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探查*

2013-04-20田东娜李悦铮吕俊芳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8期
关键词:旅游区经济带辽宁

田东娜,李悦铮,吕俊芳,2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2.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锦州 121013)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探查*

田东娜1,李悦铮1,吕俊芳1,2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2.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锦州 121013)

基于国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新战略和对旅游业的新定位,文章首先介绍了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现状,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旅游资源进行了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解析,最后总结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特征,为高效开发旅游资源提供借鉴。

旅游资源;结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

2006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在 “五点一线”战略基础上提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 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提供了难逢的历史机遇。2009年底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定位的 “旅游业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提出的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被赋予新使命,我国旅游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基础性依托,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关系到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成效。着眼国家对旅游业的新定位,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实践,对激发旅游产生的客体——旅游资源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旅游资源研究综述

1.1 基本概念

资源一般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也即凡是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是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或原材料。实用价值和基础性是资源的共性[1]。

旅游资源在国际上被称为旅游吸引物。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2]。旅游资源首先是资源,具有资源的共性,即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可利用的价值,并且是重要的基础,其实用价值和基础性主要体现在对游客的吸引力。是否具有吸引力是旅游资源的第一判断标准。

旅游资源开发 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综合性技术经济工程[2]。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1.2 研究进展

针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由来已久。国外学者通常把旅游资源称为旅游吸引 (物) (touristattraction)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1]。国内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了旅游资源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批论著,其中 《基础旅游学》较全面地收集了关于旅游资源定义的现有研究成果[3]。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功能,旅游资源作用的对象为旅游者,旅游资源必须与旅游业相联系。21世纪以来针对旅游资源更多侧重整合性开发利用研究。王欣等[4]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旅游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模式;毛端谦等[5]认为通过空间整合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并最终提高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李建丽[6]认为以城市旅游资源整合为纽带发展区域旅游,符合国际流行趋势,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汪宇明[7]利用核心-边缘理论探讨了旅游资源区域整合的途径;冯学钢[8]认为只有联动开发旅游资源,才能使旅游区有更大的发展;柴海燕[9]认为应通过确定区域 “主题”来整合旅游资源。综上可知,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已为国内外所关注,但目前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2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调查

辽宁沿海经济带从东到西联结了辽宁省所辖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6市,濒临黄、渤两海,呈现 “N”字形绵延分布于辽宁省的东、南、西三面,这里山水相依、文明久远、民俗独特,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10]。

丹东市具有江、山、边境、海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鸭绿江、虎山长城、河口仙境、九水峡、抗美援朝纪念馆、锦江山公园、凤凰山、安平河、红铜沟、世标山庄、水丰湖、太平湾、五龙背、东汤等温泉、蒲石河、玉龙湖、五龙山、大小鹿岛、獐岛、青山沟、天桥沟、天华山、大孤山、黄椅山、花脖山、响水寺、白石砬子、大梨树等农业旅游示范点、丹东人洞穴遗址、汉代西安平县遗址、近代战争遗址、现代桥梁遗址、水电站大坝、江海分界碑、园林工程、民俗风情、柱参、丝绸、板栗等。

大连市具有海、节庆、现代都市风情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棒棰岛、老虎滩等南部滨海、星海湾等海湾、星海等城市广场、圣亚海洋世界、极地海洋动物馆、碧海山庄、金石滩、发现王国、森林动物园、观光塔、蛇岛、夏家河子海滨、西郊度假区、安波、步云等温泉、朝阳沟森林公园、仙人洞森林公园、仙浴湾、白玉山、东鸡冠山及203高地、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遗址、老铁山、太阳沟、冰峪沟、长山群岛、长兴岛等海岛、俄日风情街、滨海路、国际服装节等节庆活动、海鲜、贝雕、现代城市风情等。

营口市具有温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金牛山遗址、石棚、楞严禅寺、盖州上帝庙、思拉堡温泉、熊岳天沐等温泉、望儿山、白沙湾等海滨,月亮湖公园、雪帽山、龟石滩、绣龙等森林公园、墩台山、赤山、西炮台遗址、玄贞观、水产品、水果等。

盘锦市具有湿地、滩涂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辽河碑林、辽河文化产业园区、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芦苇等湿地植被、河蟹文蛤等湿地水产、翅碱蓬等盐生滩涂植被、有机稻米、张氏祖居祖坟、甲午古战场、南大荒农场、辽河油井塔林、湖滨公园、中兴公园、马术俱乐部、鼎翔生态旅游区、西安现代农业园区等。

锦州市具有园、山、馆、寺、窟、辽文化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世博园、医巫闾山、北镇庙、万佛堂石窟、奉国寺、笔架山及天桥、辽沈战役纪念馆、大广济寺及其辽塔、锦州市博物馆、崇兴寺双塔、北镇鼓楼、李成梁石坊、北普陀山、龙岗墓群、吴楚庄园、松山生态园、青岩寺、黑山天主堂、翠岩山、大小凌河、女儿河、二郎洞、生生果园、义县八塔山、义县化石馆、动物园、东湖公园、道光廿五贡酒、沟帮子熏鸡工旅示范点、北镇农业旅游区等。

