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语用等效原则探索
2013-04-21刘建刚贾爱兵
刘建刚,贾爱兵
(1. 浙江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2. 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公示语以多语言版本出现,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应运而生的公示语翻译成为翻译领域迅速崛起的一支“异军”,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研究公示语翻译的文章大致有这样几类:第一类探讨公示语翻译规范、策略和方法[1-2];第二类剖析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3-4],并以个别城市的公示语翻译为素材进行实证分析[5-8];第三类借助于翻译理论或语用学理论来分析公示语汉英翻译,提出翻译对策[9-10][11]32-35[12]63-67。此外,也有人对近些年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做过一番综述[13]。本文拟就公示语汉英翻译实践中如何实现语用等效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公示语汉译英的语用等效观
( 一) 关联、顺应与语用等效
在公示语汉译英中引入“语用等效”概念,一方面得益于Sperber 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另一方面得益于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这两个理论为公示语汉译英研究提供了语用学理论基础。
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由于双方的认知环境是由各自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组成的,他们的认知环境因人而异,所以即便是相同的信息,不同的人也会从中得出不同的推理结果。假如说话人的话语能够使听话人处理信息的努力为最小,而达到的语境效果为最佳,那么就是达到了最佳关联[11]33,如图1 所示[14]。与在同一语言中进行的话语交际不同的是,在翻译中关联只是手段而已,而非最终目的。翻译要达到的目的不是关联而是语境效果即等效,如图2所示。为扩大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增加互明度,译者需要充分利用并关照文本内信息,适当增添文本外信息,提供社会语用知识,为读者建立最佳关联,使他们能够以最小的处理努力从译文中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领会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精神乃至语气,这样的翻译才有可能达到语用等效[11]33。
图1 关联图示
图2 语境效果图示
根据顺应理论的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使得语言具有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确保交际者做出的各种选择不是按照机械的“形式—功能”对应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15];语言的顺应性则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根据具体的交际需要以灵活的方式从各种可选项中做出选择。如何选择译语中现有词项或者创造贴切新颖的词语来表述源语文本中的内容,正是一个不断寻求语用等效的动态选择过程。
( 二) 文本类型、语用等效与语境
按照纽马克的分类,公示语属于信息类文本,其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和提请读者注意等等。翻译这类文本时应该尽可能做到“等效”(equivalence),即实现内容、语用、文化等方面的等同效果[11]32。Baker 甚至认为,“等效”在翻译研究中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概念,以至于翻译本身就是通过等效来定义的①。
奈达于1964 年在他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形式等效”和“动态等效”概念。1986 年,他又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提出“功能等效”概念,继而摈弃了早先“动态等效”的提法,主张在翻译中更多地考虑语用和交际等因素,如译语读者的接受与反应等。在奈达提出等效概念的前后[11]32,其他学者也提出过等效概念,如科普津斯基于1980 年提出过“翻译的语用得体”[16],科勒于1979 年提出过“语用等效”[17]等。
实现语用等效离不开语境。语境是翻译的方圆所在,它不仅决定译者对于源语的理解,而且也决定译语表达的正确与否。用Gutt 的话来说,翻译中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译者还要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推理。因此,译者的任务不仅是要解决文本中的语言问题,而且更要重视文本的语境问题。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把语境分为情境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两类。笔者认为可以将语境分为微观语境(microcontext)和宏观语境(macrocontext)。微观语境是一个词、句子或一段话语所在的文本内环境即上下文,一般在文本内有所交代,例如文本中的前指、后指等;宏观语境则是有关一个词、句子或者一段话语的文本外环境,例如一篇公示语所指人物的身份、生卒年月等,一般在文本内没有交代,需要受众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建立关联[11]32-33。译者如能处理好微观语境信息,适当增加宏观语境信息,则有助于扩大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这样的翻译更有可能达到最佳语境效果[18]。
二、公示语汉译英的语用等效原则
根据笔者的研究,在公示语汉译英过程中译者要实现语用等效一般遵循两个原则,即源语关联原则和译语顺应原则。
( 一) 源语关联原则
源语关联原则衍生于关联理论,以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为主要考虑,其目的在于向译语读者介绍源语文化。就其性质而言,这个原则近似于异化法,不过比异化法更多地强调源语特色。译者要尽可能忠实地传达源语的信息,包括词汇、句法结构、文本特色、文体特色、功能特色、语用意义和文化意义等等。在翻译公示语的时候,源语关联原则尤为重要,因为很多公示语的交际动机就是向译语读者介绍源语历史传说、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鉴于此,在译文中适当关联源语,可以扩大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信息。例如:
(1)唐开元初,贵州籍僧人海通结茅凌云寺……贞元初韦皋镇蜀,再凿事成。特建“海师堂”以示纪念。(乐山海师堂公示语)
a. In the early years of Tang Kaiyuan,Monk Haitong from Guizhou lived in Lingyun Temple... It was in early Zhengyuan when Wei Gao governed Sichuan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uddha was completed.Monk Haitong Hall was built in memory of the great work and its sponsor Haitong.
