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转述能力调查研究
2013-04-21景晓平
景晓平
(南京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94)
一、引言
话语转述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语篇中,如新闻语篇、文学语篇、学术语篇等。“转述话语”是“转述另一话语的各种不同方式”[1],而话语转述是一种言语行为,其显著特点在于指向另一言语或思维,将两个话语事件联系起来[2]。因而,如何恰当地转述他人话语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复杂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转述研究的三大课题为转述形式、转述功能与转述内容的真实性[3]。当前应用语言学界对转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表层语言形式,如转述的时态问题[4]、不同学科在转述上的差别[5]341-367、转述动词在语态、时态、句子功能上的关联[6]等,尚未涉及到所转述的信息内容方面。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开始关注学习者语篇中的转述语,主要集中在转述动词和转述语的时态等语法特征,语料主要来自于学位论文。Thompson 和Ye 研究了非母语学习者在学术英语写作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7]。胡志清、蒋岳春对中外研究生学术论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学生使用的转述动词较为单一[8],类似的研究还有孙迎晖[9]、史文霞等[10]。以本科生作文为语料的研究较少,Campbell 研究了三组本科生在课堂作文中引用背景资料的情况,发现母语使用者的引用频率较高;与母语使用者、高水平二语学习者相比,较低水平的二语学习者使用的直接引语较多[11]211-230。Shi 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进行了比较,发现母语使用者比英语学习者使用了更多的直接引用,但中国英语学习者喜欢不标明出处的引用[12]。陈建林对比了中美学生在论说文中的转述情况,发现中国学生的引述动词比较模糊笼统,引述结构比较单一,引述来源也不太确定[13]。
上述研究多考察学术话语中的转述语使用情况,将“转述语”当作一种修辞手段,关注使用者的学术规范问题[14]102-117。一旦学习者在写作中避免使用转述语,研究者就无法准确考察转述语的使用特点。此外,对他人话语的转述并非是学术话语中的专利,调查英语学习者在非学术写作中转述他人话语的特点,有助于了解英语学习者的转述能力。因而,本研究以命题作文的方法,把“转述”当作写作目的,考察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对他人话语进行转述的能力。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转述语使用方面的特点,可能与其英语水平有关,也可能与其汉语语用知识有关[15]。因此,本研究还将进一步考察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转述能力与其汉语转述能力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本研究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英语专业学生在使用英语转述他人话语时的方式有哪些?与其母语转述能力有无差异?(2)英语专业学生在使用英语转述他人话语时使用哪些转述消息源?与其母语转述能力有无差异?(3)英语专业学生在使用英语转述他人话语时选择了多少转述信息?与其母语转述能力有无差异?
( 二) 语料收集
不同于以往研究所采用的“书面语篇补全测试”(WDCT),或被动统计学习者语篇中的转述语,本次语料收集采用了课堂作文的方法,收集学习者以转述为目的的语言输出。随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习者使用转述语的动机和原因。
