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2013-04-16戴艳
戴 艳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1 特色专业的定义
特色专业是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和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高校的特色专业在教学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课程体系、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和较高的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好,办学效益高,是一个质量高、标准高、水平高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
2 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按专业来划分的,因此,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专业建设的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
在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按照自己的办学定位,明确专业发展的个性化目标,根据目前已有的专业优势,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竞争力的目的.
然而,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立项、轻建设”、人员冗余,沟通不畅,激励不足,后评价制度缺失等现象,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难保.以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3 特色专业建设存的相关建议
3.1 建立平衡矩阵型组织结构
高职院校一般建立的垂直型的组织结构,各行政职能部门只注重自己领域,注重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专业建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与各级部门沟通过程中.建议可以对特色专业建设采取矩阵型的组织结构,分纵横两套体系完成项目任务,纵向表示领导职能体系下所要建设的各个项目,横向表示专业建设项目中为完成项目任务而临时组成的各行政机构.如图1所示:
图1 矩阵型组织结构图
在矩阵型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时间进度、资金分配、成本控制、人员调动,一切活动围绕项目展开,各行政机构为专业特色提供服务,可以提高专业建设的效率,缩短专业建设的建设周期,减少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有羽绒人员冗余、沟通不畅造成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可以节约项目建设的成本.根据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特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避免了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促进参与项目建设的各部门之间信息畅通,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时间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提高项目建设效率.
着眼于项目的执行、管理和监督,在每一个项目团队内部,可将其分为专业建设指导小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小组、教材建设小组、实践教学研究小组、督察组等几个部分.指导小组负责协调与沟通,负责职业背景分析,制定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建设小组负责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编写与高职教育特点相适应的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小组负责引进和培养人才,组织各种教研、调研、考察活动,引进行业生产者进校开展实践教学,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实践教学研究小组负责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环节,促进实现“校企结合”和“顶岗实习”;督察组对各个小组的建设进度、质量、内容进行监督,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及时反馈,督促整改.
3.2 建设畅通的沟通渠道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活动多,任务重,不仅涉及到的项目团队的工作人员,还涉及系部、教务处、财务处、科研处、校企合作办公室等行政管理机构,特色专业建设主管部门,如教务处、科研处,要及时将与特色专业建设有关的信息上情下达,项目负责人要及时将特色专业建设的执行和变动情况进行反馈,做到下情上达,各个子项目的参与人员要资源共享,平行沟通.
如果人员和人员、人员和部门、部门和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就会耽误特色专业的建设,特色专业建设低效率运转,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盲目建设,常常会使建设成果半途而废,推倒重来,事倍功半,影响建设进度、浪费建设资源和资金、建设质量难保、挫败项目团队士气.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各行政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横向沟通少,教师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家庭责任中,沟通恰恰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忽视的.
通过沟通,在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的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有效的控制项目建设的发展.有效的沟通,不仅能获取信息的速度,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进度,同时能协调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改善团队工作氛围,也是保证特色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应该运用沟通的各种方式,如图2,充分发挥它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图2 沟通的方式
3.3 激励机制有待改进
人不激不奋.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中,也说明了人有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除了在项目建设中设立岗位责任制,还要对参与项目建设的成员进行激励,调动所有参与人员的积极性.而在我院的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激励手段单一、有限,激励标准和原则不明确等问题.激励手段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极为有限,激励没有明确标准,只要参与,都同等对待,不能很好的体现激励的作用[36].教师也是人,都有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需求,即使“经济人”,也是“自我实现人”,即需要精神上的刺激,也需要经济上的鼓励;同时,参与者的付出有多有少,建设质量有好坏之分,学校管理部门和项目该负责人也要心中有数,区别激励,树立榜样和先进,如果无视榜样的先进的付出,就会起到“反激励”的作用,打击榜样和先进的工作积极性,团队建设缺乏士气,质量难以保证.
3.4 做好立项前的调研工作
特色专业的立项应根据地域、行业发展的要求,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地方发展.然而,在具体立项过程中,由于受时间、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论证程序走过场、走形式,立项之前并未充分了解行业背景和地域背景,还存在着闭门造车、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特色难显,影响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在立项前,应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一是外部环境调研,了解专业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岗位背景,根据外贸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了解专业建设和人才需求脱节之处;二是做好内部环境调研,在掌握自身底细的同时,通过走访,了解其他院校同专业在做什么,做到“知己知彼”,根据专业设置、办学定位和规模、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经费投入、实训基地等方面设置参照体系,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借鉴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差异化发展,培养特质.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初衷,还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对高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质量的监控不能仅满足于项目检查组的中期检查和完工时的验收检查,要与学生相联系,与实训基地联系,与用人单位联系,在建设期内和项目验收后都要做好毕业生去向的跟踪管理,收集实训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特色专业建设质量进一步改进.
3.5 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估体系
高职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主要的评估部门为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往往有从事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领导组成专家组,项目成果进行评估.评估的过程也往往是面对一摞摞厚厚的纸质材料进行评判,时间匆促,对于这些材料的审阅变成了草草翻阅,评价角度也局限于教育者的立场.然而,高职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社会、学生本人、用人单位等多个利益相关体.各个利益相关体自身的立场和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对于专业建设质量的评判标准也截然不同.因此,对于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应设立多元化的质量评判标准,以此满足不同利益体的需求.所以,对于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成果的评估,应有教育主管部门主导,转变为多元化评估主体主导,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质量评估体系,如图3所示,这一体系,也体现了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图3 多元化质量评估体系
3.6 重视项目管理的后评价阶段
各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结项后,没有对特色专业建设继续进行跟踪管理,或者对管理内容缺乏评价.有些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对跟踪管理和后评价制度存在片面的认识,因为后评价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却几乎没有资金回报,疏于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和后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专业的长期发展,制约了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发挥成效.如果申请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只是为了获得资金支持,而忽视实质性的建设成果,就会造成建设项目经费、人力物力资源白白流失.作为跟踪管理的重要内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缺少后评价制度是不完整的,专业建设成果会大打折扣.建设期内专业发展的再好,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监督管理,信息反馈,就会出现偏差和问题,对专业建设没有后评价的盲目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1〕粟荔.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郑志翔.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3〕陈哲亮.高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管理问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4〕张坚,郑开玲.抓研究,重实践,提升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广西师范大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验总结[J].高教论坛,2010(04):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