b.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Kaiyuan period(AD 713-741)of the Tang Dynasty(AD 618-907),a monk called Haitong from Guizhou(now Guizhou Province)lived in the Lingyun Temple... It wasn’t until the early Zhenyuan period(AD 785-805)when Wei Gao governed Sichuan(now Sichuan Province)that this Statue of the Buddha was finally completed. The Monk Haitong Hall was thus built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great work and its initiator Monk Haitong.[11]34
在例(1)译文a 中,译者在处理中国文化信息如“唐开元初”“贞元初”等时,仅用the early years of Tang Kaiyuan 和early Zhengyuan 来标识这些朝代名,没有增加任何文本外信息(如年代)以设置宏观语境,为译语读者提供的社会语用知识几乎为零。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读者来讲,这样的拼音字母仅仅是一些符号而已,毫无意义,与文本所指对象毫无关联,即使他们付出最大的处理努力,也未必能够从中获得理想的语境效果[11]34。因此,建议采用译文b。
但是,如果过于恪守源语关联原则(有些译者往往死抠字眼,仅仅翻译源语文本的字面意义),译文就难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公示语译文也就起不到指示、提示、限制、强制等作用。例如:
(2)治理商业贿赂办公室(某省人民医院公示语)
a. Commercial bribery administration office
b. Anti-Bribery Office
对于源语读者即汉语读者来说,“治理商业贿赂办公室”的意思十分清楚:反商业贿赂办公室。然而,Commercial bribery administration office 给译语读者传递的信息就是这家医院里有一个专门从事商业贿赂管理的办公室,会不会是提倡贿赂行为呢,就不得而知了(笔者就此请教过一位英国教授,她也持这样的观点)。这样一来,虽然译文和原文看似形式对应,但是两种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刚好相反,达不到源语所要实现的语用等效目的。笔者建议改为例(2)译文b。牛新生也持这样的观点[12]66,他所举的例子是:
(3)游客必须每人持票入内,废票、伪造票不得入内。在参观过程中,请自觉接受工作人员检查。
(宁波市溪口旅游景点公示语)
a. Please hold your ticket in your own hands,when you enter in the scenery spot.Please note you will be rejected entering in the scenery spot,if you use invalidated ticket or imitative ticket.Please accept check-up of our missionary consciously.
b. Admission by valid tickets only.
( 二) 译语顺应原则
译语顺应原则把翻译看作是一个适应译语特色的过程,译者尽可能照顾译语读者的阅读需要。这个原则衍生于顺应理论,近似于归化法,不过更加强调对于译语读者的重视。为了克服源语和译语之间的障碍,使得源语中普遍存在但译语中极为少见的现象能够为译语读者所接受,译者可以使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却跟源语中不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或意象来传达源语文本的意思,这类转换常常出现在意译当中。遵守译语顺应原则,译者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使译文顺应译语读者的文化规范、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等。在翻译公示语时遵守译语顺应原则,有利于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要求,为他们所接受,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公示语的作用。例如:
(4)文明游览 依次排队。(苏州虎丘塔景点公示语)
a. Please be a decent visitor and queue one by one.
b. Please queue up for entry.
这句公示语设置在景点的入口处,其宏观语境就是景点、排队进入景点的游客以及景点前面强制游客排队的不锈钢栏杆等。借助于这些宏观语境因素,读者可以领会它的交际意图无非是要游客排队进入景点,其他信息则属于冗语。翻译时,应该重点传达公示语的交际意图而非字面意义。例(4)译文a 过于刻板,译文b 比译文a 更容易让译语读者接受,体现了译语顺应原则;而译文a 有说教之嫌,威胁到译语读者的积极面子。例(4)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翻译富有中国特色的公示语时,要考虑到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对于那些与文化交流关系不大甚至毫无交流必要的信息,可以省去不译或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避免直译死译。如果一味直译甚至死译字面意义,则不利于文化交流,有时候可能会“引起文化误解”[19-20]。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哪种文体,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语境、翻译的目的、译语对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译者往往出于翻译的自觉意识,以互补的方式运用源语关联原则和译语顺应原则。本文之所以把它们分开来论述,不过是为了讨论的需要,这样做绝不意味着两个原则处于非此即彼或者此消彼长的对立状态,相反,它们是互补的。
三、结语
公示语受众面广,倘若翻译不当,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地方乃至国家的形象投射,不利于软实力建设。就其实质而言,公示语的翻译不仅是译者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且也是译者的翻译意识和责任心的体现。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到源语和译语信息结构、源语和译语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源语关联原则和译语顺应原则,把公示语承载的信息有效、得体地传递给译语读者。
注释:
①转引自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16 至28 页。
[1]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 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6):13-16.
[2]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1):38-40.
[3]杨全红.也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5(6):43-46.
[4]罗选民,黎土旺.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6(4):67-69.
[5]王银泉,陈新仁.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J].中国翻译,2004(2):81-82.
[6]廖洪中.浅谈南昌市公共标识语的翻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4):73-76.
[7]于秋.汉语公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1-135.[8]张晓婷.谈义乌市公示语的英译[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97-102.
[9]叶苗.旅游资料的语用翻译[J].上海翻译,2005(2):26-28.
[10]叶苗.旅游宾馆介绍语篇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2008(4):78-83.
[11]刘建刚,闫建华.论告示的语用等效翻译[J].上海翻译,2005(4).
[12]牛新生.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J].中国翻译,2007(2).
[13]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52-54.
[14]Turner K.The principal principles of pragmatic inference:Cooperation[C]//He Z X(ed.).Selected Readings for Pragmatic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425.
[15]成矫林.习语,文化空缺与翻译[D].长沙:湖南大学,2002:18.
[16]Wolfram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35.
[17]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50.
[18]刘建刚,张艳莉.实用文体伪翻译现象研究[J].上海翻译,2007(2):18-23.
[19]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31-33.
[20]徐剑.公共场所中文名称的结构与译名的规范[J].中国翻译,2006(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