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为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一个自然班,总计22 人,全部参与所有调查活动的有效人数为19 人(男生4 人,女生15 人),均已经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其中2 人优秀,8 人良好,9 人合格。总计收集到英语和汉语作文各19 篇,所收集到的英语和汉语作文总词/字数为3400 词和7900 字。在实验之前,笔者给学生复习了几种常用的转述语类型。具体写作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给受试播放长达5 分钟左右的英语访谈节目,具体为美国《The View》节目五位主持人采访李冰冰的一段视频①,要求受试根据视频材料,自拟题目,以人物话语为素材,撰写评论性的文章。第二次给受试播放5 分钟左右的汉语访谈节目,具体为杨澜采访李冰冰的一段视频②。为了避免受试可能会有听不懂的部分,我们把英语访谈节目的字幕打印出来,供其反复查看。受试对汉语访谈节目不会有听力障碍,但为防受试忘记具体的措辞,我们采取了静音模式、字幕滚动播放的方法,以方便受试在写作中引用。
在问卷中,我们参照研究问题调查受试对转述语类型的认识、在选取转述内容上的动机,了解其使用转述标记语的具体情况。
( 三) 语料标注和分析
针对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转述方式、消息源和转述内容,我们参照相关的文献和所收集语料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和手工标注。
对转述方式的分类影响较大的是Leech 和Short 对文学语篇中言语表达方式的五分法: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16]。辛斌、李曙光在新闻语篇的研究中区分了三种模式: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过渡性引语[17]141,其中,过渡性引语包括“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从间接引语逐步过渡到直接引语)[18]和“警示性引语”(仅有少量的词语有引号)[19],在本研究中统称为混合转述。通过对比转述语和原始话语,我们发现还有一类没有任何转述标记的话语,介于叙述与转述之间,我们称之为“叙述性转述”。本研究区分的四种转述方式为:直接转述、间接转述、混合转述和叙述性转述。
关于转述消息源,本研究主要采用辛斌的分类:(1)具体确切的消息源:报道者有名有姓地交待引语的发出者;(2)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报道者不直接点明引语的发出者,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暗示;(3)不提及消息来源:报道者对消息来源不清楚、觉得不重要或故意隐瞒[20]。
关于转述信息的分类,Swales 依据引文的长度区分了简短引用(short citation)和扩展性引用(extensive citations)[21]。Hyland 把转引分为四类:简短引用(quote)、大段引用(block quote)、归纳(summary)和概括(generalization)[5]345。然而,上述两种分类均是参照转述语本身的长度来进行分类的,并没有参考原话语来查看所转述的具体信息。本研究参照原话语来衡量所转述信息量的多少,将其依次分为:言语行为的转述、总结性转述、重述性转述和精确性转述。言语行为的转述是指仅仅给出说话人的言语行为——“说”,但没有给出具体话语内容,提供的信息量最少;总结性转述是指对原话语内容进行了质或量上的总结;重述性转述是指没有使用原来的措辞,但信息量并没有增减;精确性转述是指在措辞、内容上都准确转述原话语的信息,信息量最为完整。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90 例英语转述和85 例汉语转述,我们对具体的转述方式、转述消息源和转述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③。
( 一) 英汉语转述方式对比
如果不考虑叙述性转述,英语专业学生无论在英语作文还是汉语作文中,都以间接转述为主,这符合一般评论性作文的特点:冷静、客观。仔细对比英语作文和汉语作文中的转述语使用频率(见表1),会发现受试在英语作文中使用的各种转述方式差别较大,间接转述(62.2%)远远超过直接转述(13.3%)和混合转述(3.3%),而在汉语作文中则相对均衡,分别为间接转述(24.7%)、混合转述(17.6%)和直接转述(11.8%)。英语作文中的间接转述(62.2%)远远超过汉语作文中的间接转述(24.7%),英语作文中的混合转述(3.3%)则明显低于汉语作文中的混合转述(17.6%)。混合转述常用来表达态度上的嘲讽[22]或不赞成[23],能反映学习者的句法灵活性[14]102-117。这说明,学生对英语转述方式的多样化类型掌握得不够,似乎不了解混合转述的使用。这一点也从问卷中得到了证实,仅有两名学生说知道混合转述,其余17 名学生都说只知道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值得关注的是,英汉作文中分别有大量的叙述性转述(21.1%/45.9%)。请看下例:
(1)原话:Li Bingbing:...And I love to go to gym. Keep muscle. Make strong.
