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3-04-15付伟赵俊权杜国祯
付伟 赵俊权 杜国祯
摘要:青藏高原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大气、水源、土壤、草原、生物等保持着原生的洁净状态,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理想之地,高寒草地也是当地牧民赖以生存和世代经营的基础。结合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影响,从放牧生态系统的“结构—需求—供给”角度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探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 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13)01008405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地跨西藏、青海省全境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占中国领土面积的26%,平均海拔4 000 m,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又被视为除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冷源、生态源、水源和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一个脆弱生态系统,在其253×l04km2的面积上森林生态系统仅占8.6%,草地生态系统占50.9%,农田生态系统占1.7%,湿地生态系统占0.1%,湖泊生态系统占1.2%。其他37.5%的面积为冰川雪被、沙漠戈壁和荒漠\[1\]。青藏高原的草地不仅是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基地,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1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概述
青藏高原是我国天然高寒草地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这里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天然高寒草地面积1.28×108hm2\[2\]。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 m以上的高寒草地可利用草地面积达1.059亿hm2,其中,西藏0.57亿hm2,青海0.38亿hm2,川西北0.073亿hm2,甘南0.036亿hm2,占北方草原区(2.2亿hm2)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8.20%\[3\]。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种类包括高寒草甸、高寒灌木、高寒草地和高寒荒漠,高寒草地面积居各种类型草地之首。
2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当地群众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止风沙、净化空气的作用,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是地球上独特的基因库\[4\]。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放牧生态系统和最大的草地系统之一,约有1.3亿hm2的牧场和7 000万的家畜\[5\]。
在青藏高原的放牧生态系统中,草畜平衡是核心,放牧强度和频率直接影响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进而影响家畜生产力、草地恢复力和稳定性。研究草地植被的生长变化,是优化草地生态系统,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以草地生态系统最优模型为科学管理的依据,才能使草地既满足最大的经济效益,又实现草地的生态功效,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6\]。
2.1 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的影响
放牧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干预,不仅改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形态特征,也会改变草地的生产力、物种的结构和多样性。放牧也会直接影响草地的养分和物质的循环以及草地的演替方式。由于全年6~7个月处于负温状态,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植物群落以寒冷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牧草生长季短,产草量低,净第一生产力为200~500 g/(m2·a)\[7\],因此,过高的放牧强度容易造成“黑土滩”退化草地,而且一旦破坏较难恢复。
放牧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干扰方式,对植物群落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8\]。高寒草地植被对放牧有一定的耐受性,轻度放牧有利于刺激可食性牧草的生长,增加其在群落中的比例,在群落中占主导地位。中等程度的放牧使群落资源的复杂度和丰富度增加,增强草地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一方面,草地在合理的载畜量时,家畜采食牧草能够刺激植物单位叶面积光合速率的提高,植物利用补偿作用,使储存于各组织和器官中的碳水化合物得到补偿。同时,在进化过程中,植物发展了防卫机制,食草动物亦随之产生有关的适应性,即植物与食草动物产生协同进化作用;另一方面,重度放牧条件下,当草地超过了它的载畜量时,家畜采食牧草会抑制草地植物的生长,因为随着家畜数量增加,对草地植被的采食强度和频率加大,干扰过于剧烈,减少了有机质向土壤中的输入,植物的补偿性生长小于家畜采食的部分。同时,过度放牧改变了植物的竞争格局,增加了竞争排除,最终可能导致草地植物群落产量、高度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2.2 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的影响
放牧通过采食、践踏和排泄物等3种形式影响草地\[9\]。适度放牧对土壤有积极的影响,但长期过度放牧会使生态系统崩溃。不合理的放牧会导致土壤紧实,持水量减少,影响土壤腐殖质和氮的积累,使土壤退化。
动物的践踏和排泄活动都会对草地产生双重作用。适宜的践踏活动使土壤的渗透性和通气性提高,加快种子的萌发,有利于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稳定,但高强度的践踏活动会增加土壤紧实度,降低其渗透性和通气性,从而影响草地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引起草地的退化;一定数量的家畜排泄物可参与草地的物质循环,向土壤补给营养物质,但过多的家畜粪便超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的分解能力,使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运行,破坏草地的植被结构和土壤结构的动态平衡,导致草地的退化。另外,由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中的微生物因地处高寒地区,分解和转化养分速率较慢,对高寒草地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影响更大,动物的践踏和排泄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产生的负面作用会更强烈。
3 放牧生态系统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可持续利用关系
3.1 放牧生态系统的草地可持续利用内涵
