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舰导弹和舰载反导武器的博弈及其发展动向

2013-04-12郭衍莹

军事文摘 2013年11期

现代海战中“矛”与“盾”的博弈

在20世纪,反舰导弹和舰载反导武器这一对“矛”与“盾”,双方都有过出色的表演和惨败的经历。1967年10月第3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用苏制“冥河”式反舰导弹击沉以色列“埃特拉”号驱逐舰,首创反舰导弹击沉敌舰的战例;1982年6月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用机载“飞鱼”反舰导弹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使“飞鱼”大出风头;1987年5月两伊战争期间,一架伊拉克战机发射的两枚“飞鱼”击中美国海军“史塔克”号巡防舰,造成该舰严重受损。在反舰导弹赢得这些辉煌的同时,同样有过多次狼狈的败绩。1974年10月第4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连续发射50余枚“冥河”,但因以色列施放干扰箔条而无一命中;在马岛战役中,英国舰队吸收“谢菲尔德”号被击沉的教训,频频施放干扰箔条,使“飞鱼”屡屡偏离目标。

通过这些实战的经验教训,一些军事强国认识到,现代海战不仅是制空权和制海权的争夺,还要时刻防备反舰导弹的袭击;一些军事相对较弱的国家认识到,反舰导弹是抗衡军事强国军舰的有效武器,但必须花大力气提高突防技术,以突破敌方的拦击。虽说未来的战争是海陆空一体化的战争,但反舰导弹和舰载反导武器之间的博弈,即海上“矛”与“盾”的博弈,无疑是现代海战的重要格局之一。

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反舰导弹还是舰载反导武器的研发、生产,都由少数几个军事大国垄断。虽然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但俄罗斯经历十年经济休克后已迅速恢复,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基础研发出一系列新一代军事装备,成为当今世界惟一敢在军事上向美国叫板的军事大国。所以,军事大国间武器装备的竞争经常是美俄两国之争。

俄罗斯为了自身安全,也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武器贸易,不断研究如何与美国的武器相抗衡。譬如俄研发的“矛”(典型的如“日灸”3M80E和“俱乐部”3M54反舰导弹等)如何突破美国的“盾”(典型的如“拉姆”和“宙斯盾”导弹);俄罗斯的“盾”(典型的如“嘎什坦”和“施基利”舰空导弹)如何拦击美国的“矛”(典型的如“鲸鱼叉”、“飞鱼”反舰导弹等)。再如在多次国际航展会上,俄罗斯介绍其KH31反辐射和反舰两用导弹时,特别说明它的3个高频头,其中ГСН1型覆盖1.2~1.4及2.7~3.5吉赫,专门对付美国的“奈基”导弹;ГСН-2型覆盖3.5~4.5吉赫,专门对付美国的“爱国者”导弹;ГСН-3型覆盖8.4~10.6吉赫,专门对付美国的“霍克”导弹。

当然,美国也如法炮制,处处针对俄罗斯。例如美军吹嘘它的“阿帕奇”直升机空地导弹能摧毁俄罗斯的道尔-M地空导弹。据外刊报道,2011年4月一批西方记者应邀参观美军阿拉斯加空军靶场演习时惊奇地发现,空中一架“阿帕奇”正在与地面一台道尔防空导弹真刀真枪地恶战,至于胜败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军事大国的反舰、反导武器装备及其攻防策略

综上所述,可见现代海战中“矛”与“盾”的博弈,谁能胜出,不仅要看武器本身的性能指标,更取决于攻防措施是否先进、运用是否得当。因此各国的专家学者、军火制造商们无不绞尽脑汁,既要研制出“于物无不陷也”的“矛”,又要研制出“物莫能陷也”的“盾”。

在“矛”的方面,导弹高速(亚音速或超音速)以及超低空掠海飞行,都是经实战验证为行之有效的突防措施。所谓超低空,一般指离海面20~100米,掠海则为5~20米,甚至可低至2米。目前还没有任何防空导弹能拦击飞行高度在2米以下的目标,因为到了这个高度,防空导弹的近炸引信早就把导弹自身引爆了。除此之外,机动飞行(如蛇形机动、螺旋式机动、跃升-机动俯冲等)和变速飞行(如亚音速-超音速、超低空-超音速、变高度-超音速等)这2种技术不仅是近一二十年来各国研究发展的重点,而且有的已被国外一些服役的反舰导弹所采用。实验室仿真和打靶试验或实战结果都表明,效果很好。例如国外实验室仿真表明,如果反舰导弹的弹道不作机动变化,若敌方用欧美的“标准”-2型舰空导弹来拦击,反舰导弹的突防概率仅为0.08;如果反舰导弹在末段飞行弹道作蛇形机动,则突防概率马上升为0.82;如果作螺旋式机动则效果更佳,突防概率可达0.99。至于变速飞行,目前虽无具体数据,但普遍认为其效果不低于变轨飞行。

