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土地生态开发探讨

2013-04-13李志远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交错带藏区青海

李志远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0 引言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总是使生态效益让位于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或者只是简单强调对草地、耕地的保护和对一些建设用地的控制,而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说明我们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就要求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本文试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结合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的地域特点,对该区如何发展特色农牧业、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1 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土地生态开发的意义

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属我国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不理想,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更容易造成生态的破坏。 所以,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该区域的土地具有重要意义。

1.1 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质量

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通过土地平整,缩小不同田块之间的落差,土壤结构得到改良,有利于水分、养分均匀和及时地输送,可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土壤肥力有所增强。 另外,植树护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划区轮牧等工程既可以提高绿色植被覆盖率,更重要的是,也能够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减轻风沙危害。

1.2 保护和改善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

根据对规划区内耕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土地的效益比较分析和区域内整体生态环境的境况和要求,合理地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或优化中低产田,以扩大耕地面积等不同目标。 根据对草地破坏程度的大小,确定合理的畜群结构,实施“增牛压马、稳定绵羊、限制山羊”的策略,推广季节性禁牧、划区轮牧等模式[1],努力形成一条可循环的饲养繁殖之路,等等。 这样可以保护和改善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促进规划区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1.3 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一方面,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通过对当地的居民点、企业的合理规划布局,选择性投资和有效治理,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与此同时,通过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人们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生态系统中的各个部分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1.4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缓解人地矛盾

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满足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缓解了人地矛盾。 再加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为城市提供农产品或工业原料,在此基础上,使城市带动乡村,城乡协调发展。

2 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土地生态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生态文明发展是一项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原则,二是法律、风俗、经济规律等方面的原则。

2.1 土地生态方面的原则

这方面的原则包括生态结构原则、土地生态敏感性原则、土地生态限制因素原则、土地生态潜力原则。

2.1.1 土地生态结构原则

特定的生态环境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态群落,也被赋予了特定的生态功能,而这种生态功能就是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石,它限定了土地利用的格局。 要对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就必须事先对土地的组成、功能、土壤结构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明确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的限制因素、 发展方向和潜力。 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地带具有自身鲜明、特殊的生态结构,水文、土壤、植被等都比较特殊。 开发利用土地,就是要尽量在不违背土地本身生态结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和整合各生态系统优势。

2.1.2 土地生态敏感性原则

不同的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有的有较强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有的则极易受到破坏,且难以恢复[2],应依据土地的不同承受力规划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 就青海藏区而言,除了生态结构的特殊性之外,农牧交错带对外界因素的抗干扰能力弱、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不足,生态系统容易失衡,并且大都面临沙漠化的严峻形势。 因此,必须严格遵循土地生态敏感性原则。

2.1.3 土地生态限制因素原则

人有短板和长板,生态环境自身也有优势和劣势。 而土地的“短板”就是土地规划发展的限制因素。 这个因素是进行土地综合利用必须考虑的。 具体到青海藏区而言,土地生态限制因素主要有:植被类型的非均质性;地质结构的多元性;土壤基质的不稳定性等。 青海藏区实施生态文明发展,必须遵循土地生态限制因素原则。 对于土地生态限制因素,能改善的尽力改善,如果不行,则要尽量规避,不顾及土地“短板”而只顾发展“长板”,必将最终遭受失败。

2.1.4 土地生态潜力原则

土地生态潜力即生态系统在生态平衡的情况下能产生的最大效益,对于土地而言,就是土地的生产供应能力。 青海藏区土地生态发展必须遵循土地生态潜力原则,深入了解这里的土地生态潜力。 而了解这里的土地的生态潜力,就是为了对不同开发利用模式下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最优的土地利用模式。

2.2 符合法律法规、经济规律、民族习俗的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不仅仅是土地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循相关的经济规律,并符合当地风俗习惯(特别是民族习惯)。

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土地生态文明的发展是土地开发利用项目,涉及诸多法律法规,涉及政策导向,如果超越法律法规、违背政策导向行事,必将酿成严重后果。 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经济社会结构具有明显的不统一性,内部差异较大,如果土地开发利用项目只追求“多、快、省”,忽视相关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之置若罔闻,也终将得不偿失。 另外,即使一种土地开发项目本意和效用是好的,但还需要照顾到当地风俗习惯,特别是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要尊重民族习惯。 因为在我们中华民族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是该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必须得到尊重。 开发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关注民族文化习俗继承性、协调性、共融性,不可执意违背当地民族习惯,否则阻力会很大,效果也不一定好,甚至还会酿成一定的问题。

