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013-04-15王建兵张德罡田青

草原与草坪 2013年1期
关键词:治理对策

王建兵 张德罡 田青

摘要:在半农半牧地区,草原资源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实施使土地被过分细分到户,导致草地的破碎化。研究表明:强化草原管理有利于以草定畜,严格控制牲畜饲养量,草地超载及代牧现象减少;畜种改良使得传统的草原放牧向半放牧半舍饲过渡,大牲畜的饲养量出现大幅度减少;草地破碎化使得草地退化以定居点和水源为中心,沿着牧道呈一定的梯度形成辐射状的区域性草地退化趋势。通过草地的联户承包,共同经营管理,促进了草畜平衡制度的顺利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草畜矛盾,减缓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

关键词:半农半牧区;自然和人为因素;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 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13)01005406

目前,我国草原退化形势依然严峻,已有的草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不确定性等复杂特征\[1\]。在气候变化和人口剧增双重压力的胁迫下,由于资源利用与管理不合理,草原破坏十分严重,退化速度惊人,造成草原退化、沙化和荒漠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对草地资源的管理失当\[2\]。草原产权制度与草地过度利用密不可分,产权制度设计的缺陷和制度供给的滞后性使草地的使用和保护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诱发了牧民掠夺式经营行为的发生,致使天然草原被长期过度利用\[3\]。在明晰草地产权的政策需求下,草原私有化的过程迅速推进,无论是非洲还是亚洲,大多数的草地逐步转化为私有草地。另外,许多国家的发展机构都在积极进行草地联合或合作经营的试验,各种类型的草地共管模式在许多地方被借鉴或复制。在草原产权制度的研究中,经济学家认为明晰的产权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调建立高效的产权制度\[4\]。而研究资源管理的学者认为不同的资源适应不同的产权制度,强调产权要建立在不同资源属性的基础上\[5\]。草地资源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效率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平问题,而是一个多方面目标集合体,因此,在草地管理中,既要考虑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要保证在草地上生存的牧民的生计问题。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牧区草地逐渐承包到户,但是,草原承包并没能遏止草原继续退化,反而草地退化与牧民分化状况在加剧,牧区贫困率普遍上升,出现了“私地悲剧”,草地退化已经影响到这些少数民族的生存、社会稳定甚至民族文化的流存\[6\]。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和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的影响,原有的草地植被系统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演化,草地生产力水平逐渐降低。加之不合理利用,草地退化严重,产草量大幅度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已严重威胁到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7\]。半农半牧区草原家庭责任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发展,但在草地面积有限的地区却使得草地被过分细分,导致草地破碎化,影响了牲畜的移动,从而引起草原的退化和破坏。牧户作为草地资源的最基本的经营主体、直接使用者,在草地保护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西部牧区草地保护建设的微观主体和草地保护建设的真正实施者。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牧户草地保护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草地保护建设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所在\[8\]。在草地承包责任制推进过程中,牧民自发联合建立了草地资源共管模式\[9\]。联户组织形成的一个主要动因是节约围栏的成本,每个联户需要的只是把他们共同土地之外的边界围起来,至于如何使用土地则在联户内部通过协商来解决。联户组织是农民协会的雏形,在草地使用和管理方面起到较大的协调作用。牧民们有着强烈的联户意愿,他们由于家族亲情、共用生产设施、互相帮助降低畜牧生产不确定性和解决水源限制等原因,最终选择了联户经营。草地联户经营模式是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特征相吻合、介于集体经营和个体经营之问的高效草地利用模式,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原貌和演替进程,而且有利于游牧文化的传承,是遏制草原进一步退化的根本手段\[10\]。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永昌县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东邻武威市、民勤县、西连山丹县,南靠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南与青海门源县毗邻,北和金川区接壤,辖区面积7 439.27 km2。最低海拔1 454 m,最高海拔4 442 m。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为185 mm,降水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6~9月。马营沟村是永昌县牧业比重最大的村,牧业比重占70%以上。该村共有8个社,农牧户526户,2 155人,耕地面积224万hm2,草原面积0.87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0.51万hm2,牲畜饲养量2.4万个羊单位,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耗牛、黄牛等。草原类型是典型的山地草原类,主要可食植被有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蒿草(Kobresia myosuroides)、针茅(Stipa capillat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草地早熟禾(Poa pretensis)、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等。

