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建缅甸木姐至腊戍铁路岩溶发育区地质选线

2013-04-13

铁道勘察 2013年5期
关键词:选线工程地质岩溶

李 宁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251)

岩溶对铁路工程的危害很大,诸如岩溶水的侵袭、溶洞顶板坍塌及大规模地面塌陷等,是铁路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工程地质问题[1-2]。拟建缅甸木姐至腊戍铁路途经区域为大面积碳酸盐岩覆盖,岩溶非常发育,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或减轻岩溶地质灾害,地质选线是关键。

1 项目工程概况

拟建缅甸木姐至腊戍铁路位于缅甸北部掸邦境内,线路自缅中边境线起,在木姐镇以东设站,出站后转向南至楠派站,后继续沿滇缅公路东侧南下,跨楠木毛河,经楠帕嘎东至勐育设站。后继续南下跨楠盘河、楠旁河、楠凯河至全线最低点空卡设站,再穿累帽山后在腊戍镇东北设新腊戍北换装站。后修建米轨联络线,接既有线于K10+405,利用既有米轨铁路引入腊戍站,线路全长约130 km。

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区内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地面高程600~1 500 m,属掸邦高原的山岭重丘地貌,以中山、低山、高原为主。沿线地表植被茂密,受长期水流侵蚀、切割作用及风化剥蚀,碳酸盐岩分布区多见溶洞、落水洞以及漏斗等岩溶侵蚀地貌,沟谷形态很差,地形起伏且凌乱破碎。

2.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沿线地表植被茂密,斜坡多为第四系坡残积层覆盖,河流冲积平原、阶地以及沟槽地段,主要以第四系冲洪积层为主,小范围可见坡洪积层。下伏主要碳酸盐地层为二叠系(P)浅灰色微晶石灰岩、角砾状灰岩,以及肉红色灰质白云岩和部分地段上覆的侏罗系(J)泥灰岩和石灰岩条带。

掸邦地块位于实皆断裂与无量山、点苍山-哀牢山断裂形成的剪切体系所夹持的三角形地带,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该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漫长,碳酸盐岩及其与非碳酸盐岩接触带中溶洞、漏斗、落水洞、暗河以及岩溶泉等岩溶形态广泛发育。

2.3 水文地质条件

沿线地表水主要为楠木窑河、楠木图河、楠凯河、楠盘河、楠盘河、楠木毛河、楠拨河以及中缅边境的瑞丽江等伊洛瓦底江水系,以及沟谷中的泉、溪水系。

沿线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层中,主要受大气降水以及地表水的补给,径流方向主要以沿松散层向低洼处流动和向下伏地层垂直渗透为主,以泉的形式向河流排泄,地面蒸发及人工采排是其排泄的重要渠道。

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碎屑岩、碳酸盐岩裂隙及断裂带中,一般很难形成稳定的潜水面,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孔隙水地下径流的补给,径流方向受岩性、裂隙影响较大,多沿裂隙向低处排泄,故纵横向交错不定,排泄方式以裂隙泉和人工采排为主。

图1 线路方案平面示意

岩溶水主要赋存与碳酸盐岩中,在裂隙水的溶蚀连通作用下形成,水量丰富,大气降水、地表水以及地下径流都可以成为其补给源。径流方向相对复杂,受岩性组合、构造、岩溶发育程度以及地下分水岭等因素影响很大,多向岩体特征薄弱区排泄,纵横交错,常在地表形成一系列的岩溶形态,在地下则形成暗河。排泄方式主要以岩溶泉、暗河出口以及人工采排等为主。

3 工程地质选线

3.1 地质选线原则

应尽量避开或以大角度通过地质构造发育、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接触带等岩溶形态发育地段,工程设置上应以路基、桥梁为主,辅以短隧道通过垂直渗流带,当线路必须通过岩溶水平径流带或岩溶裂隙水带时,应采用“人”字形纵坡形式,坡顶设置应尽量位于隧道中心,避免出现反坡排水的问题[1]。