3 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土地生态开发的路径

3.1 转变发展模式,构建高附加值的农牧业循环体系[3]

要依据藏区农牧业的特点,积极促进原来以原料贸易为主的低端产业链向以新技术为纽带、具有高附加值的效益型农业转型,将肉、奶、药材、花卉、果蔬等产业的初次生产与深加工结合起来,建立多元产业结构。 在农牧业系统内的循环利用方面,一定要合理分配种养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打造农牧互补的产业模式。 比如,牲畜的粪便可以施予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而农作物的秸秆可以沤制沼气,开发能源;在草地利用方面,要强调季节性放牧,即冷季舍饲和暖季放牧,采取封育、移草、定畜等方法,大力推行草原集约化经营,建设人工草场等。 总之,尽可能形成农牧业自身系统内或系统间的良性循环。

3.2 大力发展藏区特色农牧业产品

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生态独特,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基础,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特色牧业产品。 一提到青海特色物种,人们会自然地想起牦牛。 牦牛全身都是宝,它的毛可以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角可以制工艺品,骨头是药材。 另外,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具有滋润肠胃的功效,营养价值颇高。这些方面都可以进行深度挖掘。目前,牦牛肉的加工产销产业链正在经朝着一体化方向健康发展。

(2)特色农业产品。 青稞酒、酥油茶是藏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青稞的知名度较高,具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功效,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日益关注,其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应该大力开发衍生产品,以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其实,青海的马铃薯价值也不低,它个大、质优、产量高,脱毒率居全国领先地位。 此外,青海的油菜籽颗粒饱满、出油率高,还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4],开发前景也很好。

(3)特色藏区药材。 都说虫草堪比黄金,其实,整体而言,藏医药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医药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虫草只是藏药材中被世人所熟知的其中一种,比较出名的藏药还有藏灵芝、藏雪莲、冬虫夏草、红景天、藏红花等。 但是,以往由于人们过度的采挖和自然环境不断改变,野生藏药材资源越来越少,并且藏药市场也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现象,影响了藏药材的良性发展。 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对数量庞杂的藏药材进行梳理,尤其是有关藏药材的化学成分、疗效、安全性等基础性研究要做扎实,对于人工条件下的藏药栽培要有突破,除了资本运营,更应该建立以技术性研究为基础的长久发展型产业链[5]。

3.3 努力开发特色生态旅游

随着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旅游的日益盛行,具有丰富旅游资源、深厚文化底蕴的青海大有发展的潜力[6]。 在一些生态较为脆弱、物种比较丰富、经济类型比较单一的地区(例如农牧交错地带),就可以适当地选择发展青藏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业,结合民族节日,融入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 青海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物质的积累和转化,适当的地方还可以带动花卉、果蔬产业的发展。

3.4 建立复区或缓冲区

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土地的开发利用涉及经济、社会、法律、政策、民族及农业、牧业、工商业、旅游业等方面,形成不同的小区域,需要有一些特殊的过渡性设置。为了在适当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影响生态平衡,可以建立一种复区或缓冲区,既可以是各种保护区,也可以是旅游区、隔离带等,并设置警戒线,确保土地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越所限定区域。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青海藏区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开发利用中,应当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而且,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带动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之协调发展[7]。 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建设“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和谐共荣”的新青海而贡献力量。

[1] 董孝斌,高旺盛. 提高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对策与建议[J]. 山地学报,2005,24(2):213-217.

[2] 高尚德,陈若凝.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C]//熊政春.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15.

[3] 李鸿霞.青海藏区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08(4):82-84.

[4] 李双元.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探研[J].青海社会科学,2010(2):86-91.

[5] 贾凤森,曾晓明.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初析[J].青海草业,2001,10(3):31-33.

[6] 王燕梅.青海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5):12-15.

[7] 陈薇.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 安徽农业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交错带藏区青海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大美青海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及其氮素截留效果研究进展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青海“闯关”
1987-2010年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