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制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3-04-25程坤

考试·教研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课堂教学效率学具

程坤

【摘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部分地区教学设备缺乏,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自制学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学具 动手能力 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67-01

1 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严重缺乏教具及其他辅助教学设备,资源设备陈旧落后,由于种种原因少量的教学设备还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一只粉笔,一块小黑板上,这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另一种情况,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教学硬件设施跟得上,老师上课一味追求高科技,认为越是现代化就越好。整节课音乐动画不断,学生对这节课的感觉是很好玩,但问他这节课学了什么,他却不知道,这也走入了误区。什么是最好的?能最大限度服务于教学才是最好的。自制学具的直观性、可操作性是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自制学具的主要材料是身边的废弃物,可以说是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做好后不仅能服务于教学,又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品质。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提倡学生自制学具。

2 自制学具的意义

2.1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智慧与大脑的发育是分不开的,而脑的发育除了先天因素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后天对大脑的开发训练。经常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运动中枢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回想一下历史上的各位科学家,哪一位不是从小就养成了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的呢?

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不少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也会由于安全方面考虑,被老师要求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学生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更谈不上有动手能力。

学生在制作学具过程中,手眼脑等各种感官协调工作。为了使自己做出的学具更美观,他会积极思考,认真制作,双手的运动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的发育,而大脑的发育又促进各个感官更加灵活。这些都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打下基础。当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还会积极思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2.2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2006年东北师大的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四基”是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活动经验。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抽象、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再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制作学具过程中经历实验、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可以积累丰富的直接性活动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感悟更深、更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和表面积》这一课时,老师的单纯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也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布置学生课前自己做一个圆锥,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会遇到困难:圆锥的侧面是由怎样的一个图形围成的?他会不断的去探索、尝试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来围,最终发现圆锥的侧面是由扇形围成的。做好侧面以后学生又会尝试剪圆形纸片做底面,剪了几次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剪的纸片不是大了就是小了。这时候他会停止尝试转为思考,会去想底面圆的半径应该怎么确定,最终发现底面圆的周长和侧面展开图的扇形弧长是相等的,从而求出底面圆的半径。学生在通过“做”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把直观感受转化为理性认识,揭示具体问题的数学本质,这样对圆锥的侧面积公式S侧=πrl的认识更加明晰。

2.3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直观的物体比抽象的物体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具可以把课本中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一些不好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点,可能老师反复讲几遍学生还是不知所云,而通过学生的自制学具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就会马上明白,复杂的知识也会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5.4节《从三个方向看》这一节课时,仅依靠老师一张嘴讲,学生根本无法理解,用多媒体课件效果也不是太好。我让学生在课前制作一些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体,上课时拿出来摆一摆,看一看,通过摆放、组合、调整,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这一活动过程,都能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往往是不同的。不用老师说什么,学生已经能理解物体的三种视图了,而且印象深刻。

2.4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制学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制作学具过程中会发现原来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还可以是这样的好玩。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件学具,内心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他会急于向老师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在课堂上也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展示的机会,在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赞许中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而这样的成就感又会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获得后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教学中多发挥学具的作用,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学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我国培养心灵手又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

[2] 张静.数学新课程与数学活动的教学.

[3] 涂荣豹,宁连华.论数学活动的过程性知识.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课堂教学效率学具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措施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例谈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