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中国古人的智慧
2013-04-25陈昌云
文/陈昌云
普洱茶膏:中国古人的智慧
文/陈昌云
18世纪东西方两巨头“交手”的礼品
1793年9月14日,来自英国的使节马戛尔尼经过整整一年的航行,再经过跪拜礼仪的数日纠缠后,终于在热河见到了大清的乾隆皇帝。马戛尔尼一行3艘舰船,800多人以“祝寿”为名,给乾隆带来了590余件礼物,有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地球仪、玻璃制品、铜炮、毛瑟枪、军舰模型、羊毛和棉制品等。
然而,对于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文明、科学文明的成果,时年83岁的乾隆毫无了解的兴趣。这场当时东西方两巨头的风云际会,最终以互赠礼物告终,马戛尔尼没有达到通商的目的,悻悻而归。
清廷回赠的礼物,多半是代表农耕文明的产品,乾隆赏赐英吉利国王、英吉利正副使等使臣的礼品,约3000多件,包括丝、锦、罗、绸等纺织品和瓷、竹、银、漆、玉器以及绢画、灯具、画册、香袋、食品等。回礼中还有茶及茶制品,如普洱茶、茶膏,数量相当惊人。仅普洱茶及其制品一项,据《上谕档》载,赏赐英吉利国王的普洱茶有88团,茶膏12匣,赏赐马戛尔尼大普洱茶两团,普洱茶8团,茶膏两匣;赏赐副使斯当东普洱茶4团,茶膏两匣,砖茶两块;赏赐随从官役计有砖茶22块,普洱茶22团,茶膏6匣。
来自遥远的云南边陲的普洱茶及其制品普洱茶膏被当做贵重国礼,说明在乾隆帝眼中,普洱茶及茶膏的魅力足以堪当国际交往的重任。
茶膏在此次随同马戛尔尼出访并担任副使的斯当东眼中,是“一种黑色的性能很强烈的茶精”,是从制成“球形”的上等茶叶中提炼的。在斯当东所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斯当东如此记录:“茶则并非普通散开的茶叶,而是一种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制成的球形茶叶。此种茶可以长久保持原来的味道,在中国系最贵重之品。”
斯当东把球形普洱茶主观臆想成是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成”的产物,这不是他的错,他没有见过云南人制作普洱茶的工艺技术,他的价值在于在200多年前就为云南普洱茶和茶膏做了翔实的记录,并通过他的书,把普洱茶及茶膏推向世界。
普洱茶与“四夷”
要说普洱茶膏,不能不说普洱茶。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早,至唐人陆羽著《茶经》后,饮茶更是风行天下。
茶有减肥去脂的功效,尤其是普洱茶的解毒、助消化、增加维生素等药用功效被发现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政权对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进行牵制的战略物资。唐代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游牧民族用马换汉族人的茶,于是政治视野中的普洱茶出现了。
《宋史·食货志·茶法》说:“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于西北,利尝至数倍。”这里所以特别说把茶千里贩运至西北获利颇丰,就是因为西北皆游牧民族,其日常生活以牛羊肉食为主,普洱茶“解油腻”的特性在此演变为巨大的利润。
历史上曾经因为中原王朝不与游牧民族交易茶马而发生战争。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蒙古人和明朝发生了一场持续3年的清河堡战争,起因就是明朝断绝了与蒙古人的茶马互市。断茶就等于断了蒙古人的命,于是,蒙古人不惜为茶而战。直到康熙年间,清廷基本解决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威胁后,才放弃了“以茶制夷”的手段。
用茶叶制茶膏:中国古人的智慧
茶膏是中国人的发明和对品茗方式的改进,它的诞生既是品茗方式的革命,也是对茶,尤其是对普洱茶品质的提升。
把茶与“膏”首度联系起来的,还是唐人陆羽。他在《茶经》中说:“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陆羽发现了茶有膏、茶出膏的现象。
现存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记载茶膏的史籍是清人吴任臣所辑的《十国春秋》。该书记载,早在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茶膏”一词正式出现,但数量极少,只有8枚。
入宋以后,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正是这种“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压榨蒸熟茶叶的制膏方式,使得业内公认,茶膏正式形成于宋代。
这种制膏方式,对于云南边陲的制茶工艺是有启发的。云南土司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铁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的雏形。
普洱茶膏的正式命名,据说是清代的事。
清乾隆年间,鉴于大锅熬膏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加上担心食品安全问题,清廷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紫禁城内位于乾清宫东庑的御茶房,同时在制作工艺上做了改良。工匠们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采取了一套类似今日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产出的普洱茶膏绝胜于昔日,“普洱茶膏”于此正式得名。
普洱茶膏继承了普洱茶所有的特点—降脂、解毒,尤其它还有止血消炎的功能,是天然的植物消炎药。掺入了普洱茶膏的面粉做的蛋糕,可在常温下存放一个月不坏,因为普洱茶膏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
除了解酒护肝的功能十分明显外,普洱茶膏还有美肤功效。
元人张雨《竹枝词》云:“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一句“郎若闲时来吃茶”中的“闲”字,道出了茶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特点,号称“功夫茶”的普洱茶更是如此。
节奏悠闲缓慢,是农耕文化的特色之一,普洱茶品饮过程的悠缓、闲适和繁复,正好和这个节拍吻合。
然而,普洱茶作为农业文明形态下的饮料,其品饮方式较为复杂,对于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来说,已经很不适合了。在当下,这成为阻碍普洱茶走向世界的问题之一。普洱茶膏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换句话说,普洱茶因为品饮方式的障碍难以走向发达国家的问题,因为普洱茶膏的出现而不复存在了。
(许润奇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