路希、李起厚、郑天庸等,以及活跃在当今银幕、荧屏、舞台上的著名演员陈道明、鲍国安、孔祥玉、王伍福、李秀明、张玉玉等,他们都曾经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这块话剧艺术的沃土中磨练成长。著名导演赵路、方沉,著名演员孔祥玉,著名编导许瑞生、钟海先后担任剧院院长。
拥有雄厚的实力却不能被市场、被观众所领略,是遗憾,也是改革的动力。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率先推出“制作人”制度,是天津人艺大胆进行的改革尝试。“制作人”制就是要让人人都可以做话剧,只要有好剧本,无论演员还是导演,谁都可以当制作人。
由天津人艺“第四空间戏剧工作坊”推出的《第四者晚宴》近期结束了在实验剧场的首轮演出。好剧、好本、好演员,让这部笑剧首轮登台就获得观众好评,并加演数场,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受到话剧的魅力。
《第四者晚宴》是青年导演迟立静执导的首部话剧作品,编剧为现定居美国的天津人李同青,制作人罗军。故事将六个角色的感情纠葛和欲盖弥彰的谎言聚拢在一间客厅里集中爆发,上演了一场人物性格对撞、情节生动的生活笑剧。
郭鸿斌介绍说:“制作人负责选本、挑人、排戏、分账。天津人艺对已过审的剧目给予无息贷款,保证了剧目的顺利生产。如果剧目市场情况不好,剧院将进行整改,并与制作人共担市场责任,这让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优秀剧目快速登上舞台。”在这一机制下,新工作室、新剧目不断涌现,新剧经过数月就能成型推进市场并获得好评,责任共担、权益共享、定值定岗、多劳多得的体制、机制改革带来了天津人艺话剧市场的空前繁荣。
以高品质戏剧为前提,“制作人”制度让每一出剧目都与剧组所有人息息相关,激发了演职人员的创作活力。自2008年以来,天津人艺先后成立金元戏剧工作室、博乐戏剧公社、好梦戏剧工作室、80后戏剧工作室、第四空间戏剧工作坊、小飞侠戏偶工作坊、陶气宝戏剧工作坊、魔方戏剧社等近10个工作室,推出了《蛐蛐四爷》《贼在囧途》《天生胆小》《混世》《第四者晚宴》《木偶奇遇记》《阿拉丁神灯》《梦唤公主》等质量上乘,深受观众喜爱的舞台剧。通过市场的锤炼,一批批新人成长起来,话剧名导、话剧明星闪耀登场,在资本市场也不断摸索出艺术与市场对接的新模式。
“小剧场”孕育新模式
一位专家这样描述他对改革后人艺话剧的印象:“近期,陆续看了几场天津人艺的话剧,感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事后与有关人士聊起此事,得知演出之所以受到欢迎,取得好的效果,是与该院改革分不开的。改革创出了精品、改革凝聚了人心、改革创造了效益。”
天津人艺大胆将“制作人”制度引进内部竞争机制,将剧组人员的使用权、市场的销售权、收入的分配权下放给剧组制作人。这是改制后,话剧艺术寻求突破的路径之一。剧院以剧目生产为中心,打破演员身份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并且根据剧目的需要,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为青年演员创造了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现代企业制度营销策略方面,保持与传统主流媒体合作的同时,利用网络平台与知名度打开话剧市场,走出天津,到全国60多个城市进行100多场巡演。开办剧迷社,培养一批真正热爱话剧的忠实粉丝,使演出收入同比提高60%。
改革使得艺术生产和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让艺术创作不断提升。创作出的艺术精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百姓真正得到文化惠民的实惠。
谈及天津人艺小剧场话剧的火爆,郭鸿斌主任颇为感慨,从低迷到火爆,他见证了这个艺术市场成长的每一步足迹。
他说,“制作人”制的推行,剧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只要院里审核通过,就可以组建队伍,排练。也可以向院里借钱,院里无息贷给两年款,慢慢还。这个支持力度是很大的。一般的小戏,加上所有成员的费用大约是20-30万,现在有专门的宣传策划、营销、推广部门负责运作,基本上一部小戏演出20-30场是没有问题的。小剧场一般不做包场,这样会造成一些观众的流失,基本上把周五、周六、周日留给观众,所有的包场安排在周一、周二、周三、周四。现在连周四都是零售了。而且能迅速回本。一轮回本,二轮开始盈利,三轮有盈余可以做下一部的戏。要让每个人都感觉能挣到钱才去做下一部的戏。
2011年,郭鸿斌开始接手宣传推广工作,当时剧院虽然有了制作人,但还没有推广部门。大家也看不到钱投进去可以收回的预期。从2011年3月开始,天津人艺通过网络营销等做推广宣传工作。郭鸿斌认为:“其实话剧就是口碑宣传,再多的广告也没用。就是朋友告诉你哪个戏不错,你肯定去看,但如果登广告,根本就不会有人关注。培养会员、建立口碑是我们干这个工作的宗旨。”
天津人艺的小剧场话剧全部是贴近市场的,但剧院把关很严,从剧本到演员再到成排,要过好几道审核关,能得到拨款实属不易。艺委会的十几位领导、专家,要坐下来先看戏、看剧本,认为可以排了,才批给排练场地,经过一个月的排练,再开始联排,排练效果得到一致认可才给拨款。如果觉得不行,会要求剧组继续修改。郭鸿斌说:“现在‘娱乐至死 的理念导致一些市场已经做坏了,大家坐在剧场里只图哈哈一笑。但是,话剧本身它还有反映现实的作用,最后还得回归。所以我们做的东西致力于回归话剧应有的作用,也给观众带来笑声,但你看我们的《贼在囧途》并不是仅仅看到一个小偷的笑话,而是通过小偷遇到的所有麻烦事,反映了我们的现实,有一种震撼。”
