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2013-04-13陈其泰

关键词:君主史学救灾

主持人语:《淮阴师范学院学报》一向重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领域的研究,对于发表这一学科的成果长期予以支持。从2011年起,又开设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专栏,先后刊载了相关论文十余篇,反响甚好,受到读者的欢迎和专家的关注。尤为高兴的是,本期专栏承蒙瞿林东教授、朱士光教授、李华瑞教授三位知名学者惠赐大作,分别就古代历史理论、历史地理学学科史、古代救荒史研究的问题,贡献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史学理论领域的研究在近时期来获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多数学者认为,史学理论应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两个大的层面,前者是探讨客观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理论问题,后者则是探讨史学发展进程中的理论问题,当然有时二者会出现交叉、重叠。君主论的探讨,即属于历史理论的范围。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经历时间绵长,对君主论的探讨,是同剖析封建皇朝的盛衰教训、总结古代封建国家治理的规律紧密相联系的,因而其成果很受学界重视,并且堪称具有中国历史理论的民族特色。《说魏晋隋唐间的君主论》一文,上下贯通时间长达八百年,分析的问题如此之广,诚为不可多得。魏晋至隋唐时期,有关君主论的著作甚多,本文作者揭示其总的特点是:“正史”撰述走向兴盛,关于君主论的评论成为历史撰述和历史判断中的重要论题,而关于君主论和帝王论的专书、专文的出现则把这一论题的讨论推向深入。文章提纲挈领,从三个方面总括这一时期君主论的成就:(一)这一时期撰成的多部正史中,史家发表对帝王的评论,灵活地、很有针对性地将帝王的性格、作为,与皇朝的成败紧密结合起来。如范晔《后汉书》中称赞光武帝居安思危,妥当处理与西域、匈奴各族的关系,又能优抚中兴诸将,对于光武帝尊儒学、重教化,也予以高度评价。魏徵在《隋书》史论中,赞誉隋文帝的统一大业,分析隋炀帝思逞无厌之欲,荒淫无度,穷兵黩武,而导致隋亡,以此作为唐皇朝统治的鉴戒。(二)唐代虞世南《帝王略论》和唐太宗《帝范》两部专书,推动君主论探讨的深入。尤其是《帝范》,广泛地论述了君体、求贤、纳谏等专题,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结合唐太宗的“自省”、“自鉴”来阐述理想的帝王的准则,因而成为君主论的杰作。(三)记载唐太宗君臣问答的《贞观政要》,以“君道”为中心,广泛地讨论了“治国”与“修身”、“兼听”与“纳谏”、“居安思危”等问题,因而扩大了君主论的影响。这里应特别提出:作者发掘和总结“君主论”,目的是要从这一侧面,发掘和阐释古代史学家、政治家的政治智慧与历史智慧,揭示出其中对安邦治国、促进社会进步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赋予理论探讨以现实启示的价值。所以,文章中高度评价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凝炼而成的“君主论”,称之为“反映七世纪中华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通篇文章中,对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先正其身、求贤纳谏、居安思危、戒奢崇俭等命题,一再加以强调。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极其丰富,而道路起伏曲折,运用科学理论对此持久深入地探索,一定能不断取得一系列的创获,以丰富史学理论的宝库。

《略论宋朝临灾救助的三项重要措施》一文是将宋代政府救灾的政策措施,置于纵向的宏观历史发展背景中作考察,指出:宋朝在我国荒政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不仅集汉唐以来各类救荒措施之大成,而且在汉唐以来荒政的基础上,总结、实行了新的措施,其成效颇为显著,因而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总结出宋代的三大救荒措施是:“以工代赈”、“招募饥民为兵”、“鬻卖度牒”。作者搜集的史料丰富详尽,论述深入,是首次对两宋时期的救灾措施作全面论述,对于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实有突出的学术价值。细心的读者研读此文,还能在理论层面得到有益的启发。如,文章的论述告诉我们,宋代救灾最主要的措施“以工代赈”,初期并不完善,疏漏甚多,它经历了由初始阶段到兴盛阶段;尤应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并非自然演进,乃是因关心民瘼、锐意革新的人物推动才实现的,这两位有作为的人物就是范仲淹和王安石。范仲淹在皇祐二年(1050),因吴中大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是对救灾措施的创造性发挥。王安石则在熙宁时期将以工代赈引入大型水利工程,作为变法活动的重要内容。再如,文章中论述“招募饥民为兵”的措施,创自宋太祖,他本人以为是可以利百代的得意之举。后世赵家子孙均奉此为圭臬。元符年间晁以道称赞此项是救灾安国之大政,“天下有泰山之安,而无一日飞尘之警”。而司马光却批评此举虽可救一时之急,而造成冗兵为害甚大,“于官于民皆为非便”。故此,对凶年招募饥民为兵的政策,从治国和救灾的角度,其利弊应作如何评判,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学术创立和不断向前推进的世纪。我国许多现代学科,是在此百年中发扬了以往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吸收新营养、开拓创新,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各个学科史上,都产生了一批学识渊博、具有强烈的创新和奉献精神,肩负时代使命,不断攻坚克难,为中国学术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他们的精湛造诣和崇高风范,是无比可贵的思想财富,迫切需要我们及时地总结,并将之发扬光大。《初论我国历史地理学科学术传统的传承创新》一文,即是从理论高度,对历史地理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行总结的文章,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作者回顾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立、发展,将之分为三个阶段:30年代为创立肇始时期;50年代为正式建立时期;80年代以来为勃兴时期。文章着重指出:回顾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不到一个世纪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所以能持续地茁壮成长,既是时代风云际会使然,也得力于这门学科的开创者顾颉刚、谭其骧以及侯仁之、史念海等前辈学者倡导并践行的对我国两千年间形成的舆地学优秀学术传统的认真传承与锐意创新。并以“对经世致用治学理念的传承创新”,“对考据式治学方法的传承创新”,“对征实性治学精神的传承创新”三大方面,作系统的分析、总结。文章赞誉顾颉刚等创建禹贡学会之时,其重要宗旨之一,即是要揭穿日本人假学术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恶意歪曲,企图对我国侵略的阴谋,并接连出版了《禹贡》半月刊的西北、东北、察绥、康藏以及南洋等专号,激励国人的民族意识,顾先生等先辈表达的爱国忧时之情,溢于言表!谭其骧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所具文理交叉的特点,由此出发,将考据大家钱大昕、王国维作为学习与赶超对象,并激励学生们更要超过自己,其学术精神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生动的体现。侯仁之先生不但在其著作中强调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身体力行,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多次到宁夏、内蒙古、陕北和敦煌作沙漠地区考察,取得重要成果。史念海先生在《河山集》二集中强调要重视文献考证,同时要重视实地考察,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接着一口气举出他亲身经历的23个例证,剖析深刻,气势雄劲。作者的论述,充满对学术前辈们的崇高风范的敬仰之情,读者定能从中获得深深的感染与激励!认真地回顾总结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学术史,对于当前学术的发展意义重大。在这里,我们衷心希望专家们精心地对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学术之传承与发展进行总结分析,贡献新的力作!

主持人:陈其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君主史学救灾
航母救灾
五张羊皮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当代皇室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