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辅导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2013-04-16庞广富
庞广富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0 引 言
职业院校是我国未来企业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的摇篮,他们的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道德素养将对日后我国企业的运作有著息息相关的作用。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如今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着众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实践教育的开展。故在实践教育中巧妙地运用心理指导法,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现在笔者根据自己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整理出下文,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 影响实践教学的学生心理因素分析
由于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个性心理相当复杂,一旦进入相对开放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必然会带来授课与管理上的诸多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厌学心理
这是近年来职教同仁反应最为强烈的学生心理问题。当教师在进行理论课讲解的时候,总有些学生萎靡不振、想入非非或者伏案打瞌睡,而课余时间到宿舍去巡查,则会发现他们很活跃甚至亢奋,与课堂上简直判若两人,只是充沛的精力却用于各种游戏之上。进入实训场合时候,厌学的学生则对操作无动于衷、心不在焉,即使是教师手把手地教,他们依然置若罔闻。笔者从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调查中得知,有66%的学生认为干扰专心学习的原因是自己想心事;当笔者提出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意志去克制自己胡思乱想的时候,学生多认为实践学习枯燥乏味,甚至还说自己在幻想中的世界比实际中的世界更有成就感[1]。
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由于职业院校生源素质所决定:一方面高校持续扩招,另一方面适龄青年人口基数却逐步下降(如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大幅度降到930万人左右,而招生计划总数攀升至675万人),部分职业院校由于特色与优势尚未彰显,在生源大战中难免处于劣势,自然导致录取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差,适应能力有限,并由此产生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甚至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
厌学心理再加上自卑情绪,极易导致学生消沉不振。就笔者任教过的一个职业班,学生由中职学生“直升”而来,而他们初中毕业进入中职学校就读时,是实行无分数门槛录取。这导致了他们长期以“落水者”、“边缘人”的心态自居,不自觉地形成了自我评价低、压抑和承受能力脆弱为特征的心理,是为妨碍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负面因素。
1.2 交往障碍
实践教学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在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际交往如果处置不当,不但会影响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会给青年学生生活和人格发展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正如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2]。笔者经过仔细考察,存在着敌对、心理封闭、忧郁、自负、自私、嫉妒、逆反和偏执等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意识地设置“交往距离”来保护自己,但在实践教学中由于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而引发摩擦,心理承受脆弱的学生很容易引发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害怕当着老师同学们的面进行实训操作,并伴有情绪波动、脸红、心跳过速、心慌、出汗、发抖、憋闷等反应,甚至出现植物神经紊乱症状,这种情形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纠正,还会加剧自闭、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
造成学生交往障碍的气质因素并不占主要方面。无可讳言,气质上属于抑郁质的学生确实存在着柔弱易倦、多愁善感、胆小怕事、忸怩和孤僻的倾向;但是实践经验也表明,这类学生又往往具有待人诚恳、善良等优点,只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人际交往中同样游刃有余。
世界观、人生观的偏差才是诱发学生不良心理倾向的主要原因,而这又与社会、家庭关系密切。通过调查心理偏差学生的成长历程,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保护、溺爱和干预,单亲家庭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农村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的粗暴简单或者放任自流,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对社会的冷漠、自我防卫意识过强等等,都给学生种下了不良心理之根。再者,“90后”的学生很早就通过网络认识世界,甚至网络不是辅助工具而是占据了生活空间的“半壁江山”,由于青年学生自控能力差,上网以娱乐休闲、寻求刺激、填补空虚为主要目的,因此很多颓废、混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黄、赌、毒”等精神垃圾通过网络渗透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对自悲心理、自私自利心理和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倾向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以上剖析,作为教育者应该对问题学生多一份理解、关爱和恻隐之心,而非冷漠、厌烦,如此方能更好地“传业、授道、解惑”。
2 激励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激励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被广泛运用,它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工作绩效=能力×激励。作为管理者,要想办法激发员工动机,运用动机强化行为,把工作目标变成员工自己的需要,使他们积极地、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实践教学是模拟职业环境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途径,因此激励教学在其中有着广泛发挥的空间[3]。
2.1 认清危机确立目标
激励方法有外在激励(表扬、嘉奖、认可等)和内在激励(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胜任感、成就感)两种,相对而言,后者效果比较持久。
要做到内在激励,首先要在实训之中,结合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营造一个“危机”氛围,将危机感渗透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进入实训的第一节课起,就要正告学生,实践教学与生产相联系,直接接触到新技术、新工艺,扩大知识网络,是别的教学环节所无法替代的,也是同学们日后能否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立足之地的关键步骤。把他们对就业的需求转化为学习的动机,从而摆脱对学习消极怠慢的心态,代之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其次,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根据心理学原理: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激发对象对目标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激发动力就越大。一般而言,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领会能力,制定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难度中等的目标,巧妙地把学生的成就感、胜任感直接与学习目标相挂钩,从而调节他们的学习动机,避免挫伤他们积极性。所制定的目标要具体落实到每个学习小组乃至每个学生,使他们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引导学生强化训练、考察探究、自主学习,在享受到光荣感和成就感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活动。
