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理念创新探析
2013-04-13苏杭
苏 杭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篮球在我国是一项普及度高、竞技性和娱乐性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 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篮球课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显著作用。 但在大学中,却存在学生喜欢篮球活动而不喜欢篮球课的怪现象。 如何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于篮球课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篮球运动知识、提高篮球技能,自觉实现身心和谐、生活活跃、全面发展的目标,值得高校体育教师认真探索。
1 目前高校篮球公共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篮球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很多,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学评价不科学等等。 其中教学理念陈旧是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 重技术传授轻乐趣体验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要求技能、战术的传授和训练,教师为技术规范和战术方法而教,学生则为应付技术考核而学;加上高校体育教师一般都来自专业运动队(传统体校)或体育院校,很容易把一些专业训练的固定模式带入课堂教学,偏重技术动作的重复性训练,过于强调篮球运动的正规性和技术、战术的规范性,忽视了篮球运动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与健身性,忽略了学生的情绪感受。 于是,教学气氛“严肃、认真”有余而“活泼、热烈”不足,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苦于篮球规范的练习,枯燥乏味感觉过多,快乐体验大为减少,厌学情绪加重。 在结束篮球课学习后,没有动力也没有兴趣再坚持锻炼。 这既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也与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1.2 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
目前,我国高校篮球课教学存在两个极端。 一是“放任自流”:教师在学生上课集合后,仅组织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其余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由练习,很少传授给学生实战技巧。 致使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耍课”,必要的理论指导和体能、技能、战术的训练都被忽略了,很多学生上了一学期或是一年的篮球课,却不知道学了些什么,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过于重视技能的训练:不少教师仍习惯于“教师课上讲,学生课上听”的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师主导的单向性教学方式。 教学被异化成了对教案的机械搬运,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按照教师的要求重复练习让他们感到乏味的动作。 以上两个极端实质上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安排始终保持着控制的主动和极度的规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1]。
1.3 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
学生在体质、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各方面素质较好,不需怎么刻苦努力,体能指标和运动成绩也能达到优异。 但有些特体同学,虽然满怀对体育的热情,却很难达到统一要求。 同时,公共体育课还存在男女混合于一个班的情况。 教师若用统一的内容、进度、要求、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等进行以“一”驭“群”的教学,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元性,难免会造成学习效果“饥”、”饱”不均的现象,尤其容易挫伤部分能力有限的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削弱他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这就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终生体育意识,既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2]。
1.4 重技能考核轻综合评价
高校篮球教学的评价考核仍偏重于技能考试结果,评价手段比较单一,内容也存在缺失,教师都较为重视一次考核和仅对技术(如投篮、运球等)的考核,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要运球上篮多少次,或者是原地投篮的命中率。 学生就花大量时间来练习这些并不太实用的技术,造成了一种”应试”、被动学习的局面。 从评价功能的角度,这样做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不能公正、有效的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1.5 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养
篮球课应以促使学生发展身心素质、掌握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运动能力为主要目的,促使学生对篮球文化的深刻领悟,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以及协调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而当前高校篮球课往往只注重篮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对篮球文化的特点和功能的运用、传播,很难对大学生起到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升综合素养的作用。
2 创新教学理念,增强篮球公共课魅力的思考
体育教学理念是人们在特定的时代中关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观念、态度和信念,“是教育者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怎样的体育教学、应该怎么样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深刻认识”[3]。 创新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是目前高校篮球课公共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克服篮球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使之对大学生充满魅力的有效途径。
2.1 坚持“兴趣第一”、注重学生体验
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上篮球课多是从兴趣出发的,希望通过篮球运动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他们关注的大多并非自身篮球运动的竞技水平,而是通过篮球运动带来的健康、愉悦、放松的体验。 这就要求教师纠正过于强调篮球技术和战术水平的竞技化教学理念,明晰公共篮球课和篮球专业队训练的区别,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主要目标,突出篮球的健身功能。 本着”兴趣第一”的宗旨,把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2.1.1 通过技术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技术训练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篮球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以及战术的掌握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篮球活动重要因素之一。 篮球技术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如何既提高学生的篮球基本技能,又不让训练过程过于教条、呆板呢? 笔者认为,可以适当改变技术教学的形式,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比赛和游戏内容,比如,运球接力比赛、行进间上篮接力比赛、投篮比赛等,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加入所学技术动作等。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奋点、增强了娱乐性,也有利于强化技术动作,从而提高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
2.1.2 通过体能训练让学生体验乐趣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注重快速的攻防转换以及加强身体对抗,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克服对体能训练的恐惧心理,可以把一些拓展训练中的理念引入到体能训练中。 拓展训练中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把个人视为团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集体竞赛中,如果一人失误,则其所在整个团队就要“买单”。 在技术训练中,有很多需要团队配合的活动,教师就可以在其中加入体能训练,比如“运球接力”游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尽可能快速到达目标地点的同时避免出现失误,假如在运球过程中一名学生出现失误,导致其所在的整个队伍落后,那么,整个队伍就要接受“惩罚”,教师可以根据训练计划“罚”做15个俯卧撑,或者原地深蹲起等。 通过这种非刻意的体能训练,学生们既提高了技术、增强了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身体素质锻炼。 在素质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调整人员,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并得到锻炼,达到规定的强度要求。