在“盾”的方面,一种是以舰空导弹结合舰炮作为拦击手段,称之为“硬抗击”。它一般分成3个层次:近防速射炮、低空近中程舰空导弹和中远程舰空导弹。这样就能做到在反应时间后,空域和射程无缝衔接。另一种是以施放各种无源、有源干扰和射频诱饵的拦击手段,称之为“软抗击”。无源干扰中最有效的应数箔条干扰和红外干扰。由于箔条在空中飘行速度和军舰航行速度为同一量级,现有的各种雷达体制对它完全无能为力。单发箔条弹爆散后能在3~5秒内形成1000~3000平方米的雷达散射面,留空时间超过10分钟,频段范围是2~20吉赫。由于箔条制造简单、使用方便、研制周期短、价格低廉,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一直不断发展,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立竿见影的箔条防范手段,所以它和红外干扰烟幕一起,无论是军事大国还是弱国都倍受青睐。它的缺点是算不上全天候武器。相比之下,有源干扰和射频诱饵更具有优越性。

当前,世界各军事大国,包括美、俄、英、法诸国研发的反舰导弹和舰载反导武器不仅技术先进,数量众多,而且根据攻击对象(军舰吨位、类型等)和任务的不同设计有不同的型号。例如以色列的“巴拉克”反舰导弹,专用于对付阿拉伯国家吨位只有数百吨的舰艇。表1和表2简要列出国外几种有代表性的反舰、反导导弹及其主要攻防措施。

由上表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反舰导弹以超音速取胜,还采用机动飞行和变速飞行等突手段。美国和北约的导弹都为亚音速,突防技术较之俄罗斯似乎没有更多新意。但“捕鲸叉有2个亮点,一是当接近敌舰时,导弹突然跃升,然后向目标俯冲,可有效抗击舰上密集炮火的拦击;二是改进型BlockⅢ型能在飞行中变更打击目标,可程序设定数枚“捕鲸叉”从一个发射平台连续发射后从不同角度打击同一个目标,以饱和攻击的方式突破对方的反导防线。总之,美国的导弹讲求以机动、灵活、智能取胜。

美俄反舰导弹的发展动向

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国外的专家学者和军火商们曾就“反舰导弹是亚音速好还是超音速好”的问题展开多次激烈讨论。多数西方学者不赞成花大力气发展超音速反舰导弹,所持理由是研制出能掠海飞行的超音速导弹,技术上难度太大,甚至不可能。因为导弹超音速飞行时会发生音爆反射等问题,导弹体积越大时就越严重。但俄罗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凭借其在发动机、材料等技术领域的优势,成功研发全程超音速飞行的“日灸”,后又推出超音速和亚音速结合的“俱乐部”,“超音速导弹难以实现”的论调不攻自破。但反舰导弹是“亚音速好还是超音速好”的争论并未见减少。

俄罗斯学者坚持认为导弹超音速飞行利大于弊。尽管超音速导弹比亚音速导弹的重量、体积和耗能都要大得多,但超音速可使对方预警系统反应时间减少2/5,大大有利于反舰导弹的突防。超音速飞行可以减小中段误差,命中概率受目标运动的影响也较小,可提高远距离目标捕获概率。另外俄海军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就是必须有一两件“杀手锏”,来抗衡美军航母的威慑力量。设想一发三四吨左右的导弹,光是战斗部就有重320千克、可穿甲爆破的高能炸药,据估算,1~2枚这样的导弹即可使一艘驱逐舰失去战斗力,3~4枚可使万吨级的巡洋舰甚至航母瘫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俄这种重型导弹作超音速飞行,仍有较好的机动性:在飞行末段它的掠海高度可低至7米,可作过载达10米/ 秒2的S形蛇形机动飞行,可见它具有较强的突防能力。所以自“日灸”推出后,美国军界和一些政客一度将其视为航母和大型舰船的克星。

实际上,美国在技术上也完全有水平研发出超音速导弹,但超音速导弹的“弊端”也确实是存在的。凡事有利必有弊,就看如何从整体衡量、从需求衡量,以决定取舍。武器装备的研制从来脱离不了政治需要。亚音速导弹的长处就是重量、耗能都较小,因而机动灵活性较好,这对美军很有利。美国之所以坚持反舰导弹以亚音速为主(巡航导弹除外),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战争对象。美军自恃有强大的航母编队和核潜艇的战斗力,不论世界何处有风吹草动,它的强大舰队就会很快开到人家门口去叫板。它的首要任务就是扫清人家门口的那些近海防御性舰艇,好让自己放手在视距外近海发射各种巡航、战术导弹,对对方实施狂轰乱炸。而要扫清近海舰艇,用“捕鲸叉”之类就绰绰有余,不必担心敌方有能力突破防线攻击自己的舰队和航母。

二是美海军在研究俄罗斯反导武器实力后可能认为,俄武器对反舰导弹的硬抗击能力较强,而软抗击能力特别是电子干扰方面较弱,这是俄一大软肋,而这方面恰恰是美国的强项。因此,与其用重型弹头、超音速来拼实力,不如导弹机动化、智能化,并在强有力的电子干扰掩护下采用饱和攻击、迂回攻击等战术更奏效。