2.2 情感激励强化合作
实践教学的另一重点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职业道德,而情感激励是培养团队合作和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根据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指导学生实践的经验教训,教师可以总结出影响学生团体合作的情绪因素如下:模拟班组领导的作风、能力和管理方法,模拟的同事关系,实训工作环境的照明、噪音、安全等因素。
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作为实训工作组织者的教师要对学生反复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道理,(模拟领导)班团干,要利用青年学生对榜样的崇拜和模仿心理,树立起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以文明的谈吐、公平的奖惩、严谨的作风、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技术,作为其他同学的学习、工作、相处的楷模。2)在实践教学中巧妙设置技能比赛。因为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尤其是在竞赛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更要求学生快速地梳理知识与经验来应对,教学效果远高于平时,而且技能比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竞赛,除了深化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协同一致完成整个系统的任务,从而拉近同学们的人际关系。3)善于设置人性化的实训环境。实训时间长,会使得学生逐渐产生厌烦心理,教师通过播放温馨、积极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内心得到共鸣,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3 及时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实践教学的点睛之笔。该工作的核心理论假设是: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Thompson,Davidson,&Barber,1995);当活动较成功时,个体就倾向于将成功归为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当活动失败时,个体就会认为失败是由一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Vispoel&Austin,1995)[4]。
根据教学的实际经验,归因训练。1)信息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反馈可以使学生随时知道自己在实训中的成绩如何,得失之处何在,然后针对问题,分析原因,以达到修正行为、改进工作的目的。2)召开比赛总结:教师及时在实训现场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给学生评分,让学生评议之后指出优点和不足,各小组内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语言和书面总结等。好表现、好胜是青年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教师引导获胜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告诫优等生不可固步自封,而要再接再厉;还要引导失利的学生将其归因于努力不够,教育他们不可因此而自卑,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归因激励既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又有助于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强化集体荣誉感。
3 学生实践受挫的心理疏导
3.1 学生受挫心理透析
“人生逆境十有八九”,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难免遭受挫折。学生受挫后的普遍反应是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如愤怒、不安、冷漠、病态固执、幻想等等,严重者则会导致心理失去平衡,情绪激烈而紊乱,行为失去控制,给自己和集体都带来不良影响[5]。造成学生挫折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
3.1.1 主观因素
由于成长环境或者学习基础薄弱等因素而造成心理脆弱的学生,挫折容忍力也相对低,在实践教学中稍遇不顺就惊慌失措。
3.1.2 客观原因
1)管理的压力:无论是校内仿真实训还是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师都习惯以成绩的好坏来设定对学生的奖惩,从而形成组织目标(要求学生服从)与学生个人动机之间产生冲突,在角色转化过程中学生难免因不适而焦虑不安。2)人际关系:性格迥异的教师、学生和挂靠单位的员工近距离地接触,难免诸多摩擦,以致投下心理阴影。3)实践教育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然而课本知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差距,将两者有效连接,对于学习基础并不扎实的很多学生而言是件难事,“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差距所造成的心理落差,难免使受挫学生灰心丧气。
3.2 引导学生走出挫折心理阴影
3.2.1 正视挫折、端正方向
自我期望值过高是造成学生挫折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应该采取容忍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找出“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现实我”与“理想我”差距,告诫他们要去除不正确的幻想,走向现实、端正奋斗方向。
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对挫折的态度。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企业产权结合、经济效应、企业文化和生存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层次认识,强化他们艰苦创业、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名利观,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如此方能使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勇于面对现实、养成认真、冷静、客观地分析实训中受挫原因的习惯,把挫折当做磨砺自己的机会。
3.2.2 心理宣泄法和咨询法的使用
对于学生受挫后所产生的心理失衡,可以根据企业管理心理学的习惯做法,引导他们把紧张情绪发泄出来,恢复理智状态,达到心理平衡。这些方法主要有:通过写日记发泄压抑、不满情绪;在实践总结会上发表意见,老师和同学认真耐心听取;开设实践指导老师信箱,接受学生的个别倾诉。有少数学生,由于性格过于内向而导致受挫心理久久萦绕于胸,但是又不善于同其他同学交流而宣泄情绪的,教师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在对他们反映的内容严守秘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方向性引导。
4 实践创新的心理指导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当务之急。首先,这是由办学目标所决定:职业院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级技术人才,以填补我国人才结构中的巨大缺口,就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其次,这是铸就职业院校良好形象的途径:一些院校实践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师生积极性,也引起社会上的一些误解,要改善办学形象,必先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充实实践教育。
鉴于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其创新教育着眼点在于技术层面上(诸如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改进、服务水准提高和产品质量保证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与研究型院校注重培养理论创新能力还是有区别的。
为了在实践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对所从事的实训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创新情感和创业的需要。此诚如古人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新兴趣不但能转化为创新动机,而且会提升学生创新智能的发展。教师平时进行教学研究,需要有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同样道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实训场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去独立实践、思考。