2.1.3 通过积极鼓励让学生享受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 通过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简短的话语,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就会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享受上课的乐趣。学生的篮球水平有高有低,对于技术较好的学生,要鼓励其发挥带头作用,还要指出不足,促使其技术进一步提高;对于技术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则更要不断激励,及时肯定其进步,必要时可进行单独指导,使其信心不断增强,最终使整个集体的技术水平实现较大突破。
2.2 坚持以生为本、注重科学引导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宗旨,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 从学习任务和内容的设计,到教师的教法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的组织,再到考评体系的确定,都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领悟能力和身心健康的需求。
2.2.1 体现普及性
如前所述,高校公共篮球课是一个面向普通在校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篮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的基础上,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因此,应力求通过教学,让全体学生体味篮球文化,激发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兴趣,促进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篮球活动中。
2.2.2 增强娱乐性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改善人际关系。 因此,他们希望在篮球游戏和比赛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教师应运用快乐教学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造乐教乐学的课堂氛围。 篮球运动的魅力在于其明显的对抗性特征,在篮球教学中,要将“实战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要经常模拟“实战”的活动,进行对抗性练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比赛中体验篮球运动的快乐。
2.2.3 提升实效性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篮球竞技教学的体系,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结合比赛来进行技术教学,并及时在课堂上分层次进行实战演练。 这样,既可适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有助于学生保持对篮球课的持久兴趣。 学生可以在比赛中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巩固战术、技能,深刻领悟篮球文化,积极锻炼身心,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敢的作风,同时,比赛也凝聚了集体力量,体现了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 学生通过篮球课教学“一课多得”,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无疑更能提升篮球课的魅力[4]。
2.3 区别不同对象、实施因材施教
在篮球教学中,基于学生基础不同及男女条件差异,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教法,各有侧重的进行课堂教学。
2.3.1 分类教学
教学之始,教师应依据篮球的基本技术(运球、投篮、上篮等)对学生进行了解和大体分类。 第一类学生,热爱篮球运动,技术较为全面,身体素质较好,篮球运动水平较高,并熟悉篮球比赛规则,能够自主进行比赛。 第二类学生,基本懂得篮球规则,有一定的篮球基础,渴望提高篮球技术,可进行独立练习。 第三类学生,对篮球规则不熟悉,无法进行独立练习,需要教师进行特别指导。 分好等级后,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修改教学计划,采用分类教学。 对于第一类学生,可以传教授给他们更专业的篮球知识、技能,如战术配合、个人技术等,使他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篮球运动。 对于第二类学生,应从巩固基础入手,并使其更全面地了解篮球规则以及简单的技战术。 对于第三类学生,应先从基础抓起,首先要传授篮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篮球技术、基本篮球规则等初级内容,让他们熟悉基本技术,培养他们主动练习的兴趣。
2.3.2 男女有别
男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都参加或接触过篮球运动,并且运动积极性较高,对于男生技术水平的要求,要高于女生,并应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完善和提高。
一般女生篮球运动的特点则是基础较差,身体素质较为薄弱,且有生理周期,对篮球的热爱程度要低于男生。 教师应以培养兴趣和锻炼身体为主要目标,从基础教起,怀着特殊的耐心和关心对待学生的不适,当然,也要注意培养她们的坚强和毅力品质。 在课堂上,可安排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保障学生有足够的运动时间,循序渐进,降低体能训练强度和对抗性,在比赛的时候适当放宽规则尺度等。
总之,要分类指导、全面调动,让学生都有收获。
2.4 全面综合考量、实施科学评价
应改变忽略学生差异、“一刀切”、“一次定”的考核方法,制定更加灵活、全面的综合考核标准。
2.4.1 分类评价
在上述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当最后课程结业时,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 这样既可以达到考试评价的目的,又激发了全体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4.2 综合考量
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而言,学生参与是第一位的,为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可以划出一部分分数(比如总分的40%),这一部分分数的高低取决于学生上课的出勤、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 这种评定方式有利于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体育课学习,与教师共同创造和谐良好的课堂环境。
2.4.3 阶段测评
定时进行阶段性评价,可以使教师最直接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技术的掌握情况,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阶段性测评,教师还可以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及时评价和调整,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掌握适合自己的篮球知识,并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5 传播篮球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无疑,篮球公共课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但同时还应重视篮球文化的传播,发挥篮球文化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5.1 体现篮球文化的特点
应通过对篮球文化中的制度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篮球文化的社会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分析师生参与篮球活动所体现的身心素质、技术能力、战术意识、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社交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习相关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使学生领悟篮球文化的综合性;还可通过交流学习锻炼的体会,引导学生感悟篮球对于自己健身娱乐、锤炼意志、培养品质、发展个性的积极作用,并最终达到身体、情智、精神和能力完美统一的目标。
2.5.2 发挥篮球文化的功能
篮球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学习,分别开发。(1)滋润濡化。应通过教会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及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敢的意志品质,以及谦虚、守纪律的良好思想品德。 (2)凝聚疏导。 篮球课是篮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渠道之一,成功的教学活动,会使师生在情感和精神上产生共鸣,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5]。 同时,通过营造轻松舒畅、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展示自我,发挥潜能;排解压力,调节情绪;净化心灵,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等等。
3 结语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大学体育应该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2]为指导思想,大学篮球公共课更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先导,通过各种手段创新,提高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同时,以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篮球课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
[1] 杨楠. 高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当代体育科技,2012(16):47.
[2] 贾炜. 高校公共篮球课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4):176-178.
[3] 杨文斌. 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成就[J].湖北体育科技,2006(5):368-370.
[4] 温继怀. 高校篮球教学的理性思考[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5):111-112.
[5] 张健. 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初探[J]. 福建体育科技,2011(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