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清明”
2013-04-23许圣义许昌浩
许圣义 许昌浩
清明扫墓,追念先人,寄托哀思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清明扫墓、祭祖的方式越来越多。然而,有些地方风气却“越扫越浑浊、越祭越变味”,往往由此导致许多不良后果。
尤其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在清明扫墓中铺张浪费,搞什么跨乡过县“寻根问祖”和“宗族大祭”,浩浩荡荡讲排场、求威风。有的借机损公肥私,搞公车接送,用公款吃喝玩乐;有的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用于祭祖的物品也越来越“现代化”,纸质别墅、轿车、彩电、冰箱等“家电”应有尽有。有些部门和单位巧立名目,借清明时节公款旅游,迎来送往,花天酒地,尽管地下先祖无知无奈,但老百姓怨声载道。这些做法不仅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更是起了宣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思想的副作用,与党中央禁止奢靡的要求相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其实,追溯清明节的由来,的确含有“清明”的内涵。
“清明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延续下来的。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其子奚齐继位,便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太子之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国外,跟他一道出奔的一批臣子们,受尽磨难。有一次,重耳饥饿晕倒,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忠心耿耿,曾割股(大腿)肉给重耳充饥。19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可能是因帮助过他的人过多的原因,竟然忘了介子推为他割肉充饥之事。经人提醒之后,晋文公顿感心中有愧,马上派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请了几次,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动用御林军上绵山四处查找,结果仍不见介子推的踪影。于是,臣下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一燃,其定会逃出,就此等待,片刻见人。晋文公采纳臣下的建议,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悲痛欲绝,当准备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此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履,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先在山下寒食一日,次日素服徒步登绵山祭奠。行至坟前,却见那棵被烧死的柳树已经复活了,千万条嫩枝随风曼舞。晋文公仿佛见了介子推,敬重地上前折了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群臣们见状,便纷纷学着折柳插头。祭扫后,晋文公就把那棵复活的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祭祖,但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带头做到“清明”二字。“清”,清廉也,做到公私分明,洁身自爱;“明”,文明也,坚决摒弃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其实,不仅仅上坟祭祖要讲究清明,更重要的是做人处世要遵纪守法,讲究良知和本分,特别是工作要清正廉洁,决不做辱没祖先的事情,也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如此,清明节才会真正“清明”,社会风气才会真正“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