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文风”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广东卫视《午间新闻》“走转改”的成功探索

2013-04-18黄粤雕

视听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风栏目

■黄粤雕

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登台亮相以来,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在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在这背后,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文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2012年12月,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再次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的文风;强调说真话、写实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和“应景”文章;要力求报道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中宣部就改进文风作如此具体的要求,并不多见;内容之细致、实在,让人们眼前一亮,精神一振。

2012年年初,广东卫视《午间新闻》栏目被确定为频道提升影响力与收视率的试验田和突破口。4月份开始,栏目持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改革。特别是紧密结合全国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积极改进文风,回归新闻原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一年之后的今天,《午间新闻》已经焕然一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午间时段,该栏目全国收视份额提升30%以上,成为广东卫视频道所有新闻栏目中的收视领跑者。实践证明,“改文风”是新闻栏目求生存、求发展最根本的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栏目的生命线。

一、从被动“挨骂”变为主动“求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虽起源于顶层设计,却非常贴近新闻现实,对于整个新闻界而言,“走转改”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一剂良药,更是出路。对于广东卫视《午间新闻》来说,更是如此。《午间新闻》的改版、改革恰逢“走转改”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全面铺开的大好时机,高举“走转改”这面大旗成为当然的选择。

改版前,广东卫视《午间新闻》栏目在广东电视台所有频道的新闻栏目中,是个“小”字辈:人员少(区区4个编辑)、时间短(30分钟,其它栏目时长动辄60分钟,甚至两个小时)、影响小(收视常年维持在中等水平)、没活力(古板生硬、老气横秋)。不仅挨领导批评,更受观众诟病。显然,这样的栏目不加以彻底改变是很难有生机、肯定要被市场淘汰掉的。

栏目小,包袱也小,牵涉的利益面不会太多;栏目小,受到的关注度也不高。这样可以轻装上阵,说干就干,这都是栏目改革利好的一面。

改版前,《午间新闻》有着典型的电视新闻栏目“通病”。比如,提要、导语不够口语化,也不够吸引人,不能很好地为栏目发挥“广告”的作用;标题提示性不够强,冲击力、吸引力不足;套话、空话仍未禁绝,令人不舒服甚至反感,语言不够鲜活、丰富;部分记者、编辑喜欢用形容词和副词,对新闻事实进行人为修饰,损害新闻的客观性;非新闻语言(如文件语言)、非电视语言(如书面语)仍然比较常见;直白甚至僵硬的叙事比较普遍,多数记者、编辑不善于故事性、冲突性语境下叙事,表达缺乏张力和吸引力;解说词与镜头“两张皮”问题仍然比较普遍;在运用图示、动画表现方面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类似“图文电视”的陈旧表现方法依然存在;效果声、国际声依然普遍被忽视;栏目包装手法陈旧、播报语态僵化;等等。

“走转改”成为栏目求生存、求发展的一个法宝。栏目所有改版的参与者都充分认识到,必须虚心学习,借鉴他人,主动求变,改进文风,才有一线希望,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二、调整节目结构,改变版面风格

一个新闻栏目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栏目的改版,涉及到采编播各个环节,而最为核心的就是新闻节目本身,也就是采编这个环节。

“改文风”首先要改变节目结构、版面风格。一档30分钟的新闻栏目,“播什么”是栏目成功与否最为关键的因素。在选材、选题方面,改版前,基本上是“守株待兔”,有什么播什么,而且多数报道局限于省内新闻,面目生硬、呆板。改版后,《午间新闻》强化策划,每天晚上的晚编会有时开到深夜12点,为第二天的版面做足准备,当天上午再根据最新情况充实版面。

栏目明确提出强化社会民生热点报道。根据频道定下的全国性收视考核指标,拓宽视野,选题立足广东,突出毗邻港澳台的特色,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内容上普遍兼顾微观的民生和宏观的民生,兼顾重大性和贴近性,两者形成密不可分的“双核”。在贴近这个概念上下更大的功夫,时间贴近(当天或者当下)是必须的,而与受众心理的贴近更重要,更体现“三贴近”。具体说就是紧扣社会热点,紧贴社会关切。

1.注意杜绝各地、各类“工作总结生硬加贴民生标签”的“新闻联播体”。回归新闻本源,做有故事、有细节、有亮点、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而非感觉假大空的报道。

2.不断强化自主独家发现的主题或典型报道。只要按新闻规律办事,主题报道和典型报道一样可以鲜活、立体、感人至深。比如《转型升级故事》系列,就能以小见大、以简寓繁、以人为镜、以景寓意,从一个侧面、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反映企业、地区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怎样成功转型升级的硬道理。

3.舍得给调查式、发现式报道版面。调查式报道可以充分展示求证、追问、解惑的过程,新闻气息特别浓厚,新闻魅力十分突出。如汕尾市陆丰公安局党委委员——“房爷”拥有两个身份证、192套房产的报道,就层层挖掘,层层深入追问,很吸引人。

4.下功夫研究并强化科技、体育、文化、新知、时尚等方面的报道。

传播新知识,倡导新风尚,加大文化新创意、科技新发明、体育新视野、时尚新知识、社会新风尚等方面的报道,既有助于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有助于提高栏目的吸引力。蛇年春节期间,面对外来工的大迁徙、春节的衣食住行等各种问题,《午间新闻》特别注意服务性信息的报道,开辟新栏目名字就叫《温馨提示》,如年花怎样保养、喝醉酒怎么办、烟花爆竹伤及身体如何自救、长途驾驶怎样防范财物被盗,等等,使新闻有关怀、有温度。

