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2013-04-27赵汉营
赵汉营
数学在各学科之中以严谨著称,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给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那么新教材基本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了求知欲。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一、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
数学中的有些知识就是从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如果抓住这些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就能使学生主动进入探究性学习。如:在讲“位置的确定”时,我提出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无误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呢?”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办法,由此导入课题,效果很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多关注,平时教学中注意收集,相信每位教师都会积累下很多这类素材的。
二、通过有趣的游戏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数学结论认识和掌握。如“轴对称图形”教学时,我设计魔术导入,要了5张图案,其中有一张是轴对称,让学生翻一张,老师不看也能知道他翻的是哪张。学生对老师的魔术很佩服,我就马上导入新课:你们学了今天的知识,可以把这个魔术玩得比老师还好。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数学学习就是枯燥的,进入中学后,更有许多数学教师会觉得学生都这么大了,理解力增强了,没有必要去搞这些“花样”,因而不再设计这些小游戏,从而错失了很好的调动学生,增进师生融洽和谐的机会。
三、创设悬念情境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认知的起点,是从“学会”到“会学”不容缺少的中间链条,它能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所学内容反思,而设置悬念,更能引发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及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
四、紧密结合教材,从数学科学史中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数学文化的教学,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动力。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将数学科学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前,我先介绍流传至今的古代算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数》。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有所了解,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情景的创设,有了良好的情景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五、从故事、典故中创设情境
教师在情境创设时,目的性要强,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境,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早已被调动起来了。
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及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如在教学“不等式”时,我是这引入的:某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若一次性购票满30张的,每张票可少1元,某班有27名同学去公园进行活动.当班长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小明喊住了班长,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为什么要买30张票呢?这不是浪费吗?那么,小明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给出题目后,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即:单价×购票的总张数=总价钱;接着,同桌分组计算,一人按班长的方法算,一人按小明的方法算,然后进行比较按谁的方法买比较划算.进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用字母代替数,经过探索,写出相关的代数式,讨论数量的不等关系,引出不等式.
(作者单位:河北省兴隆县蘑菇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