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圣手
2013-04-27朱浩云
朱浩云
提起柳子谷。恐怕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都比较陌生。这位成名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40年代、埋没于50年代后的画家,其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书画艺术成就,及其留下的巨作,已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
柳子谷(1901~1986年),江西玉山县人。常自号“怀玉山人”。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与徐悲鸿、张书旃合称“金陵三杰”。他出身于一个中过秀才的郎中家庭,母亲早逝,由祖母抚养。幼即读书习字,爱绘画,常临摹《芥子园画谱》。他天赋很高,10岁即能绘梅、兰、竹、菊“四季图”,有神童之誉。20年代初,南昌有两个少年艺术家名闻一时,一个是擅篆刻的一师学生傅抱石,一个便是擅绘画的南昌中学学生柳子谷。1924年柳子谷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从学于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谢公展诸名师,画艺大进。1926年因学业优异,提前从上海美专毕业。后投身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艺术宣传员。
1928年柳子谷定居南京,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那时,《中国画第一届美展作品选》《上海古今名画选》等画册相继收录了他的作品。1929年他参加了由郑午昌、王师子、张善孑子、谢公展、贺天健等发起的“蜜蜂画社”。1933年,江北发生水灾,柳子谷义卖画竹百幅,收入全部赈灾,为此柳氏获“急公好义”锦旗一面。1934年柳子谷在南京中央饭店举行画展。一时盛况空前,海内贤达名士纷至沓来。冯玉祥、于右任、何香凝、蔡元培、陈树人、经享颐、柳亚子等人纷纷在其画作上题诗作赋,远在上海的好友张大千、高剑父、梅兰芳等艺术界大腕也赶来祝贺,全部展品不到5天便被订购告罄。1935年上海出版的《美术年鉴》将他列为当代知名画家,同年,出版《柳子谷画存》第一集,于右任先生作序并题鉴。以后,柳子谷辗转于南京美专、上海美专任国画系主任、教授等职。30年代末他应张治中之邀,在湖南湘西的绥宁、通道两县当了近两年县长,后感到当官不如卖画自在,就借张治中离任之际主动辞去县长职务,继续以卖画为生。40年代柳子谷在各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销路很好,价格动辄数十大洋。1948年李宗仁得知柳子谷的作品多年来在党、政、军、艺、商的上层人士中颇有知名度,便及时亲临展览会,订购了非卖品以外的全部展品,用以酬赠支持他竞选副总统的国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夕,不少友人劝柳子谷去台湾,他都一一婉拒。他的挚友张书旃从大洋彼岸来信邀请他赴美任教,他考虑再三仍决心留下来迎接祖国的新生。
1950年,经马寅初推荐,柳子谷从杭州到了东北,先后在大连中学、沈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辽宁大学美术系、辽阳鞍山师范学院任教。他原本想在艺术上大显身手,但是,同许多旧社会过来的老画家一样,在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下,他的作品竟然无处发表,从此他在中国美术界销声匿迹、默默无闻逾30年之久。即使1952年为抗美援朝筹款,与朱鸣冈、罗叔子联展书画义卖也被中止。好友徐悲鸿由北京发函给大连有关部门,邀子谷赴中央美术学院讲学,亦未能成行。
1957年至1959年,柳子谷与满键呕心沥血创作了长达27米的《抗美援朝战争画卷》,1960年又创作了7.5米长卷《山村新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件花费他大量心血的力作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1962年春,柳子谷调至济南山东艺专。这年夏天,省委委托美协山东分会邀请全国部分著名画家和在外地工作的山东籍画家李苦禅、王雪涛、郭味藻、吴镜汀、王个簃、唐云、钱松喦、俞剑华、亚明、张文俊等到青岛作画。柳子谷和山东的于希宁等也应邀参加了这一盛大活动。1966年“文革”爆发后,柳子谷连续三次被抄家,珍藏几十年的名人字画损失殆尽,自己所作的200多幅作品被付之一炬,50多枚珍贵的印童也被洗劫一空。“反动权威”“历史反革命”“里通外国”,一顶又一顶帽子扣在他的头上,最后竟以奠须有的罪名被关进牛棚。打倒“四人帮”多年之后,所抄物品仍未归还。
1972年,柳子谷与黑伯龙、宗惟成等老画家被学校强迫退休,只发原薪60%的退休金。柳子谷与老伴扎根济南,住在济南共青团路电力局宿舍的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床占去小屋大半,一张小书桌下面堆满蜂窝煤之类的杂物,据他女儿回忆:“那张桌子是万能的。吃饭时它是餐桌,父亲画画时它是画案,我们来探亲时它又变成了床……”“文革”期间,当柳子谷被勒令从牛棚回宿舍反省时,这位七旬老人却小心翼翼地关起门来画了许多精妙绝伦的小画,在只有书本大小的元书纸上,一枝海棠花。一位纺织娘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柳子谷先生那段时间留下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小画,以至于有人说“柳子谷画不了大画”,其实那都是条件所限,根本画不开大画。
