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的诊疗报告
2013-04-18刘长木福建省长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站363900
刘长木 福建省长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站 363900
仔猪水肿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断乳仔猪的一种毒血症。该病主要发生于断乳后1~3周营养良好、体格健壮的仔猪。其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病,病程短促、头部和胃壁等处出现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等。该病发病率低,但致死率高,对养猪业造成较大危害。2013年2月2日,长泰县岩溪镇某养猪户51头断乳仔猪发生头部水肿、运动失调,并伴有轻度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畜主用黄连素和氨苄青霉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晚上死亡5头,次日到我站求诊。现将该病例的诊疗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有的正常,有的稍微偏高一点;患猪发病前1~2 d常有轻度腹泻,眼结膜潮红,脸部、眼睑、颈部和腹部皮下等处出现明显水肿;病初兴奋不安,反应敏感,盲目行走或转圈;随着病情发展,出现神经症状,肌肉颤抖、走路摇晃;后期麻痹、卧地不起,磨牙,发出呻吟或嘶哑叫声,口吐白沫,心跳疾速,呼吸困难,四肢呈划水状运动,最后昏迷死亡。
2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猪,可见胃壁及肠系膜水肿尤为突出,胃贲门黏膜水肿厚度达2~3 cm,切开水肿部,可见黏膜层与肌层之间有一层胶冻样水肿,无色或黄色;大肠系膜、胆囊、喉头、直肠周围也常有水肿,淋巴结水肿、充血,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空气则凝成胶冻状。肾包膜水肿,肺脏瘀血水肿,膀胱黏膜轻度出血,呈现出血性肠炎。
3 实验室检查
3.1 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病死猪的肝、心血、肠系膜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单个或成对,有鞭毛、能运动、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3.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取病料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37℃培养24 h,在麦康凯平板上长出光滑、湿润、凸起的红色菌落。挑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与涂片中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阴性杆菌。3.3 生化试验 取该菌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尿素等发酵管中,密封后在37℃恒温箱内培养24 h,结果该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不发酵蔗糖,不产生H2S,不分解尿素。3.4 药敏试验 取分离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分离菌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磺胺嘧啶高敏;对庆大霉素、土霉素中敏;对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不敏感。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结合发病日龄、体况,初步诊断为仔猪水肿病。
5 防治
5.1 预防 (1)加强仔猪断乳前后的饲养管理。断乳不要太突然,更换饲料要有一个过渡,特别是断乳2周内饲料中蛋白含量不能过高。(2)断乳2周内在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粉可预防该病。(3)仔猪断乳后及时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每头肌注1 mL。
5.2 治疗 (1)对发病猪进行了隔离治疗,对未发病猪进行预防。(2)发病猪群全群每头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1 mL。(3)发病猪每头肌注20%磺胺嘧啶4 mL,每天1次,连用3 d。(4)重病猪每头除肌注20%磺胺嘧啶4 mL外,再静注25%葡萄糖50 mL、维生素C 10 mL、速尿6 mg/kg体重、安钠咖10 mL、地塞米松 4 mL,每天 1 次,连用 3 d。(5)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粉,连用7 d。
经采取上述综合防治措施,3 d后疫情得到控制,其他猪再未发病,发病的10头患猪,除5头病情严重的猪死亡外,其他5头全部治愈。
6 讨论与小结
1)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动物肠道中,饲料骤变、天气变冷、气候多变、饲养管理不善、卫生状况差、消毒不严等可促使该病发生。因此,建议断乳前保育栏应全面消毒,并保持干燥卫生,断乳后应继续饲喂几天乳猪料,再逐渐过渡到小猪料。
2)仔猪出现神经症状时,应与猪链球菌病鉴别,杜绝误诊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仔猪水肿病主要是营养良好的仔猪易发生,多在断乳后1~3周发生以眼睑等部位水肿,而猪链球菌病则无眼睑等部位水肿和不分仔猪体况、日龄均可发生。
3)根据仔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应及时补铁和亚硒酸钠维生素E,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降低机体对水肿病的敏感性,减少该病的发生。
4)发生仔猪水肿病时,应及早发现、及时诊断、早期治疗,以利尿排毒、抑菌、强心、补液,改善饲养管理、消除应激为治疗原则,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