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探析

2013-04-18于金燕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5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环境保护发展

于金燕

【摘 要】在今时今日的社会条件下所有农村经济也都处于飞速发展中,因此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就再次凸显出来,大量的工业工程开进农村,过分的种植采摘在价值大量山区原木被肆意砍伐都是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一次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应该提出科学环保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的环保资源做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带动城市的环保事业以及可持续发展工程才是当务之急,本文将对此进行浅谈。

【关键词】农村经济;环境保护;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落后的农村耕种模式已经被淘汰,更加高效快捷的农耕方式走进逐渐发展的农村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曾经出现在城市经济发展遇到问题的地方又再次遇到了,那么打破以往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不能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因此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发展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正确路线,是对于农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

1.保护生态经济才能长久发展

生态经济是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使经济发展,在日益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如何保护生态已经是重中之重,确保生态的可持续性才能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因此保护生态的大前提下才能长久的发展经济。生态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在从前的探讨中已经得出的结论,对于生态的作用已经可以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子孙后代的延续是极为重要的,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开发旅游资源是优质的发展经济的方式,它不断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收效是巨大的。并且因为生态和谐统一的关系,一旦以点的方式破坏带来的损失就是方方面面的,因此生态经济发展刻不容缓。

2.注重生态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

生态与经济作为人类社会不可跨越的两大环节,其组合具有以下特征:

2.1和谐生态特性

和谐是一种普遍规律,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起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协调,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才能反映出1+1>2。但协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不仅要懂得正反馈还要懂得负反馈,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只有有加有减才能保证它是最稳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环。如一个地方若鸟很多,那就会使虫很少,而虫一少,树就长的好,进而就为鸟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里有一个负那就是虫少了。假如虫多了,那就会使树少,鸟也就没了生存条件,那这个系统里就不稳定了。

2.2统筹生态特性

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但在这众多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这种系统性是以生物为中心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从而形成开放系统。这种开发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

再者,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其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2.3循环生态特性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通过该循环,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物理环境得到更新并变得越来越适合生物生存的需要。在这个物质的生态循环过程中,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被固定在有机物中,供食物链上的各级生物利用。

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的,在自然的力量下这种动态的循环不会被打破,不断的循环并且延续下去,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型,但是在人为的破坏下这种动态平衡极容易被打破。如果人类的活动过分的干预了自然生态的动态循环甚至可能引发自然界循环崩塌的恶性事件,那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地区上所有物种的生存都是致命的危害。人类工业的发展促使恶性的生态循环,大量破坏植被和生物物种多样性,导致的恶性环境事件有目共睹。因此现在提倡的环境保护其实就是在人为帮助下恢复这种自然生态平衡的方法,促进良性循环的进行。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惟独生态没有形成循环。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为如果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就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而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发展生态经济的重点模式选择

从生态经济的特征可以探索出农村生态经济可以以不断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态物的效率和氮资源转化为高蛋白的效率,加强能源和物流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循环过程,从而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生和利用、环境和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3.1生态规模化模式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如粮食基地、油料基地,林果基地、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品基地,规模经营,形成批量。

3.2生态整治模式

对低产田、低洼地、丘岗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形成路渠配套,浇灌方便,旱涝保收。

3.3生态改善模式

开展退耕还林,四旁植树,在田地、路边、渠堤、沟坡合理栽植树木,做到林水田结合,乔灌草结合,落叶与常青结合,用材林、经济林、薪碳林结合,建成农林成网化,沟渠林带化,道路林阴化,村庄园林化,多树种生态防护林体系,改善小气候,实现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3.4生态养殖模式

充分利用饲草、饲料资源,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业。形成饲草、饲料喂家畜家禽,畜禽粪便制作沼气,沼液养鱼,沼渣还田的生态良性循环。

3.5生态种植模式

一是实行林、果、粮、药、菜的立体种植模式,在纵向空间阳光的最大程度利用,提高效益。二是实行套种复种,充分利用作物的季节性差异达到能源和土地使用最大化。

3.6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在农村规划建设上推广一庭两院生态结构住宅,前院饲养家畜、家禽,发展沼气,后院住宅种花种草,栽植果树,充分利用宅院的光、热、水、气、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不仅净化、美化、香化环境,而且增加经济收入。

3.7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在农村一家一户可以操作的循环经济模式“饲料(粮食)→畜禽→沼气池→鱼”和“饲料(粮食)→畜禽→沼气→果(粮食)”模式。

4.结语

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极高的,因此环境保护的课题多次被放在经济发展的前面,选择一个合适的发展模式是对生态的负责,也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是走向更好生活的桥梁和阶梯,因此对于农村的后来发展经济更改给予重视,要提出优秀的生态保护方案,并在此方案的基础上创造产值,是农村的经济体系在进步的同时不会干扰到生态环境的平衡。 [科]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2]王军.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环境保护发展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区域发展篇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