1982年柳子谷被平反。1983年9月,山东省电视台拍摄并播放了专题纪录片《画家柳子谷》。11月,在省政协的安排下,柳子谷看望了到济南作画的刘海粟先生。88岁的老师见到了82岁的学生,悲喜交集,感触万端。两位老画家在历经磨难之后,促膝长谈,互相勉励,海翁为柳子谷书写了“青山不老松长翠,雪压霜欺只枉然”的条幅,柳子谷也作画题诗以为答谢。1985年柳子谷将《抗美援朝战争画卷》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1986年柳子谷因病去世。
柳子谷的艺术修养十分全面,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他临摹过不少古代名迹,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精。其艺术风格秀丽清新,雅俗共赏。他的山水,在继承南宋马远、夏圭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元、明、清诸家,又糅合西洋画法。其山水作品强调质感、层次,突出意境、情趣、气势,自成风格;其人物画主要以传统形式为主,师法任伯年、吴友如,人物造型典雅、意趣盎然;其花鸟以竹、兰、松最精。尤以竹子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蔡元培曾谓其“画竹圣手”。柳子谷擅长行书和魏体,结体舒朗自如。风神秀逸。
柳子谷的艺术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笔墨追随时代。可以说,柳子谷一生的艺术创作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早在北伐时期,他在军中创作了《雪中从军图》。时任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林伯渠题诗一首:“万里长征人,怀才意不薄。于斯风景中,合赋从军乐。”1933年江北水灾肆虐,柳先生赴灾区体察民惰,深有感触地创作了《水灾图》《流民图》《忍听哀鸿》等作品,在《水灾图》中如宴描写了狂风暴雨中灾民的惨状:有的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蜷缩在房顶上,啼饥号寒,树木、耕牛、房含全淹没在一望无际的洪水之中,对处在危难之中的百姓表示了极大同情。以后,他又创作了《闸北劫后》《还我河山》《戚继光抗倭》等爱国主义题材的画作,以及前面提到的《抗美援朝战争图卷》和《山村新貌》巨幅长卷。
二是他的竹画中西融合,工写兼备,最见精神,最见个性。在技法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掺以西法,追求西画中的明暗法和立体感。他画竹时中锋、侧锋并用,一笔出去,通过水墨浓淡的渗化便有阴阳之分,光感很强,这种画法与前人明显不同。他的墨竹萧萧有声,其竹竿道劲挺拔、颇具骨力;竹枝富有弹性,柔韧劲健;竹叶造势奇险,千变万化,从而达到了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
有人说,柳子谷的兰竹既保持了郑板桥等人清劲挺拔的特点,同时又俊俏优美,有极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这是恰如其分的。
柳子谷什么竹都能画,雪竹、风竹、雨竹及四季之竹。在他笔下挥洒自如。那“成组竹叶”与“散片竹叶”的有机结合;那竹林的深度、烟雨的湿度、积雪的厚度及竹竿本身的圆润、华滋、刚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据他的家人回忆,他早年为了画好雪竹,常常站立在风雪中专心致志地观察雪中之竹,长时间地写生。
三是具有驾驭长卷的能力。柳子谷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仍尽全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完成了两件巨幅力作。其中《抗美援朝战争画卷》是其与朝鲜战场回国的军旅青年画家满键合作,费时达3年。整个画面描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急行军、宿营、运输、修桥、救火救人、开办战地医院、爬山筑工事以及在战火中冲锋陷阵情景,全景式地展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画卷,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山村新貌》是他深入山区写生完成的又一件重要作品。整幅画面构图优美,笔法细腻。充分显示了其深厚的绘画功力和驾驭长卷的能力。柳子谷的这两幅力作,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作品,足以让他在中国画坛名垂青史。
四是对绘画理论很有建树。柳子谷不仅精通诗、书、画、印,对绘画理论也有相当的研究,许多精辟的论述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在谈到形与神的关系时,他主张形似与神似统一。他曾说:“好画一定要神形兼备,形似难,神似更难,形神统一则难上难。”认为大写意难以形似,工笔又不易神似,唯有半工半写运用得体。可以恰到好处。
在谈到画的格调时,他说:画之格调高低,应视艺术价值高低决定;艺术价值高低,应视艺术客观效果大小决定。今某些人以“雅赏”为格调高,“雅俗共赏”为格调低,是以艺术客观效果小者(即“雅赏”)为艺术价值高、格调高:反以艺术客观效果大者(即“雅俗共赏”)为艺术价值低、格调低,此不通之至也。
对绘画题材,他认为在内容上应突出时代气息,反映现实,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感染人、教育人。这些精辟的论述很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海内外艺术品市场上,柳子谷书画作品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价格极不理想。2010年之前,其作品价格都在10万元以下徘徊,直到2011年,其作品价格才突破10万元,其中《空谷幽兰》《枯木逢春枝叶舞》在龙腾云祥拍卖会上分别以168万元和86万元成交。柳子谷作品后市能否在著名拍卖行的大型拍卖会上获得高价,还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