转述:In fact,li is not so“boring”. She loves to go to gym,keeping her muscle and making her strong.(T7)
例(1)中划线部分是访谈节目中人物的话语,但该文作者没有给出任何暗示,直接将其当作自己的话语进行处理,说明学生在写作时还缺乏一定的“他人话语”意识。这里的叙述性转述类似于口语中的“零转述”现象[24-25],但口语中有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线索,而书面语篇中没有任何线索,如果不对比原话则很难辨认。
以上分析表明,在转述方式的运用上,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知道如何使用英文转述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英语转述类型的多样化还不够了解,缺乏驾驭混合转述句法的能力;(2)学生在英语作文中仍然采用了大量的叙述性转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转述意识。
表1 英汉作文中的转述方式对比
( 二) 英汉语转述消息源对比
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作文中转述他人话语的时候大部分使用了明确消息源(63.3%,绝大多数指向节目嘉宾),其次是零消息源(24.4%),最后是含蓄消息源(12.2%)。汉语作文中主要以零消息源为主(58.8%),其次是明确消息源(41.2%),无含蓄消息源的使用。具体数据如表2 所示。
从整体上来说,学生在英语作文中能够把握访谈节目的焦点,转述话语的确切消息源大多为被访谈嘉宾的话语,而含蓄消息源均为(五位)主持人,表现为复数名词(the hosts)或模糊指称(the host)。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多的话语没有提供信息源(24.4%),这远远高于辛斌等(2010)对《中国日报》新闻语篇零消息源的调查数据(11.2%)[17]126。我们语料中的零消息源除了可以从上下文识别的转述语之外,还包括大量的无任何标记的他人话语,如例(1)所示。这说明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转述意识,而如果不对比原话,这些叙述性转述就成为作者自己的话语了。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汉语作文中对多数话语(58.8%)没有提供消息源,似乎中国学生更倾向于模糊他人的话语,将其当作叙述性文字进行处理了,这似乎与其“意合型”[26]汉语思维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在含蓄消息源的使用差别可能与我们选择的视频节目本身的差别有关。英语视频节目是五位主持人访问一个嘉宾,所以英语作文里学生使用含蓄消息源来指向五位主持人或其中的某一位;而汉语视频节目主持人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杨澜,所以汉语作文中没有出现含蓄消息源。
表2 英汉作文中消息源对比
语料分析表明,在是否给出准确消息源这个问题上,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作文中能够自觉区分准确和含蓄消息源的使用,遇到不熟悉或不重要的人物时,会选择模糊指称语,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零信息源,这就容易误导读者。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消息源使用上的这一特点是否与汉民族模糊思维有关,还有待深入研究。
( 三) 英汉语转述信息对比
从英语作文中所转述的具体信息来看,英语专业学生在转述他人话语时较多提供的是重述性转述(28.9%)、总结性转述(27.8%)和言语行为转述(26.7%),最少的是精确性转述(16.7%)。在汉语作文中,对他人话语的转述表现得似乎更加随意,主要为总结性转述(85.9%),仅有少量的重述性转述(10.6%)和言语行为转述(3.5%),无一例精确性转述。具体数据如表3 所示。
表3 英汉作文转述信息对比
(2)原话:L:...And I really,really want that the audience can share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转述:...And she really wanted that the audience can share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T4)
(3)原话:H:Do you have a friend that close?
L:Yes,I do have.