5.强化直播。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无论省内还是省外,都尽量安排记者直播连线报道,突出现场感。这是提升新闻性、改进报道语态的有效途径。能用现场声音的尽量少用解说,能现场解说完成的尽量不采用后期制作。新闻现场是电视新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宝,不应以题材大小作为判断用或不用的唯一依据。如汕尾塌楼事故、国庆假期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云南彝良地震、河南义昌塌桥等,都采用大量的直播连线报道。

6.注重提示、解读服务。发生重大事件时,及时增加“权威发布”、“真相调查”等内容,为公众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充分的提示,帮助公众透彻了解。重大政策发布时,增加“政策解读”等内容,充分运用多种电视化手段,从相关社会群体具体关切的角度及时解读,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广东异地高考细则、农民工积分入户、新交规的实施等。

三、改变新闻语态,提升公信力

解决了“播什么”,还必须强化“怎么播”,也就是改变新闻语态。《午间新闻》栏目定位为“正能量的公共新闻”,以有别于一片“灰暗”色彩的民生新闻栏目。栏目改版后,虽然人员增加到8人,但只有3个隶属栏目自身的报道热点新闻的记者,90%的版面都是选编其它栏目记者的稿件,这就特别考验编辑的功夫。在自采力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在缺乏独家、首家新闻的严峻现实面前,在资讯格外发达的今天,新闻的“料”并不缺乏,关键是你能否独具慧眼,强化编辑、综合、归纳、创新功能,端出比别人更美味的新闻大餐。

当下的中国舆论环境,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一个时期。现在常常说“两个舆论场”,而且两个舆论场经常出现交锋,特别是这两年随着微博的兴起,交锋更加激烈和频繁。我们深知,能够触碰人心的报道不一定要有很大的叙事,完全可以从报道普通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中赢得社会的共鸣,而且这样的报道会更有穿透力。体现在新闻表述方式、语言语态上,就是要学习群众的生动语言,借鉴网络媒体的新鲜语言,强化贴近性、现场感、真实度。

《午间新闻》的编辑、记者都是80后的年轻人,都是紧贴时代潮流的“网络达人”,有较好的文字功底,有激情有活力,有渴望创新的冲动,他们跃跃欲试勇挑重担,不到半年就达到了预期目标。

解决提要不吸引人的问题,讲大白话,注重民生视角,适当运用故事化、悬念化设计,努力实现提要语言的准确、生动、优美。标题借鉴新闻网站处理标题的成功做法,短小精悍,鲜明生动,一目了然,强化冲击力和吸引力。导语讲大白话,更朴实、自然、贴近,加强串联功能。列出文稿写作的“联播忌语”,也就是常见的套话、空话,前后期共同把关剔除。倡导记者编辑用短句和“小”词,避免用复句和大而无当的词。尽量减少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用事实说话,把水分挤干。声画制作方面强化现场声和记者现场报道。

总体上说,改文风,难在创新表达。空话连篇、夸张浮泛的不良文风,读者生厌、群众反感。改进新闻报道文风,关键是“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善于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力避“长空假”,践行“短实新”,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要以创新赢得观众,创新报道形式,写短文、讲实话、发有用的报道,多运用平实、清新、鲜活的语言,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多制作准确鲜明、新颖醒目的标题,多编发现场感强、信息量大的报道,使版面更活更靓,从而不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改进栏目包装和播报风格,增强贴近性和感染力

1.改栏目包装。播出背景板和栏目头重新设计制作,以蓝、白、红为基调,全球视野,格调清新,简洁大气,富有现代感。小栏目和标题的字体改为粗黑体,字距适中,放大到看起来突出醒目。片尾以轻松活泼的软新闻加配音乐缓缓结束,每天的片尾都是新的。

2.改播报风格。主持人是栏目的窗口形象,其形象气质、口才表达、学识见解、性格修养、应变能力等都直接影响栏目的美誉度。改版伊始,栏目就根据确立的“清新活泼”的风格,在全台挑选合适的主持人,一个基本的要求是:重在有思想、有见解,勇于跳出字正腔圆的播报框框,能全身心融入到节目里面。几个月下来,《午间新闻》一改以往居高临下、一板正经、严肃有余亲和不足的播报风格。语态变得温婉,节奏变得更轻快,表情变得更放松,基本上做到了“清新、活泼、大方”,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

五、回应社会热点和百姓关切,大力做好言论专栏

如何“让文字沾上露珠”,做有观点有态度的新闻?《午间新闻》改版后,特别注重做好言论专栏。抓住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及时推出《午间快评》、《今日时评》,抢占舆论高地,掌握话语权。

评论是媒体的一面旗帜,是媒体的思想导向。去年以来,《午间新闻》推出了一大批有分量的时评,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和百姓关切。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是场大考》、《小小课桌载不动教育许多愁》、《“狗占人座”令社会文明蒙羞》、《落实责任 为校车护航》、《必须刹住浪费歪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不能再听而不闻》、《“反浪费”不许造假账》、《春运汹涌的警示》、《雾霾最危险信号 呼唤最有力行动》、《房产公示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等。把正确的观点、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小中见大。这些评论主题重大,但篇幅不长,多在300字左右。尽管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将观点和道理讲得实实在在、清清楚楚。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评论避免用大话、空话、套话、书面话,追求口语化、通俗化、可视化。语言朴实、文风清新,讲的是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让人喜欢听、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受启发,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猜你喜欢

文风栏目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约稿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栏目稿约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