案例1:2010年6月,笔者在北海进出口加工区指导学生进行电类专业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车间实训的时候,为了让学生领会整体控制线路和线路中的每一个基本环节、每一块电路的工作原理都关系着机械的正常运转,特地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将被控车间的整个线路细分为若干个基本控制环节,并画出基本线路控制图,找出各基本控制线路之间关系;当学生们成功操纵貌似复杂的电路时候,都兴趣盎然地投入下一步实训。
4.2 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发班级创新气氛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创造工程奠基者奥斯本所发明的智力激励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被广泛运用,同样也适用于模拟企业环境进行实训的学生。头脑风暴法的关键是将实训学生编成若干小组,通过开会的形式,相互启发、相互讨论,把对问题的主要看法聚集起来去解决。该方法的优点是有效地克服职业院校学生因为基础差而产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从而释放思维潜能,提出新观点[7]。
案例2: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习惯性地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设想组”和“专家组”各两组(每组10人)。“设想组”的基本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大量的观念,“专家组”的任务是负责对设想组提出的各种观念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设想组”的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以下原则:禁止批评(推迟判断)、自由畅想、多多益善(以量升质)和借题发挥。为了避免出现“设想组”成员担心“专家组”成员批评而不敢大胆发言的情形,笔者一般将对应两组学生分开。“专家组”在评价的时候,每个观点都要深思熟虑,注意吸取各观点的合理成分。“人们越是提出更多的设想,就越可能走上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设想组”和“专家组”经过头脑风暴式教学的洗礼,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得到拓展。
4.3 循序渐进地推动创新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切忌急于求成。因为学生的创新思想、习惯和行动是通过长期学习和实践逐步养成的。在这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缺点列举法”,不但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鼓励学生继续大胆进行错误尝试,进而引导学生正确总结别人和自己的经验,以放开心理包袱去勇敢创新。
5 营造诚信、和谐氛围以化解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对实践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但只要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可塑性强这一特点进行引导,营造诚信、和谐的氛围,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人际交往障碍的。
5.1 打造诚信团队
相互猜疑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而诚信是人际交往得以深入的保证。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畸形早熟”甚至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学生,其实在实际的人际交往经验还很缺乏的。以共同完成的实践任务为连接点,很多学生才真正的与性格迥异的同龄人进行全方位的深入交往;由于部分学生不能把握坦诚的尺度,或者表达方式不当,容易被别人所误解;当他们认为坦诚换不到回报的时候,又进入了一个极端——相互猜忌。西方学者对此早有研究,他们认为青年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期,内心活动丰富细腻而又不轻易显露,见解独立却不随便开口;因此他们一方面苛求开放式的交往,一方面又因为容易遭受挫折而导致自我保护的行为极端化[8]。
每当出现这类情况的时候,笔者一般采取以下步骤:首先,强调诚信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中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根。其次告诫要用开放、宽容的心态作为诚信交往的润滑剂。因为在团队合作中,误会和摩擦是难免的,要在坚持坦诚交往的同时,灵活变化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如果互相猜疑,吹毛求疵,一厢情愿地苛求对方,是对自己和团队的伤害。
5.2 塑造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
这是管理心理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实践经验,竟可以总结出学生交往障碍产生的大致过程:良好的愿望—遭遇冷酷的现实—交往的挫折与心理的创伤—自我保护的极端化—心理障碍—人际交往焦虑。而环境的感染力对人情绪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它通过情绪、情感的传递和交流来造成人对某种心理状态不由自主地服从,正所谓“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因此,就可以与挂靠企业联手,运用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通过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健康的价值观来端正大多数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当前各知名企业为了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非常重视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可以邀请资深企业管理人员为学生阐释企业文化里面所包含的教化功能、精神鼓励和制度约束等隐性理念,为学生精心营造健康、活泼、守纪的文化氛围。另外,在实践教育场合播放积极向上、耳熟能详的“红歌”,寓教于乐地营造气氛,也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勤奋、求实、进取的品格的有效途径。
案例3:在2011年6月实践教学的开始阶段,笔者带队的部分男生以为离开了学校就脱离了规章制度的约束,变得拖拉散漫起来,甚至还发生宿舍里玩牌、滋事的情形。从而导致部分内向的同学不堪其扰,情绪恶化,关系紧张。经邀请企业带队师傅,根据企业规章制度和文化内涵,为学生们制定班训以奖勤罚懒、严肃风气,并把操行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带队师傅还一再告诫学生:企业的成败在于员工,员工从每一个细节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协助能力。刚柔相济之下,学生风气大为改观,随地吐痰、散漫拖拉、衣冠不整的现象在互相提醒和自我约束中逐渐消失,而协助共赢的行为则在相互感染中逐步培养起来;曾经情绪愤懑不平、焦虑的学生也敞开心扉、活泼开朗起来;实践教学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通过心理辅导法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水平,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职教界的广大同仁应该齐心协力,摸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为中国职教事业添砖加瓦。
[1] 周岚.浅谈职业学生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5(5):189.
[2] 李晖.心理素质培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95.
[3]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6.
[4](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43.
[5] 晏清才.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95-112.
[6] 倪卫东.职业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5):36.
[7] A·F·奥斯本.创造性想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54.
[8] Musa C,Kostogianni N,Lepine JP.The Fear of NegativeEvalua⁃tion scale[J].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French version,Encephale,2004,3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