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生态湖与节约型园林建设

2013-04-18金祖兴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5期

金祖兴

【摘 要】21世纪是生态和环境的世纪,因此,在建设人工湖时,应首先考虑湖体内生态系统的特点,然后,模拟本地域天然湖泊生境,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水生湿地植物、水生动物,并在水中添加微生物,使初级水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有条件的应配置相应设备,促进水循环,建立起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提高自净能力,减少运营成本,实现节约型园林建设大有可为。

【关键词】生态湖;水生生态系统;生物修复;节约型园林

1.生态湖建设应侧重的几个方面

建立人工湖的生态系统,就是在人为辅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廉价便捷的雨水、地表水、中水水资源补充水体,充分发挥人工湖蓄水、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并达到湖水循环平衡;同时适时、适量种植水生生物,投放各种鱼类、螺狮等动物,延长生物链,达到生态平衡,提高水质,减少整体排水、清泥或药物治理水污染巨额管理成本。保持水体良好地状态,就必须保持水体生态平衡,就必须保障有机质、营养盐的输入与输出或转化平衡,建立良好的食物链。在不影响景观效果情况下,不断增加产出效益,回用于人工湖的管理,逐步达到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实现园林建设的节水节约。

1.1注重自然景观设计

水体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的灵魂,因此,在设计时应师法本地域天然湖泊的自然形态、结构,突出湖中、岸边乡土植被的协调性,体现其自然的灵性,减少人工痕迹,而不是人工湖处处体现出人工的呆板痕迹。如湖壁直立,水面距地表很低,给人的感觉如同一池水,再如湖中少植物,不能与环境绿化背景融为一体,仿佛是一池死水、臭水……。

1.2注重水生生态平衡建立

水生生态平衡包括湖水的动态平衡,水生植物的配置和食物链三部分。湖水的动态平衡就是让湖水相对持续流动起来,并保持相对平衡。即让注入的湖水不间断地流入到湖中,并且与输出的湖水(如渗漏、蒸发、浇灌、溢出等)保持相对平衡。这样即增加了景观效果,又促进了水体的循环更换速度,提高水质,减少污染发生。水生植物配置是在湖中和沿岸浅水区配置不同功能的植物群落和不同景观效果的植物群落,在达到摸拟自然、情景交融的观赏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发挥其抗污、吸污、转化有害物质的作用,不断提高水生环境质量。

人工湖受地域、水深、水面大小等因素限制,水体是有限的,其自净能力较差,初步构成的水体生态系统非常容易出现失衡。因此,依据水体中生物的种类、数量研究其失衡的原因,并通过修复、完善食物链的方式进行人工干预,使水生生态趋向于平衡、稳定,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净化效果。

1.3合理减少建设、运营投入,增加经济收益

节约型园林建设在绿地建设中广泛体现,而在水体建设运营中还没有很重视,如最便捷廉价的雨水利用率很低,湖水重复利用率低,特别是水源紧缺的地区,而运营成本都很高,水体作为资源产出效益低,或根本没有产出效益,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应加强此方面工作,在资金方面也努力达到投入与产出的良好平衡和循环。

2.生态湖的建设

2.1湖体的建设

防渗处理是人工湖设计的软肋之一,相当多的防渗处理设计成硬质,如钢筋混凝土等。事实证明,这种设计问题很多,其防渗效果也会有诸多问题,如底板容易断裂和渗漏,且不易发觉和补救。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破坏了底质系统,使水质受到严重影响。水泥湖底、三合土湖底及三合土下增铺防渗膜的湖底,是常见湖底处理方式,防渗效果也较好。但从宏观方面,从湖的综合功能方面考虑不一定发挥的最好,应区别对待。在湖水来源充足便捷情况下,用水泥对湖底、湖壁进行简单的处理并留缝和用三合土处理较适宜。一是减少建设投入;二是加快湖水循环速度,增强了自净能力,提高了水质;三是大量地补充地下水。水体应有浅水区和深水区之分。部分浅水区作为水生植物种植区,深水区水深以不超过 2.0m为宜。湖水上下有温差,使水体能够进行上下循环,以补充水中的氧气,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应有的生态效应。驳岸形态多种多样,无论是自然式的植被驳岸和参差不齐的岩石驳岸,还是砌筑得整齐划一的规则式,各有特色,应各为不同的环境主题和建筑风格服务。但后者不宜多用,否则它彻底破坏了水岸的生态功能,减弱了亲水性,缺乏自然情趣,同时使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2.2湖水循环系统的建立

目前湖水的来源主要是地表水、雨水、中水、地下水和自来水。适宜用哪一种或几种水源,主要考虑供水量、供水时期和经济 3 个因素。最终坚持的原则是经济便捷。在所有的湖水来源中,用量最大的,也较普遍的较经济的是地表水、中水。雨水是最节约最容易利用的,但是在园林建设中,特别是节约型园林建设中还没有被重视利用。在雨季大量的雨水不仅白白地流失,而且大幅度地增加污水处理量,甚至对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损失。相反在旱季,则需要大量的地下水、自来水来补充,使管护成本巨增。在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的今天,充分利用雨水势在必行。

人工湖建成使用后,要对不同时期、不同季节的湖水输入量、输出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平衡分析,通过人工调配的办法保持湖水的相对动态平衡。必要时启动水循环设施、水过滤设备,以便使水景效果、水质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3.水质处理措施

目前人工湖的建设,一般只考虑景观手法和文化表现,不太多考虑水质治理问题,因此,建设与治理很少同步考虑。但由于一般人工湖没有按自然水理建设,大多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自净能力较差,且其内部结构不合理,加上外来物质的输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产生富营养化,最终使部分乃至整湖水质变差,严重影响水体美观。

3.1水体污染的原因

造成藻类滋生的条件:一是水体中富含氮磷元素。绿化管护工作中使用各种化肥,促进植物健壮生长。残留的未被植物吸收的氮磷随绿地地表径流进入湖中。氮、磷物质在水体中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在底泥中沉积,或以溶解性盐质形式溶于水中。二是缓慢的水流流态、流速、浅水。三是适宜的水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促进各种水生生物,物别是藻类异常繁殖和活性,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因此,藻类滋生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

3.2治理藻类的应急方法

物理方法:如挖掘底泥,注水冲稀,换水,循环过滤等等。前三种方式需要更换大量的水,对水资源相当匮乏的地区,势必要浪费宝贵的水资源。与引水、换水相比较,循环过滤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

化学方法: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漂白粉、明矾、硫酸亚铁等,虽然效果是立竿见影,但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久而久之,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而这种污染也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3.3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

水体污染的实质就是生态失衡。湖水污染后,仅靠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难以完成自净,而应急措施弊病较多,且只能暂缓水体的恶化速度,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加强。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难度较高,至今没有任何单一生物学、化学和物理的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生态治理与物理方法结合。 [科]

【参考文献】

[1]赵连有.节约型城市绿化的对策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