美俄反导武器的发展动向

目前国外的舰载反导武器装备,在硬抗击方面,典型的布局就是3个层次的防空导弹和舰炮,即中远程舰空导弹、中近程舰空导弹和近程速射炮或弹炮结合系统。俄罗斯的一种典型配置是“里夫”中远程舰空导弹、“施基利”中近程舰空导弹和俄罗斯首创的“嘎什坦”近程弹炮结合防空系统。“嘎什坦”系统的跟踪制导雷达既可制导发射架上的8枚9M311导弹,也可制导2门6管30毫米的AO18K型舰炮,反应时间为6.5~7秒。导弹的作战距离是1.5~8千米,作战高度是15米~3千米;舰炮的作战距离是0.5~4千米,作战高度是5米~3千米。制导方式除无线外,还可激光指令制导。因此,可以对付欧美的反舰导弹,并在距离、高度等空域和时间方面与“施基利”或其他中近程舰空导弹相衔接。

至于美国,它原来,3个层次的典型配置是“宙斯盾”中远程舰空导弹、“海麻雀”中近程舰空导弹和“密集阵”速射炮系统。后者是一种专用于近程防空的6管20毫米口径自动旋转式火炮系统,代号MK15“火神”系统,反应时间不大于4秒。其搜索跟踪雷达既能跟踪来袭的目标,也能跟踪发射的炮弹(有的读者误解其为类似于用激光制导、半主动寻的、能攻击坦克的“制导炮弹”。“火神”系统的雷达只是来回测量目标和炮弹的弹道,并以此来修正火炮的射角误差)。但是,“密集阵”系统内的“火神”高炮射程只有1500米,对付末端俯冲速度可达1000米/秒以上的俄制反舰导弹显然力不从心。因此21世纪后,美军仍利用“密集阵”先进的雷达火控系统,配以11联装“拉姆”导弹发射器,构成“海拉姆”导弹系统,作为美海军新型的近程防空武器。它的最大射程为9260米,远优于“火神”高炮。导弹采用被动雷达/红外或全程被动雷达制导方式,具有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可以对付多个来袭目标。改进型“拉姆”BLOCKⅠ改用当前最先进的凝视焦平面热成像导引头。美海军宣称,经过严格的作战测试,认为“拉姆”BLOCKⅠ基本上已能对付俄罗斯的超音速飞行、具备末端机动规避能力的反舰导弹。

在软杀伤方面,尤其是有源干扰,美欧的实力明显高于俄罗斯。在历次局部战争中软杀伤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效果甚至超过硬设备。所以美军方宁愿在软杀伤方面花大力气,而不愿在硬杀伤方面和俄罗斯拼实力。美军舰的有源干扰设备,无论是舰载的还是舷外拖放式的(如电子浮标等),品种齐全,可覆盖0.1~20吉赫宽频段,而且大多是智能型的。如著名的AN/SLQ-32系列电子战系统,它先根据侦察和告警分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识别、判断、分类,以确定来袭雷达导引头的信号特征,确定最佳的干扰方式。有源干扰不像无源干扰,可做到全天候。但有源干扰技术要求严、开发费用高,所以除美国外,实际上装备数量和作用范围远小于无源干扰。无源干扰除传统的箔条外,还有以角反射器等做成的雷达诱饵,可做成拖放漂浮式,或定时用火炮发射到海面一定距离。

另外,从理论上讲速射炮是整个反导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反舰导弹的攻击隐蔽性和突发性,速射炮也一直被军方视为关键性的一道防线。但有趣的是,至今还没有一次速射炮击落反舰导弹的实战记录。倒是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而又不起眼的箔条干扰,在几次战役中屡屡得手,有效地保护了舰队。所以,各国军方不敢对武器装备轻易取舍。以生产干扰箔条而久负盛名的英国切姆伦公司会在每届珠海国际航展上推销产品,据说生意兴隆。新一代箔条产品在其反面还涂覆一层易燃物质,散开时可以燃烧从而起到干扰红外的作用,是一种复合干扰手段,据说在利比亚战争中被证实有效。所以,实战是考验武器装备性能的最有力试金石。

结 语

美俄研发的反舰导弹和舰载反导武器装备,都是以对方武器为假想敌,尽力找到对方的软肋,尽量扩大自己的技术优势,以此作为武器装备改造升级、更新换代的依据,同时双方又非常重视实战的经验。美俄研发的反舰导弹和反导武器装备,以及采取的突防、拦击技术措施,具有明显的不同风格。大体说来,俄罗斯凭借其在大动力发动机、金属材料、超音速等方面技术优势,着重研发硬杀伤武器装备;而美国发挥其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以及软实力的优势,着重研发软抗击。这些都是他们从本国国情和军情出发,为本国政治和战略需要服务的。

21世纪以来,军事大国间既要相互抗衡,又要在军贸上激烈竞争,因此无论是反舰导弹还是舰载反导武器装备,都有惊人发展,新技术、新型号和新产品更是层出不穷,使人眼花缭乱。所以科研人员既要紧跟发展趋势,大力加强情报工作,又要深入探讨这些武器装备的设计思想和准则,以及总体的发展道路和动向,使我们研发的武器装备既能打一场局部战争,又能适应未来陆、海、空、天、电一体化战争。

责任编辑:葛 妍