葫芦岛具有海、岛、泉、城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兴城古城、兴城海滨、九门口水上长城、碣石宫、菊花岛、葫芦山庄、兴城温泉、祖氏石坊、文庙、首山、龙潭大峡谷、葫芦岛军港、绥中新浪海滨浴场、虹螺山、止锚湾、塔子沟双塔、龙湾海滨、莲花山圣水寺、灵山寺、乌金塘水库、前所城、朱梅墓园、人文纪念公园、塔山阻击战纪念塔等。

3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结构解析

由于旅游资源性质、价值、区位条件、规模、组合等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其内容、形式、开发模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开发重点、开发途径不同,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进行类型解构,深层次剖析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可以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也可为规划开发提供参考,避免出现开发趋同和产业同构,并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益。

3.1 辽宁沿海优良级旅游资源

为了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发布了 《旅游区 (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评定旅游资源的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从旅游资源品位与价值、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10方面把旅游区 (点)质量等级划分为5级,从高到低依次为5A、4A、3A、2A、A。辽宁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2012年初,辽宁省14市共有5A级旅游区3家(其中辽宁沿海6市5A级旅游区2家,占辽宁省的66.7%),4A级旅游区63家(其中辽宁沿海6市4A级旅游区32家,占辽宁省的50.8%),3A级旅游区88家,2A级旅游区54家,1A级旅游区9家,辽宁14市中沿海6市的优良级旅游资源在辽宁省有绝对优势,这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3.2 辽宁沿海国家级品牌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旅游区是承载旅游资源的大类,其中包括若干小类,像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辽宁沿海各类旅游区中不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如万里长城中仅有的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已闻名海内外,还有中朝两国的界江——鸭绿江等景区已形成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辽宁沿海共有世界级旅游品牌2处,主要国家级旅游品牌68处(表1),总数分别占全省同级旅游品牌总数的28.6.7%和50.7%,而其中有些类别具有绝对比较优势,像旅游度假区在全省占80%,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占全省比例的77.8%和69.2%。辽宁沿海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类型,适合开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潮流旅游项目,这也正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

表1 辽宁沿海主要国家级品牌旅游区

3.3 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解析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形成的点、线、面等空间组合关系。辽宁沿海众多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连接起来,构成了纵横交错、多层次、多系统的网络结构,总体来看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点轴式和圈层式并存的结构模式。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市旅游资源众多,形成旅游发展中的 “节点”,贯通6市的交通通道沿线积聚形成了丹大山水边境风光带、盘营大滨海休闲游憩带、盘锦葫走廊文化带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轴”,点轴联结形成旅游资源网络;这里既有以蓝色海洋旅游资源为依托闻名海内外的 “浪漫之都”大连,还有以 “三沿”(沿海、沿江、沿边)著称的丹东,更有扼守新中国咽喉的红色之都锦州,丹东、大连和锦州由于历史发展、区位等因素形成了以全市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构筑形成旅游的核心层、近郊层与远郊层的多级旅游圈层。以大连为代表的 “大城”和营口盖州思拉堡温泉小镇为代表的 “小镇”,以及全国最长的滨海公路等形成的点轴与圈层交相错综,构造了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的网络结构,这一 “大城小镇嵌景区”的空间分布为 “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4 结论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的显现,必须不断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或创新性地发掘,才能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辽宁沿海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多角度、全方位解析了旅游资源的结构,结果发现:

(1)辽宁沿海旅游资源密度大。辽宁1920km的海岸线上有8座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和300余处各类旅游资源。

(2)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的品位高。辽宁沿海有世界文化遗产九门口水上长城和全球五百佳城市大连,更有68处国家级以上的品牌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品位高。

(3)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类型齐全,组合优良。辽宁沿海既有城市又有旅游区。自然旅游资源中有山地丘陵地貌,辽河、鸭绿江等河流,黄、渤两海,凉爽的避暑气候,珍稀动植物等;人文旅游资源有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宗教、城镇、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等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亚类,旅游资源类型多种多样,组合良好。

(4)辽宁旅游资源动态性强。辽宁沿海旅游资源中发现王国等主题公园的火爆和道光廿五文化名酒的品牌传承,充分表明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类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不断拓展。

[1]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4.

[2] 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4] 王欣,吴殿廷.旅游资源整合新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4):29-33.

[5] 毛端谦,习复芳,秦金瑜,等.鄱阳湖区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215-220.

[6] 李建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发展, 2009(4):81-84.

[7] 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22(3):3722375.

[8] 冯学钢.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联动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2):19223.

[9] 柴海燕.旅游资源区域整合初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0]辽宁省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8.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提高辽宁滨海公路的旅游效益研究》(L11BJY017);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 《近3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变迁动力机制研究》(12YJAZH204).

猜你喜欢

旅游区经济带辽宁
辽宁之光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建设开封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