转述:Elisabeth asked her again that whether she had a friend closed like in the movie.Li gave a certain answer....(T12)
例(2)是学生在转述过程中造成的语法错误,例(3)是转述过程中造成的语用模糊问题。例(2)中,作者想要描述she(李冰冰)的话语内容,但没有意识到原话语中存在语法错误(want 后面不能接宾语从句),在作文中也没有给出任何转述性标记,从而使原话语的语法问题变成作者自己的语法错误。在例(3)中,当主持人问李冰冰是否有如电影里那么亲密的朋友时,李冰冰明确回答有,但该同学在转述Li 的回答时,模糊了原话语的信息,造成信息量的不足。
以上分析说明,英语专业学生在使用英语转述他人话语时,在信息量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主观性,能够依靠自己的理解对原话语进行一定的总结、概括。但具体的语料分析表明,学生仍然需要学习如何将原话语信息嵌入自己的话语,避免因语法问题导致话语的误解。同时,也要考虑语篇叙述的需要,对话语信息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处理。
四、结语
通过分析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作文中的话语转述,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转述意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在转述方式的运用上,学生对英语转述类型的多样化还不够了解,缺乏驾驭混合转述的句法能力;采用了大量容易误导读者的叙述性转述。(2)在消息源的使用上,能够自觉区分准确和含蓄消息源的使用,但也使用了不少零信息源。说明学生在处理他人话语时,还需要提高其转述意识。(3)在转述信息的选择方面,学生有一定的主观意识,也能够依靠自己的理解对原话语进行一定的总结、概括。但语料分析表明,学生仍然需要学习如何将原话语信息嵌入自己的话语,避免各类语法或语用问题。同时,也要考虑语篇叙述的需要,在话语信息上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处理。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转述他人话语上的这些特点是否还受汉民族综合性思维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研究还可以关注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转述他人话语上的不同特点及其受汉语语用能力的具体影响,因为英语学习者在不同语用能力的发展上往往不平衡[27]。但可以肯定的是,英语学习者掌握对他人话语的有效转述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8]。本研究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在转述方式、转述消息源和转述内容准确性的探讨将有助于学生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感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NUST2012YBXMO32) 对本研究的资助。
注释:
①《The View》采访李冰冰的视频参见http://video.sina.com.cn/v/b/56777190-1770276863.html。
②杨澜采访李冰冰的视频参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4Mjg0MDYw.html。
③本文用以分析的转述语均来自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作文。
[1]Coulmas F.Reported speech:Some general issues [C]//Coulmas F(Ed.).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86:2.
[2]Sternberg M.Proteus in quotation-land:mimesis and the forms of reported discourse[J].Poetics Today,1982(2):107-156.
[3]Clift R,Holt E.Introduction[C]//Holt E,Clift R(Eds.).Reporting Talk:Reported Speech in Interaction.Cambridge:CUP,2007:1-15.
[4]Swales 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Hyland K.Academic attribution:Ci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J].Applied Linguistics,1999(3).
[6]Shaw P.Reasons for the correlation of voice,tense,and sentence function in reporting verbs[J].Applied Linguistics,1992(13):302-319.
[7]Thompson G,Ye Y.Evaluation in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J].Applied Linguistics,1991(4):365-382.
[8]胡志清,蒋岳春.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7(3):123-126.
[9]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69.
[10]史文霞,王振华,杨瑞英.介入视域中的中国博士生科技论文引言中转述的评价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6):94-101.
[11]Campbell C.Writing with others’words:Using background reading text in academic compositions[C]//Kroll B(Ed.).Second Language Writing: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2]Shi L.Textual borrowing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Written Communication,2004(21):171-200.
[13]陈建林.基于语料库的引述动词研究及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1(6):40-48.
[14]Petric B.Legitimate textual borrowing:Direct quotation in L2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2(21).
[15]Kasper G.Pragmatic transfer[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2(8):191-203.
[16]Leech G N,Short M H.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7]辛斌,李曙光.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互文性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8]Volosinov V N.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Matejka L,Titunik I R,Tran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9]Hybrid Quotations[M].Brabanter de P.(Ed.).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20]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1-4.
[21]Swales J.Citation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J].Applied Linguistics,1986(7):39-56.
[22]Geis M L.The language of Politics[M].New York:Spring-Verlag,1987.
[23]Bell A.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M].Oxford:OUP,1991.
[24]Mathis T,Yule G.Zero quotatives[J].Discourse Processes,1994(1):63-76.
[25]马博森,管玮.汉语会话中的零转述现象[J].外国语,2012(4):24-34.
[26]张思洁,张柏然.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中国翻译[J].中国翻译,2001(4):13-18.
[27]刘建达,黄玮莹.中国学生英语水平与语用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外语,2012(1):64-70.
[28]余国良.文献引用行为中批判性思维的个案研究[J].外语学刊,2007(5):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