草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行为,对草地进行开发和经营,从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10\]。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本质是在不同尺度及不同等级层次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相互冲突目标之间的权衡与取舍。草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发展性、可持续性、公平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这种可持续性强调,在时间尺度上,当代人的需要不能够危害和削弱后代人对草地资源系统及其产品的需求\[10\]。因此,草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在特定区域内,草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再生能力维持稳定的发展,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最佳综合效益\[11\]。放牧生态系统的草地可持续利用是维持草畜平衡,使草地畜牧业从单一经济目标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综合功能目标转变,构建更具发展潜力和可持续的青藏高原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
3.2 放牧生态系统“结构—需求—供给”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可持续利用关系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息息相关,从生态学的角度可分析放牧生态系统的结构,从经济学的角度可分析放牧生态系统的需求与供给,最后形成放牧生态系统“结构—需求—供给”。
“结构”代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特征”,即不同植物种类组成的生物系统,用植物群落类型和特征来描述。良好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结构是实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结构”决定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生产力又决定着“供给”。对于放牧生态系统来说,植物群落通过提供第一性生产和生态环境效益分别满足畜牧业的生产需求和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需求。1.059亿hm2的高寒草地,每年生产近2亿t的可食牧草,由1 300万头牦牛、5 000万只绵羊和其他一些草食家畜转化成近30万t牛、羊肉,2万t羊毛和近40万t的鲜奶及奶制品\[3\]。同时,“需求”与“供给”两者不可分离。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其最主要的需求是提供第一性物质生产以满足牧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
3.2.1 满足牧民的需求是前提 满足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中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维系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由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相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相对简单的放牧生态系统的经营利用方式,通过草地→牲畜→市场几个环节,最终以货币等形式来满足牧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和发展。所以,保持一定的牲畜数量并维系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是其重要内容。
3.2.2 实现合理的草畜平衡,载畜量是关键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过度放牧,超载现象严重,尤其是西藏地区。要实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实现合理的草地载畜量,达到草畜平衡。2011年西藏自治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据其当前产草量和其他途径等获得的可利用饲草饲料总量,综合考虑牧民正常生活需要等其他因素核定载畜量,作为草畜平衡载畜量(表1)。建立合理的草畜平衡载畜量和减畜量至关重要,可指导今后3~5年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据。
4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合理放牧,优化放牧生态系统草地群落结构
放牧强度是放牧管理的中心环节,因此,合理放牧是决定放牧生态系统草地群落结构的关键。合理放牧是指在牧草全生育期内,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安排使用不同类型草地,有计划地放牧。既能充分利用生育期的光、热、水资源,使其具有最大的生产率,又能延长草地利用年限,保护草地资源,发挥高寒草地潜在的饲用价值。合理放牧包括确定合理的放牧率以及在时间、空间上对不同类型草地的合理利用等,可利用季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分配载畜量。蔚俊等\[12\]将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分为冷季放牧草地、暖季放牧草地和全年放牧草地,并针对不同的草地进行载畜量的分析,得出暖季放牧草地较冷季草地退化轻,而全年放牧草地不分季节利用,重复利用次数多,超载过牧现象严重。草地季节利用不平衡会引起草地资源的浪费,赵英伟等\[13\]通过对西藏高寒草地资源的分析认为,西藏草地季节利用不平衡,除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草地外,西藏中低海拔的冷季草地利用过度;而高海拔暖季型草地较利用不充分。
同时,要做到放牧时期正确、放牧强度适宜和划区轮牧,还要结合一定的禁牧和休牧措施,减少冬春放牧地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草地资源的最大效能,实现放牧草地的优化控制,防止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加快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4.2 转变畜牧业的经营方式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牧区畜牧业在发展方式上长期依赖天然草地的自然再生产和动物性初级畜产品的产出,农牧民增收主要依靠牲畜数量增长,这种生产方式过度消耗草地资源,其结果表现为高消耗、高风险、高土地密集,低产出、低效益、低附加值,因此,难以摆脱“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靠天养畜、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因此,要实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利用和保护好现有草地,促使草地畜牧业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方向转变。
4.2.1 发展草地特色畜牧业产业链 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青藏高原是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之一,自然环境仍处于原始或半原始状态,大气、水源、土壤、草原和生物等都保持着原生的洁净状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为代表的牲畜在高寒草地自由放牧,采食天然牧草,基本不补含有添加剂的人工饲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生产有机畜产品和功能性畜产品的理想之地。