2 研究方法

研究区基本情况和草原产权的调查主要是以查阅永昌县县志和新城子镇志为主,并且结合查阅县区乡下发和制定的各种文件、制度、办法获得,对于一些文献记录不清或歧义的内容通过走访离任的各级干部和老牧民进行资料的甄别和补充。为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进行小组半结构访谈。草原面积、养畜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人口数等数据通过查阅乡镇和村里的统计台帐,整理获得。

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计算。用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ArcGIS9.3进行牧区图绘制。

3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牧业生产的影响

3.1 制度变化对养畜量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草原为封建社会的农牧主私有,普通农牧民没有草地和牲畜,只能终年为草地和牲畜的拥有者干活,这种私有制的封建制度,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草原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由于历史原因,草地界线不清,造成了诸多的草原纠纷。1952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派出工作组实地调查,多方协商,考虑照顾少数民族和军马发展的原因,签定了《五二草原协议》,文件只确定了放牧界线,未说明行政界线或土地归属所有\[11\]。1972年新城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为了明确内部放牧区域,召开各大队支部书记和畜牧主任会议,规定了队与队之间的临时放牧界线。为了保护草地和草种,防止退化,于1982、1983年分别在头群门、西马莲沟围栏草原各为13.3 hm2。这是第1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草原围栏。2005年成立草地划分小组,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20人组成,依据草地地形、草地质量,按村—社—组—户逐级选择实施联户承包,并根据草地质量进行草原载畜量核定。

马营沟村所在的新城子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牧业一直占有较高的比重。1956年,全镇有大牲畜4 679头,其中,马880匹,占18.81%;牛1 859头,39.73%;驴1 936匹,占41.37%。羊有16 836只,其中,绵羊13 220只,山羊3 616只。从1958年开始,由于政策上一些变化,畜牧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到1963年底,5年的时间牲畜量不仅没有增加,还出现了减少,与1957年的4 838头(匹)相比,大牲畜量减少了501头(匹),下降了10.35%。1964年新城子、南河坝两个公社合并为新城子人民公社,全社有大牲畜5 200头(匹),羊24 353只。农业合作化以后,为了应对3年困难时期,保证生活基本需求,开始大力发展养殖,按照羊只的品种,采取大、小、强、弱、公、母分群放牧,并有专人进行精细管理。到1965年山羊发展到9 330只,比1956年的3 616只增长158%。由于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革新,畜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驴的养殖量大幅度下降,1985年末驴的存栏数只有1 013头,比1956年减少923头,下降了47.67%。

自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各类专业户蓬勃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85年,全镇有养殖专业户439户,其中养牛专业户111户,养牛4 963头,养羊专业户328户,养羊15 653只。但同期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牧民为了自身的利益,出现了代牧户。1985年全镇有32户是代牧户,使草原载畜量不断增大,草原产草量下降严重,草原开始出现明显的退化。从这一时期开始,农牧民的收入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将羊只饲养量与当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P<0.01),说明其收入增加与羊只饲养量的增加呈明显的正相关(图1)。而同一时期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较为平缓,为0.66%。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也说明,目前草地退化的影响因素中,人口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草原围栏使得草地所有权进一步明确,承包户增强了对草地的管理,以草定畜、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等先进管理手段得到充分应用,牲畜饲养量下降,草地超载及代牧现象减少,草原生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经过3年围栏休牧轮牧,草地植被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植被盖度和生物量都得到提高。

