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来自民间的发明创造
2013-04-17张亚晨
张亚晨
在最近开幕的北京科博会上,北京发明协会推荐了一批民间发明项目参加展出。我在参展项目中,看到了一款新产品(手板)样机,叫“鲜肉切片机”,是一位企业退休老者自主发明制作的。
其功能很应时,冷冻肉卷不是有掺假让食客不敢吃吗?现在可以让食客直接看着鲜肉切成片。其效果很实在,肉片厚薄均匀、码放整齐,省时省力效率蛮高。
据了解,这项发明其实在2009年就出现了,央视等媒体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引来大量求购产品者慕名询问。然而时至今日,该项目还处于手板样机阶段。
大量求购产品的现象,说明这类产品大有市场(餐饮业及家用);做为一个家电人的观察分析,也认定这类产品尚为空白,且目前厨电行业竞争激烈,企业急需新品出现。
为何一项挺好的产品创意或技术创新不太容易产业化呢?这不是个例,而具有普遍性,甚至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一大悲哀。
我们习惯了只关注企业的创新,而忽略了民间的发明;政府也对企业的创新有扶持,而无法将扶持之手延伸到民间。其实,民间藏高手 ,他们的发明往往更贴近需求,民间有智慧,他们的创造往往更有颠覆性。
在当今的家电领域,对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意识和能力所及之范围,恐怕该想的都有人想了,该做的都有人做了,该试的也有人试了,要想突破和颠覆,要想出奇和出新,不是不可能,确是很困难了。而来自民间的发明创造,往往不拘一格,往往不受框架限制,往往“不按套路出牌”,因此,产生出新出奇,突破颠覆倒的产品和商业机会倒是存在可能。
关注来自民间的发明不失为一条企业创新之路,利用好来自民间的创意不失为一种企业拓展思路的创新方式。
但不得不承认,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制约了民间发明项目的孵化和产业化。
这些不利因素包括:
—渠道缺失。作为民间发明人个体,尤其是非专业的和飞本领域的发明人,往往远离特定行业,远离目标企业,没有相互沟通的渠道或机会,缺少利用大众媒体传播的能力或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
—资金缺乏。民间发明人,往往资金有限,对项目的孵化能力有限,没有把项目实物化、样品化的充足资金,即使做出手板样机,也显粗糙,或体现不出项目的优势所在,与能引起投资人或合作方兴趣的程度相差甚远。
—专业不足。出于朴素的能力,本能的认知,民间发明人的发明或实物样机,其形态、其结构、其工艺需求、其成本预期等等不一定与产业化要求相吻合,而这种不吻合正是企业特别在意的,这种不吻合容易让关注者忽略了项目本身的创意价值和潜在的利用价值。其实,发明人未必就是工程师,两种能力不能相提并论。对民间发明人的要求过高是不现实的,通过创意本身或粗糙的样品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市场价值才是企业应在特别关注的。
—麻杆打狼,两头害怕。这也是阻碍民间发明人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因素。受当前社会诚信度低下和知识产权环境恶劣的影响,民间发明人个体担心抗衡不了企业的强势,企业又担心转不住与个人合作的“把柄”。民间发明人若谨小慎微遮遮掩掩,则无法说服企业合作,若将项目和盘托出,则恐企业不再合作;民间发明人往往希望先有现金入账,而企业则愿意先挣钱再回报;民间发明人担心挣钱后把控不了企业,而企业则担心先付钱后发明人玩消失。
—价值观错位。民间发明人通常都认为自己的发明付出了心血,填补了空白,很金贵,价值高,前景好,谁能合作则谁能先得利,希望企业有同样的认定;企业则并不十分认可软劳动的价值,不敢或愿意先吃螃蟹,前景好比不了现在就能钱生钱(不想经历产品和市场的孵化培育过程,只关注今天投入明天就能产出的项目,对后天才能产出的项目只是观望或不予理睬)。
—合作条件。上述一系列因素,也导致了在合作条件和合作方式上的不合拍。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政府是可以在其中有所作为的,比如将现行的仅对企业实行的创新基金政策扩展到也适用于个人、资助建设面向民间发明人的技术孵化平台、对与民间发明人合作的企业给予奖励等等。但不论什么方式,都需要政府、社会乃至企业,对现有思维和机制进行反思、调整或改革,尤其是扶持资金的管理机制、项目评估确认机制等,会有很大难度和不小风险,可不解除有难度和有风险的制约因素,能改变现状吗?
除非不想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