在当前国际、国内普遍关注肉类、奶类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形势下,要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的优势,同时还要利用高原草地景观资源、藏传文化资源发展观光畜牧业、草原生态旅游,引进先进的草地经营理念,形成兼顾草原旅游和资源保护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特色畜牧业产业链(图1),使青藏高原特色畜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草地特色畜牧业产业链包括产业链前端、中端和后端,草地特色畜牧业产业链前端利用高原独特的景观和牧草资源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产业链中端生产加工特色畜产品、有机食品和功能性畜产品;产业链后端进行销售流通,通过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手段开拓国内外市场,树立青藏高原特色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最后根据需求对草地进行不同的管理和恢复,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产业转型模式,实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2.2 探索社区参与式的草地联户经营模式 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推行草地承包到户责任制,牧业生产趋于以单个牧户为主体。尽管草地承包到户责任制有利于明确草地资源的使用权,避免“公地悲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分散的经营方式缺乏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的条件,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会对牧区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社区成员的交流学习、传统藏族文化的传承等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草地承包到户,家庭式经营的基础上,必须对现有草地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联户经营模式是指在草地承包责任制推进过程中,联户体内的牧民通过自发联合实现的以社会为基础的草地资源共管模式\[14\]。联户经营介于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之间,其内部具有自身的内生制度,内生制度使得联合体内的成员可共同使用集体内部的草地资源,保证草地的合理利用,实现联户体内部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这也是社区参与式管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即一个联户体就是一个小社区,多个小社区就组成了一个大社区。
青藏高原社区参与式的草地联户经营可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草地资源的分布和气候特征等条件合理地选择草地使用方式,不仅可以使分散的管理变得相对集中,还有利于社区牧民广泛地参与社区资源管理工作,提高社区牧民利用与管理草地资源的能力。
4.3 建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草地生态补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草地的退化、沙化、超载程度和有效载畜量等,有计划地实施以草定畜、减畜补偿等措施。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2007年中央1号文件更加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15\]。2003~2009年,国家安排退牧还草资金共115.75亿元,平均每年16.54亿元,平均4.5元/hm2\[16\],青藏高原的草地生态补偿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10年,西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6亿元,用于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牧民生产性补贴和畜牧良种补贴等方面,支持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西藏在2011年获得中央财政补助奖励资金203 941万元,其中,禁牧补助资金77 628万元,草畜平衡奖励114 693万元,牧草良种补贴1 060万元,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7 600万元,畜牧良种补贴2 960万元;同时,西藏自治区配套经费预算3 495万元,用于草地资源普查、草原生态监测、配套畜牧良种补贴及工作经费等方面。通过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从源头上扭转草原生态环境退化趋势。
对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应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实行“草畜平衡”的动态管理,充分考虑“人—草—畜”3个要素,将社区、生态评估机构和监督机构引进其中,与政府、企业、牧民“六位一体”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交易为基础,生态评估为参考,社区牧民参与,监督机构进行监督反馈,补偿主体和补偿方式多样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牧民增收的双重效益,推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走上“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2\] 谢高地,鲁春霞,肖玉,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J\].山地学报,2003,21(2):50-55.
\[3\] 石生光.高寒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草食动物,2008,28(6):46-49.
\[4\] 苏才旦,更藏卓玛.青海省海南州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9(3):98-100.
\[5\] 贺有龙,周华坤,赵新全,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J\].草业与畜牧,2008(11):1-9.
\[6\] 赵俊权.18种引进优良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7\] 王宝山,尕玛加,张玉.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高寒草甸草原的形成机制和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7(2):72-77.
\[8\] McIntyre S,Lavorel S,Landsberg J.Disturbance response in vegetationtoward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functional reait\[J\].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1999(10):621-630.
\[9\] 侯扶江,常生华,于应文,等.放牧家畜的践踏作用研究评述\[J\].生态学报,2004,24(4):784-789.
\[10\] 丁勇.天然草地放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家庭牧场的视角\[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8.
\[11\] 刘黎明,谢花林,赵英伟.我国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4):43-46.
\[12\] 蔚俊,龙瑞军,高新才,等.甘肃甘南地区草畜平衡现状与发展对策\[J\].草原与草坪,2007(3):52-56.
\[13\] 赵英伟,刘黎明.西藏高寒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评价与管理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3(6):404-408.
\[14\] 韦惠兰,鲁斌.玛曲草场单户与联户经营的比较制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06-409.
\[15\] 朱立博,王世新,陈旭呈,等.浅谈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J\].草原与草坪,2008(3):74-77.
\[16\] 蒲小鹏,师尚礼,杨明.中国古代主要草原保护法规及其思想对现代草原保护工作的启示\[J\].草原与草坪,2011(5):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