一位制作人感叹:做话剧其实是很艰难的事,所有投资人其实并不是想着要挣多少钱,包括北京、上海的投资人,其实不是想着投入钱后,要挣多少钱。其实是一种对艺术的热爱。凭着一种热情去做这个事,但每个人并不想赔钱,只要投入的资金能回来就心满意足了。只要大家努力去做,看到第一个戏(投资)回来、第二个戏(投资)回来,后面制作人的信心就上来了,这样一部部戏就接二连三创作出来了。很多人开始做的时候,都是搭上身家的,把家里的房子做抵押,投资话剧,只是因为太喜欢了。话剧这个行业挺惨烈的,因为电影对它的冲击很大,过去,天津人艺的演员,一年只要完成一部戏就可以不用坐班了。大家都忙着出去挣钱,因为你不让挣钱不可能,现实就是这样,否则大家会更不安心在这里工作。所以剧院规定一年回来排一部戏,从生成到排练到演出,可能就两个月的时间,其他的时间都是自己的。通过做市场,现在很多演员愿意回来,觉得还是钟爱于舞台,现在大腕都在回归舞台,真正的演员都是特别热爱舞台的。
著名演员陈道明对天津人艺可谓情有独钟,时常到剧院来,在《相士无非子》的排练过程中,他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现场参与排练指导。
融资模式与人才培养的创新
若想更紧密地与市场对接,话剧艺术当然离不开融资这个话题。郭鸿斌主任介绍说,天津人艺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两种模式。一是《风华绝代》的模式,有公司投资,剧院投演员,双方合作,共同来做市场。另一个模式是《北平1949》模式,是剧院为建国60周年而制作的,首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国庆当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由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和剧院各投资50%。该剧讲述北平和平解放的故事,连演5场,非常轰动,社会效益好、政治影响很大。
据悉,《风华绝代》的演出经久不衰。原计划9月4日在香港的演出,提前一个月票就销售一空。紧接着是到北京保利剧院演出,这已经是这个剧第四次进保利了,之后就是去美国,计划有6场演出,将近半个月。作为国有事业单位,天津人艺正不断尝试着做市场,与投资方开始合作,在合作中总结经验。今年下半年天津人艺还将运作一个新的剧目,同样是做明星的。如果说开始的时候,天津人艺是借助拐杖,靠别人帮忙来做市场,现在则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日臻成熟,可以独立运作了。
天津人艺的改革,也给投资人带来了甜头。今年天津人艺复排了《蛐蛐四爷》,由天津一家公司投资100万,对于一个剧目来说,这些资金仅够用来恢复布景。出人意料的是,该剧在天津就演出了20多场,紧接着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巡演,票房回收出乎意料地好,作为经典剧目,天津人艺这个剧在全国都有影响力。如此一部大戏,天津人艺就是按照制作人制模式,包给个人运作,大获成功。
在人才培养方面,天津人艺首先打破了职称限制。同一部戏中,一个新来的青年演员可能只有三级职称,但有可能制作人给青年演员分配的收入要高于同台演出的国家一级演员,这是由制作人说了算的。低职可以高聘,高职可以低聘,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一些20多岁的青年演员收入可能比一些老演员高,因为是明星,有明星效应,只要他出场就有票房。天津人艺规定,每部戏都要推出一个明星。虽然这个明星不象影视明星那样有那么多人知道,但是话剧圈里都知道,也很有影响力。目前,天津人艺已经拥有8-9位可以带动票房的明星。
培养铁杆粉丝
天津人艺每当有新戏出来,总是有一群追随者。这与天津人艺的多年高水平艺术积淀不无关系,也与他们有意识地市场培育密不可分。
近年,天津人艺与本土主流媒体合作,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忠实观众。宣传推广部门加大网络的快速宣传,这些话剧信息不仅给天津话剧迷们开辟了一条享受话剧艺术的新道路,同时得到了天津主流媒体的特别关注与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举行了多次网友观众与演员见面会,拉近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并开办了天津人艺剧迷社,培养了一批真正热爱话剧的忠实粉丝。有时,一场演出下来,能收集到厚厚一摞粉丝们撰写的建议和意见,一些建议已经非常专业化,让演职员们都很佩服,一些剧目就是根据观众的意见一遍一遍地修改,达到艺术上的炉火纯青。
天津人艺还探索建立会员制度,让观众确实享受到实惠。并不间断的组织各种活动,形成观众与话剧舞台之间的频繁互动,通过观众的口口相传,目前,会员已近七千人。
“制作人”制是天津人艺走向市场的一个崭新尝试。实践证明,这一体制大大激发了艺术创作的活力,带动了话剧市场走向繁荣,更多的新剧、好剧、名导、明星不断涌现出来,更多的观众被吸引着走进剧院,市场正被慢慢培育起来。在此过程中,院团开始尝试与市场对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探索出更多的话剧艺术走向市场的融资、合作新模式,吸引各方资本的关注,为话剧艺术开拓出更广阔的舞台。机制的转变如同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撬动市场的支点,随着“制作人”制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我们期待着天津人艺更多的精彩大戏亮相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