3.2 线路方案简介

线路在勐育站至楠派站区间主要通过岩溶发育的二叠系(P)碳酸盐地层,在该区进行了长、短隧道两个方案的比选。其中长隧道方案线路长度24.838 km,含桥梁长度3.926 km,隧道5座,长8.065 km,隧道长度占线路长度的32.5%,最长隧道5.52 km,采用单面坡;短隧道方案线路长度24.762 km,含桥梁长度6.85 km,隧道5座,长2.97 km,隧道长度占线路长度的12%。

3.3 影响线路方案的因素分析

影响线路方案的主要地质因素是岩溶发育强度、分布范围和岩溶水地质灾害。岩溶发育程度强、范围大,将大大增加勘察和施工的难度和费用;过多走行于岩溶水平径流带中,则容易造成严重的岩溶水地质灾害。

为了确定岩溶发育强度和分布范围,采用卫片、航片等遥感技术进行宏观解析,将解译成果上于地形图上,并结合地形图研读,初步绘制地表可能存在漏斗、落水洞等岩溶形态。之后,通过野外地质调绘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岩溶形态进行了现场核实,并对泉点和暗河出入口的位置、高程、流量等特征进行了数据采集。

综合上述成果,根据地表岩溶形态、地下水及其连通性[4]并结合地表岩溶密度,最大泉流量以及钻孔岩溶率[1]等因素,划分岩溶发育等级(图1)。按照岩溶工程地质学理论以及铁路工程大量实践经验推荐的“三个垂直分带法[1]”,通过暗河通道出口位置高程(约1 095 m)和沿线岩溶泉的出露位置,推测出水平流动带的上限(垂直渗流带的下限);通过附近楠木毛河(准排泄基准面)的水位高程(约960~920 m),推测出水平流动带的下限(岩溶裂隙水带上限),从而划分出岩溶水的垂直分带性(图2)。

线路方案的纵坡还应考虑设站高程、桥高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上述两方案虽然在隧道通过区均以最大坡率尽量抬高设计高程,但是由于受勐育站、楠派站点的高程和桥高的控制,长隧道方案设计高程在1 100~990 m,短隧道方案设计高程在1 035~1 100 m。

3.4 线路方案评价及地质选线

根据上述分析成果,对影响两线路方案的地质因素进行统计对比(表1)。

图2 剖面

表1 影响线路方案的地质因素对比

由表1可见,长隧道方案位于岩溶发育强烈区,地表发育与隧道发生较好水力联系的岩溶漏斗、落水洞,虽然有下降泉和暗河的排泄作用,但是隧道仍需通过危险性最大的水平径流带(累积长度约4.3 km),且隧道采用单面坡,反坡排水困难,施工时极易发生严重、难以逆转的地质灾害;短隧道方案线路在平面上不仅有效绕避了岩溶发育强烈区,从岩溶发育微弱区通过,并且在工点设置上大部分以桥梁路基为主,隧道长度大大缩短,通过水平径流带的累积长度仅1.1 km,施工中只要加强防排水措施,防止大量地表水的灌入,出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小且易于处理。

综上所述,在线路平面、纵断面均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短隧道方案线路长度虽然较长隧道方案无较大优势,但短隧道方案不仅有效的规避了地质灾害的风险,还较长隧道方案投资省0.5亿元,因此,短隧道方案为本区线路的推荐方案[3]。

4 结束语

在基础地质资料相对匮乏的地区,采用遥感判释和地质调查测绘方法,查明了岩溶发育区的岩溶发育特征,从地质角度选择了相对合理的线路方案,该方法对类似地区的地质选线工作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1]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岩溶工程地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4.

[2]任美锷,刘振中,等.岩溶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李光辉.新建武广铁路岩溶发育区地质选线[J].铁道工程学报,2004(增刊):1-3

[4]湖南省建设工程勘察院.缅甸腊戌至木姐铁路工程与水文地质报告[Z].长沙:湖南省建设工程勘察院,2011

[5]何振宁.区域工程地质与铁路选线[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6]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7]《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27—2012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12—2007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选线工程地质岩溶
穿越岩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分析PT、CT极性反接对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的影响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小波变换在电力线路故障选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