3.2 畜种改良对饲养量的影响

新城子镇历史上就具有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主要饲养藏羊和蒙古羊。建国前永昌县设有西北绵羊改进处,用细毛羊改良绵羊。建国后,从1960年开始用新疆细毛羊为父本进行绵羊人工授精。由于所选品种不适应当地低温气候,初产羔羊毛少体弱,不耐寒,成活率较低,加之牧区对细毛羊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细毛羊养殖的发展比较缓慢,到1975年才有一、二代细毛羊1 844只。1978年后,细毛羊的养殖量发生了大幅度的增长,社员从肃南县的皇城种羊场引进新品种的细毛羊,到1985年,细毛羊的养殖量达了14 540只。

近几年,农牧民通过畜种改良,同时养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能繁母羊和羔羊存栏量增加,并且由传统的草原放牧向半放牧半舍饲过渡,大牲畜的饲养量出现了减少。2006年开始,畜产品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羊的需求量和消费量持续增加,并且收购价格也不断增高,上涨幅度达到100%以上,极大地刺激了牧民的养羊热情,羊只饲养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表1)。

3.3 降水量对牧业生产的影响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引起长时间植物被休眠后的植被生产力的剧烈波动,但从时间和数量来看,这种生产力的波动又是不可预测的。在一些干旱地区,生产水平在干旱时会降低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12\],气候变化对生产力影响远大于载畜量调节\[13\]。植物生物量对干旱季和干旱的反应剧烈,说明气候因素对干旱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析永昌县1960~2005年历年平均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变化数据(图2),发现项目区降水量波动明显,70年代降水量较平均值多,降水量年均最大变化率达到60%以上,80年代以后降水量持续处于较低的水平,平均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30%\[14\]。降水量的大幅度波动,造成草产量年际间的不平衡,但是从饲养量来看与草的生产量波动没有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无论草地变化情况如何,牧民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饲养量没有调整并且持续增加,加剧了对草地的索取,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3.4 草地破碎化对牧业生产的影响

草原承包经营明确了草原的经营权和使用权,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但由于人为限制畜群流动和草原的细分,在一些地区对草原生态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项目区共有草地0.47万hm2,526户,2 086人,根据村—社—组—户的模式将草原承包到户。草原承包到户后,由于分到每一户的草地面积都比较小,呈条块化分布,水源和牧道等共同使用,轮牧等传统的草原利用方式无法进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逐渐丧失。牲畜在小范围的草地活动及在同一牧道去获取水源,造成草地严重的反复践踏,草地退化加速。在水源和定居点周围牧道众多、重叠利用,草地被人畜往返践踏,使得草地退化以定居点和水源为中心,沿着牧道呈一定的梯度形成辐射状的区域性草地退化模式(图3)。项目点的马营村1社3组16户牧民自发实行联户经营,只对共同的外围草地进行了围栏,内部只有打草地围栏。按照就近自愿的原则,相临的1~4号,5~8号,9、11、13、15号和10、12、14、16号草地的牧民进行了联户,每户自觉遵守草畜平衡要求,按照承包地的大小饲养相应比例的基础牲畜,并实行划区轮牧,通过草地整合,草地联合草地逐渐向大户集中,促进了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图4)。

4 讨论与结论

随着牧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牲畜饲养规模的增加,定居放牧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人们认为由于环境的多变性,植物群落从根本上是被不同的非平衡的过程控制,在这一过程中,植物和牲畜动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15\]。围栏建设有利于草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的界定和保护,在相当程度上防止了偷牧现象的发生,草地的产草能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16\]。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被细分成小块,由于面积过小,影响了牲畜的移动,从而导致产出的减少和草地的破坏。草原细分过程中强调草原的公平占有,但是牧区的精英会占用大量草原,从而造成草原占有不均,并进而使贫困牧民的生活无以为继\[17\]。

共有产权制度经常会被作为一个放大的个人,强调不同团体之间要保持清晰的界限。但共有草原的管理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地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问题,草地管理制度嵌入在社会和文化中\[18\]。以地缘或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或两个以上牧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将所承包的草地进行联合\[19\],实行划区轮牧、双层经营是联户经营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还包括社区成员之间的互惠制度、信任关系和地方规范,这些根植于地方传统的制度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促进社区集体行动。为草原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提高了牧民的组织化程度。

联户经营能够使牧民之间的分工更加合理,促使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去从事畜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增加牧民收入。由于牧场的联户经营,使资源相对集中地整合在一起,有利于一些有经营能力和生产技能的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联户经营和草地流转紧密结合,为草地合法流转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20\]。通过草地的联户承包,在牧户之间自然形成了监督机制,有效地控制了牲畜超载。通过共同经营管理,便于草原监督,每户饲养量有外部监督(草原监理)和内部监督(牧民相互监督),解决了超载过牧的难题,杜绝了单户经营瞒报牲畜数量,掠夺性过牧等影响草原退化现象的发生,有利地促进了草畜平衡制度的顺利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草畜矛盾,遏制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侯向阳,尹燕亭,丁勇.中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草业学报,2011,20(2):262-269.

\[2\] 杨理.完善草地资源管理制度探析\[J\].内蒙古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6):33-36.

\[3\] 赵成章,龙瑞军,马永欢,等.草地产权制度对过度放牧的影响——以肃南县红石窝乡调查为例\[J\].草业学报,2005,14(1):1-5.

\[4\]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4.

\[5\]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

\[6\] 汪玺,铁穆尔,张德罡.裕固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J\].草原与草坪,2012,31(2):76-78.

\[7\] 苏才旦,周雷.共和盆地温性草原物候期草地生产力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草业科学,2009,26(5):38-43.

\[8\] 郑华伟,张文秀,周福星,等.阿坝州草地退化中的牧户行为分析——来自红原和若尔盖的调查\[J\].新疆农垦经济,2008(9):9-14.

\[9\] 韦惠兰,鲁斌.玛曲草场单户与联户经营的比较制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06-409.

\[10\] 韦惠兰,孙喜涛.制度视域下草原退化原因分析-以甘南玛曲草原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0(6):62-65.

\[11\] 王勇,朱婧.论《甘肃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的执法监督问题\[J\].人大研究,2009(10):25-27.

\[12\] Paulsen H A J,Ares F N.Trends in carrying capacity and vegetation on an arid southwestern range\[J\].Range Manage,1961,14:78-83.

\[13\] 李晓敏,李柱."以畜控草"与新疆草畜平衡管理的探讨\[J\].草原与草坪,2012,32(5):75-78.

\[14\] 邓振镛,王鹤龄,王润元,等.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北坡农林牧业结构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国沙漠,2008,28(2):381-387.

\[15\] Scoones Ian.Living With Uncertainty:New directions in pastoral development in Africa\[M\].UK: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5.

\[16\] 聂学敏,石红霄,赵成章.基于参与性调查的退牧还草政策可持续性分析——以黄河源区为例\[J\].草原与草坪,2010,30(1):37-41.

\[17\] Mwangi E.Subdividing the Commons:Distributional Conflict in the Transition to Individual Property in Kenya's Maassailand\[J\].World Development,2007,35(5) :815-834.

\[18\] Mearns R.Community,collective action and common grazing:The case of postsocialist Mongolia,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J\].1996,32(3):297-339.

\[19\] 田艳丽,乔光华,乌云.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对联户经营模式的思考\[J\].乡镇经济,2009(4):58-62.

\[20\] 李亚荣,闫志辉,红 英,等.实行联户经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3):113-114.

猜你喜欢

治理对策
关于企业财务报表失真与治理对策探讨
清水河的呐喊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青海省杂多县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析
河南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析公路桥面铺装早期破坏原因及治理方法
跨学科大学生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
跨学科大学生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